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大湾区的热情书写者

——“王威廉、南翔、蔡东小说研讨会”综述

更新时间:2022-04-06 作者:林世斌来源:广东作家网

3月25日上午,王威廉、南翔、蔡东小说研讨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23楼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为“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活动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广东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813068657.jpg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中国作协社联部副主任李晓东,《文艺报》副总编辑胡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沈阳师大特聘教授、著名评论家孟繁华,《十月》副主编宗永平,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张清华、张莉、张柠,《青年文学》主编张菁,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经理、青年文学杂志社社长李师东,《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暨大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贺仲明,《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编饶翔,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刘春等领导、专家及有关媒体记者参加会议。会议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主持。

大湾区的书写者:王威廉、南翔、蔡东现象

阎晶明在致辞中充分肯定王威廉、南翔、蔡东的小说创作成绩。他指出,王威廉、南翔、蔡东三位都在大学任教,是当代文学或文学理论的研究者,同时他们又在搞创作。评论家或理论家写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现象。他们三个人的小说,共同写到了深圳这个城市。深圳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前沿,又是一个可以直接进入虚构作品的重要意象。他们在写人物置身这座充满活力而又五光十色的城市时,有激动、有亢奋,也有迷茫、有哀伤,还夹带着作为异乡人别样的感触及对故乡的眷念,这些都值得认真研讨。梁鸿鹰也认为研讨这三位作家的创作确实是既有共同点,也有自己突出的个性,无论是从人生经历变成小说的写作素材,还是个人对于现实的观察和认识,小说艺术的处理,在文学叙事上,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经验。胡军针对他们的作品,认为这三个作家书写的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岭南生活,而是一种新形态的岭南。张燕玲认为他们都是有很强的文学自觉、理性自觉和叙述能力的优秀作家。这种自觉体现在他们都有高等教育的才识修炼和学问养成(教授或博士),都重视写作的案头功夫,都是时代变局和现实生活的观察者、思想者,故能把自己的故事展望建立在新旧文明冲突和想象的探索中,建立在个体的有质感的人物和细节之上,并不断进行艺术探索,不断突破自己的艺术边界,都有各自的叙事策略和审美个性。张清华把他们放在文学史的维度上考察,他认为8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的写作逐渐走弱,但是在今天所讨论的三位作家的笔下,一种新现实主义的写作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他们的写作出现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的格调,或者说这样一种气象,只是他们显得更加内在和深层,充满了对生活表象下的丰富历史和生命内涵的哲学和伦理的追问。贺仲明认为他们都比较关注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是简单地去表现现实,反映现实问题,而是试图揭示现实背后深层的问题。他们的书写跟一般的乡土书写有比较大的差别。这三位作家都具有一种沉浸的、低调的文学品格,注重质量,人都不很张扬,像广东这个地方的文化,质朴、实在。他们的写作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大湾区艺术家们的追求精神。

具体到个人,杨庆祥认为王威廉的作品能够从日常抽离出来,上升到一个思辨的高度。张燕玲认为王威廉是位智性而富有细腻致密叙事能力的作家,小说内敛、深邃、思辨而具批判性,他善于把自我的生命经验进行历史化,具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关切和忧患意识,用作品建构起自己理解现实、想象历史的文学世界与美学样貌,为当下小说创作提供新的可能性。贺仲明认为王威廉的作品有出众的想象力,对真实和虚幻世界的结合,有强烈的超现实的色彩,科学知识也应用得非常广泛,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气质。

而南翔的短篇小说对时代的脉搏的把握和艺术的表现,得到与会评论家们的高度评价。杨庆祥认为南翔的理论建构能力很强,是对自己的作品有着非常清醒、自觉的作家。梁鸿鹰认为南翔的创作专注于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创作,有自己的坚守。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注重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打通,虚构与非虚构的打通,本人经历与父辈经历的打通。梁鸿鹰说这种认识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些普遍规律,对文学创作的认识,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深度。张清华认为南翔的短篇小说逐渐的有点蔚为大观,他在短篇小说这个领域耕耘多年,不急不躁,不计功利得失,反而走得更远了。李师东认为南翔在小说里面有一种评论化的倾向、学历化的倾向。小说家往往希望把话沉在字里行间,充满心机,评论家们更多的是想把话说透,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南翔的创作是把这两方面进行了调和。张燕玲认为南翔的小说流淌着一种中国式的“文人气息”,散发着儒雅之风。张清华也认同南翔已渐成当代短篇小说的大家。他说他将当代的历史、现实,各种敏感的伦理问题、社会问题、底层生存问题、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汇于一炉,用了极具有现实感,同时又颇具有寓言意味的笔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擅长处理现实”的能力,是一个作家最可贵的品质。

蔡东近些年的创作引人注目,她的知识分子视角、女性情怀、对人情世故的透彻理解,为当代现实主义写作留下了温润的一笔。梁鸿鹰认为蔡东是一个很富有成长性的年轻女作家,她现在的创作正走在超越自我的路途上,她超越校园、青春、年轻女性的生活,试图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进入别人的灵魂深处。李晓东认为蔡东的短篇小说截取繁琐小事和生活片段,凸显出一线城市——深圳的边缘人群和底层生活。但她笔下的人物不同于社会底层为活命而辛苦劳作,无希望、无理想、无改变命运之可能的人,而是以身处城市,心与根始终系着梦想,渴望诗意地生活的底层劳动者。杨庆祥认为蔡东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能够非常隐秘地捕捉到当代中国人伦理结构里隐秘而又复杂的存在。无论她早期的写作,还是当下的写作,经常出现一个主题,就是处理一个有创伤性的亲密关系。在蔡东的小说里,家庭创伤往往构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的设置点,她跟新移民、新都市融合交互的过程,同时也是她的创伤被疗愈,亲密关系得到恢复的过程,这种亲密关系尤其体现在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间的对峙。张燕玲认为蔡东是一位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作家,作为一位内心有爱有光的知性女性,一直在思考女性命运,不懈地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思考女性在大时代大变局中,在困惑的心霾环境中,在人类与城市现实、与自我的较量中,日常生活的女性究竟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如何自我救赎。她以一系列作品记录这个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关于寻找自我,关于奇遇和秘密,关于救赎与重生,关于自我和解与相互和解的过程。蔡东较好地平衡了书斋与人间烟火,以良好的文学修养、敏锐的直感心性深刻地生活体验,以及对生活的还原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创造出一个个结构紧凑精致的文本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可以说,蔡东的女性书写,为当下女性文学贡献了新的美学形态。饶翔认为蔡东是青年一代作家中有自己非常明确的文学追求、写作伦理以及突出的短篇小说文体意识的作家,她的产量不高,却几乎每篇都令人印象深刻。蔡东的小说既写都市人,特别是都市青年面临的生活窘迫和困境等现实问题,也对生存与精神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将为功利主义困扰的人或丧失了精神情感的人重新解放为自由的诗意生存的人。

《你的目光》:新价值的创造

896973606.jpg

《你的目光》是王威廉近期发表的中篇小说,人物其实主要是两个,眼镜店店员“我”与专业眼镜设计师阿姿,两人偶然相遇之后,经历了一个美好而漫长,幸福而波折的爱情故事。两个人物分别出自两个普通的,有遗憾甚至有残缺的家庭,尤其是阿姿,母亲患了阿尔茨海默氏病,哥哥因斗殴入狱,父亲悔恨而致病,母亲在阿姿带其外出散步时,偶然落水而死。这一悲剧事件导致阿姿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差点葬送了他们的爱情。但最终在“我”的精心呵护下,阿姿终于战胜了病痛,有情人终成眷属。

梁鸿鹰认为《你的目光》这部中篇小说构思非常奇特,跟一般的小说写法不一样,它把诗歌、哲学、散文放在了创作当中,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以眼镜设计的线索来结构这个故事,将个人经历、哲思和爱情放在小说当中。小说以独特的观看方式,通过眼镜设计的推进,观看深度也不断更新。眼镜本身就是一个观看的工具,这个小说的推进就是借助眼镜努力看清各种事情真相的同时,也看清自我,这形成了这个小说当中的不少哲理的思辨。

杨庆祥认为《你的目光》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纵深感。用寻根的方式将客家人和疍家人这两个族群的文化融汇到当下,用爱情串联起这个小说。通过爱情的设置,建构了两种文化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破茧重生的可能。这个中篇小说的形式感,不是简单的故事和情节的陈述,而是用正文和日记穿插的方式,类似于情书的表达和诗歌的表达,用散文的叙述和诗歌的叙述叠加的方式,让看起来非常日常的卖眼镜和两个人的相爱,让这些日常的故事具有了一种超越性。在这个意义上,你的目光与世界目光的相遇,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种哲学意义上存在论的东西。杨庆祥还强调王威廉《你的目光》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就是关于新价值的表述。主人翁要做一副新价值的眼镜,用这个眼镜去观照这个世界,这个新价值来自于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感性、文学与科学之间的交汇、融通、对话,某种意义上也是岭南文化、传统文化,还有中国本身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与世界的融汇与贯通。

宗永平认为《你的目光》一方面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期待,尤其是对新价值的观照,包括对过去传统文化的继承,但是核心就是关于沟通的可能性,文化沟通的可能性,老的文化和新的文化沟通的可能性,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可能性的期望。爱情只是作为一个背景,或者只是一个装置,爱情本身代表一种沟通的可能性,或者沟通的必要性。张清华认为《你的目光》是一个内容绵密,容量很大的小说,事关现实中青年人的创业、爱情,人际交往,家庭伦理等等,再往小处说,还涉及到眼镜设计艺术,以及诗歌等等。“眼镜”涉及到看世界和观照人的方式,这一处理就把小说寓意化了。王威廉努力还原日常生活的本来样子,在凡庸中完成了这个砥砺人性、温暖人心的故事,令人感慨不已。小说中的“我”,本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虽然爱着诗,有一点才华,但因为生活的迷茫,缺少奋斗目标,其实过得浑浑噩噩。只是在遇到了懂“设计艺术”的“阿姿”之后,才仿佛被唤醒了,有了爱,才有了生活的动力,有了责任与担当。之后才逐渐获得了人格上的成长,由一个沉湎网络游戏的胖子,变成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格调的真男人。“由生活中的随波逐流者,变成了新生活的观察者,和生命蓝图的设计者”,这仿佛是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逻辑。威廉是用作品在参与某种新的文学理念的构建与想象。这种新的文学理念,可称之为是一种比较沉浸和内在的“新现实主义”写作。

张柠、张菁等人都强调《你的目光》在创作技法上独到的设计。张菁认为《你的目光》以第一人称为主人公展开作品,侧面拉开各条人物线,它的比例从视觉上展现出适读的节奏,通过自己和周围人来逐步支撑起整体的情节骨架。小说的结局苦尽甘来,通过焦灼、等待又痛苦的爱情,通过磨砺,终于获得了暂时成功,也正是爱意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才让每个人有勇气乘风破浪的拼搏于人世。张柠认为这部小说的叙事和结构处理,淡化类型色彩,使得文本形态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产生张力,加大艺术文本自身阐释的空间,使得它的空间更加复杂。副文本的出现,用楷体标出来,跟正文的宋体不一样,每一章后面都有一个楷体标出来的副文本,像话剧演出一样,有对话,有内心独白,这样的处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张燕玲也认为《你的目光》作品讲述视角独特,寓意深刻,是个情感思想都有重量的作品。作者让人物曲折的命运出乎其表,入其内里,既在眼镜城与岭南人文地理里生香活色,又让饮食男女的平凡生活回响着时代与科技的变迁,男眼镜店主被女主阿姿螺旋上升到一个精神与创造的追梦境界,形而上的化蛹成蝶,是形而下草民生活的一地鸡毛。作者颇具叙事策略,以日记相间,日常与思想,科技与梦想,虚实相间,隐喻相应,使作品对心理和人性的深入挖掘与表现,既生动有质感,又犀利思辨,还不失雅正和情义,更直抵世道人心。

刘大先认为《你的目光》中,王威廉试图在爱情故事的框架里综合此前作品的一系列主题:目光笼罩的景观社会、生命意义及其与经验和记忆关系,将深圳的发展史、地方文化、客家人的历史、对于世界观察方式的哲性思考等等都一股脑包裹在一起。《你的目光》是以中篇的篇幅书写了一个长篇的内容,包含着各种可以阐释的维度,这让它在形式和修辞上不够成熟圆满,但恰在这种粗糙有时候有点生硬的表达之中显示出了创造性的生命力——生命力是最为难得的品质,构成了无法确知的未来的基础。张莉认为《你的目光》这部作品里会看到那些即时聊天、在科技公司工作的日常生活,王威廉非常微妙地把这些日常生活变成了一种需要凝视的生活方式。因此,他看到年轻人的爱情如此普通又不普通,看到一个沉迷于网络世界的人怎样慢慢来到现实,接触现实中的人和情感,然后面对更丰富复杂的时代生活。

作为在广东生活多年的评论家,张柠认为威廉的《你的目光》很有南方色彩,客村、女子学院、总统大酒店,都是广州人很熟悉的地方,看了很亲切;小说同时涉及到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阿姿本人,她就是一个特别励志的广东女性,是精神力量特别强大的一个人。张柠认为阿姿的形象的塑造,是当代广东文学人物谱系里面非常重要的典型,她有着非常浓郁的、鲜明的广东人物的色彩。饶翔认为王威廉的中篇《你的目光》是大湾区的意识或者大湾区的意识重要的部分。讲述男女主人公因为眼镜而结缘、相爱的过程,是认知自己与对方历史文化的过程,小说的结尾两家人团聚在一起,象征了不同的文化在更高视野上的融合。小说在大湾区区域发展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去思考这个区域的文化与现实的问题,意味深长。

《伯爵猫》:精神的挽歌

316650051.jpg

张清华认为《伯爵猫》作为南翔近作中的一篇影响较大的作品,也可以说承续了他之前的写作,但更突显了现实感与忧患意味。一家书店倒闭之前,店主举办了一个仪式,将众多“铁粉”读者召集起来,举办了最后一次聚会。这仿佛是一个寓言,它让人心里充满了酸楚。一家勉力经营了16年的书店在现实的经济与营商环境中,就这样关门歇业了,不免令人悲从中来。这些出现在书店中的人们,都是小人物,但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真正的读书人,也是真正的精神的主体,他们很卑微,但也很真诚,他们支撑着百业,支撑着生活、伦理、契约、友谊、爱情,他们是可歌可泣的,值得尊敬和礼赞的。对照他们,再回看我们的文化界知识界,甚至感到叶公好龙者的羞赧和汗颜。《伯爵猫》讲述的是文化凋敝、精神尚存的故事,一曲精神意义上的挽歌。这些小人物倚靠一家书店,共同营造了一小块精神的家园。从店主娟姐姐,到店员阿芳,到那个略显粗俗的电工,还有那些在这里分享他们的读者经历和人生故事的人们,陆工、律师,那些有名字和无名字的人们,他们并没有惊天动地的经历,也没有出离世俗的太高境界,但他们都值得我们对照,像许多面灵魂的镜子。小说的笔法是南翔一贯的:看似朴素,实则精细,落笔于现象,求意于内里。透过小场景,看见大时代。他书写了作为寓言的现实,也可以说,在现实中发现了寓意。同时,他的温暖中又有着坚硬的内核,悲悯中也洋溢着批判的力量。李师东认为《伯爵猫》写书店倒闭,深化了书友与书店告别所具有的特定意味,是用心的制作,学理化、评论化的思考体现在作者匠心的构思之中。

饶翔认为《伯爵猫》写了一家小书店歇业前夜的故事,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写一个城市的人的精神生活。一个小书店在城市的功能中逐渐由卖书的场地变成了文化活动的空间,变成了一个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伯爵猫》的视线下沉,一个从小热爱读书,却因为家庭贫寒而导致辍学女性的娟姐,坚持经营伯爵猫书店16年,她在这16年中团结起了这个城市小小的一群人,这个书店像一个小小的火苗,从精神上温暖了这些人,甚至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小说的时间点选择也很巧妙,在伯爵猫书屋歇业的前夜,它歇业的原因小说没有写,可能是疫情导致的压力,也可能是商业开发面临拆迁。现代化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意外风险,似乎轻易地就能吹灭这一小书店聚集的精神火焰。然后小说特别巧妙地选择歇业的那一天,那天恰好是冬至,我们知道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但是从这一天开始往后白昼会一天天地长起来。在这样一个所谓至暗的时刻,它陪伴每个人重新步入各自的生活。小说中写了微小且持久的明亮与希望,书屋结束营业时,娟姐点营业的余额发现多出来了,比之前还要多,其实是大家对于这个小小的书屋给予了他们的温暖、感恩和回馈,在现实中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小说在结尾处的书店招牌突然亮起来,如伯爵猫照亮黑夜的目光,它始终给人一种上升的希望感。

张菁认为《伯爵猫》为我们展示了城市生活中积极和温暖的一面,一个因为拆迁即将结束的小书店,一群常常来店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读者,一位电工以及把书店当恋人、心怀理想的女老板和女店员,当然还有一只非常聪明、善解人意的伯爵猫,他们共同构成了小说里简洁的叙事元素。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把历史性的生活变成了共识性的,浓缩到了一间小小的书店里。同时阿芳和男友的情感故事并未到场,但是仿佛就藏在书架的后面。那间小店里的现场分享,有关于16年来的记忆带来的感动,是温暖的图画,也是日常生活的美好期待。小说在平实、质朴的叙事中写出了虽不跌宕但却幽邃繁密的城市伦理和情感生活景观。《伯爵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发现未被发现的可能。贺仲明认为南翔艺术方面非常讲究、精致,他几乎每一篇作品都达到一定高度。《伯爵猫》情节比较淡、生活化,关注时代个人的心灵,关注个人命运,是有深度的写作。

宗永平比较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变迁和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及其崛起,在这个背景下,他认为《伯爵猫》貌似写法非常传统,但却又非常现代。他说这个时代聚合离散具有非常多的偶然性,这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常态,但正如作者要打通历史和现实,看起来好像历史和现实不是一个东西,实际上通过写作你会发现现实就是历史,现实是历史的结果。张燕玲认为《伯爵猫》则描述了疫情之下,娟姐姐小书店的关张之夜。通过主人与书友顾客的精神与情感、缘分与惜别的情景,以及电工旁观者的视角,既写活了人物个性,又映照了时代与现实,散发着绵长的书卷气。

刘大先认为南翔在这篇小说当中选择了城市边缘空间书店,截取的是书店即将歇业前的片段,不同身份的人物纷纷上场,他们的轮番亮相和言谈,让伯爵猫书店成为一个剧场式的空间。正是这个看似边缘的空间成为抱团取暖的地方,情感释放和安放的栖息地,由此它也成为城市之心的象征。张莉认为《伯爵猫》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里,浓缩了整个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深圳人复杂生活,其中既有经济生活,同时又有文学与精神生活,浓缩了深圳人的复杂、多元的精神追求。南翔是有着敏锐的日常生活感受力的写作者,这部作品是一部浓缩了我们生活日常感和戏剧感的优秀作品。

张柠认为《伯爵猫》处理的事情不是一个重大的事情,是南方生活一个非常细小的事情,就像一首歌结尾的部分,像音乐尾部的部分,声音慢慢就消失了,但这个音乐还在缭绕。这个小说安排电工在书店最后一次活动时安装电灯,这个细节体现了南方人、深圳人敬业的精神。小说通过这个书店倒闭最后的仪式,把生活的方方面面带出来了,特别有南方生活的气息。整个小说氛围的塑造做得非常精致,通过女主角娟姐的回忆,生活琐事的背后理想主义的色彩传递得非常好的;一个书店并不能够挣到很多钱,但有很多精神生活和精神寄托在背后。

《月光下》:“共情”性的悲悯

1391711902.jpg

张莉认为蔡东是80后一代中深具艺术表现力的代表作家,她的写作技术越来越成熟。《月光下》书写了我们时代人性的深处部分,尤其是她的细节处理,让人惊讶。譬如小姨听闻父亲去世时对着烧开水的水壶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普通故事里普通人心灵内部的激荡,她以诗意的笔调写出一个人心理的微妙感和复杂感,她的笔触面对的是我们时代常常忽略的那些女性,边缘的基层的劳动者,蔡东体贴入微地书写了小姨的命运,书写了人物内心的微妙、复杂和幽微,从中可以看出这位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也可以看到她在小说技艺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张柠认为蔡东的《月光下》写一个女孩儿跟她姨妈之间的关系,从故乡来到了南方现代化的一个都市里,她们之间有某种隔膜或者疏离,这种隔膜和疏离感是现代都市在人与人之间造成的一种关系,有一定的必然性。大多数人对这样一种疏离和隔膜,可能会不大在意,文学家恰恰在意这些东西。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该团结在一起的,何况是亲人。蔡东以一种非常抒情的笔调,通过对过去生活的不断眺望而使紧张的关系逐渐得到舒缓和和解。

李晓东非常欣赏蔡东的细节描写和作为知识分子对城市底层生活的观照形成的小说精神空间,他认为小说《月光下》通过描写饮茶、四季恒温的室内、落地窗、植物和美景环绕的玻璃屋,营造一个一线城市的成功人士生存环境,想象被心灵鸡汤和各种假多真少的信息塑造成偶像的生活,用诗意的话语营造的却是艰难的生活现实。他说虽然到深圳多年,也在深圳成家立业,与深漂根本不同,蔡东在潜意识里却依然保留着外地人的特点,特别是北方人的观察视角和叙述方式。相对于成功人士之外的底层劳动者,蔡东笔下的人物,对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不像路遥、贾平凹等把城市视作道德败坏的代名词、乡村不是良善所居的判断,正好相反,对于城市,他们不是批判的,而是羡慕的。他们无通常从饮食等日常生活细节做起,从最表层、最形式化的东西开始,努力融入城市。他们所做的努力不是着力避免异化,而恰恰是维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外来者会将城市化视作身份提升的表现。张燕玲认为《月光下》便是在人性深处,表现了小姨晓茹多年后的对精神创伤的自愈,与外甥女与社会现实的相互和解与自我和解,傍晚母系的月亮慰藉着这对姨甥,也映照出女性的成长真的是万万重。李师东认为《月光下》以成长史的叙述方式呈现,对社会心理和个体身心的关注贯穿全文,在生活的流变中有了明显的转变,进城市前和在城市中的人生遭遇个体心理和命运被娓娓道来。《月光下》徐徐展开的叙事方式,使人物情感关系和作品有了沧桑、温暖和平静感。

孟繁华认为《月光下》不是写人的悲剧性,不是写人物悲惨的命运,并以此唤起我们的悲悯或同情心,它写的是人微妙的“共情”性,是只可体悟又难以言说的那份幽微。它与是非、原则无关,也比“心事”更让人牵扯和投入,那是只能想象再难拥有的刻骨铭心。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月光下”一直潜隐在小说内部,过去的月光,是我和小姨友谊和心心相印的见证。两人分开了,生疏了,但月光并没有远去。这条潜在的线索,不仅使小说紧扣题目,关键是小说充满了幽幽的诗意,那种并不欢快的调子一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那里有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那倾泻一地的月光,慢慢浸润至我们的心房,照亮了心中经久不曾碰触的角落,于是我们心潮如海潮。张清华认为《月光下》如孟繁华教授的评论中说的,走到了人性的深处。这篇小说将小姨与外甥之间的交往,作为历史的一个影像,返照出了人性的淡漠与卑贱,童年的纯真与朴素,成长中的丢失与坚守。这篇小说的戏剧性逻辑也许没有那么强,但作者在处理人物的时候,设置了漫长的生活作为根基。随后又始终坚持在心理的微妙变化中塑造人物,所以最终显得非常精致而复杂,可以说是短篇小说中的妙品。张菁认为蔡东的小说一向顺畅有趣,有一种特别强的吸引力,她在平静中常常有波澜的递进,属于非常有讲故事能力的作家,时时让你心动和沉思。《月光下》这篇小说也极大地保持了这一点。在小说的深度上,提供的思想表情很丰富,是一种远看似有,近看似无的妙。

饶翔认为蔡东《月光下》呈现的女性意识越发成熟,我和姨妈曾经情同姐妹,她们曾一起留下了温馨的记忆,两位女性身处于不同的生命成长阶段,所造成的隔阂。小说写到小姨恋爱了、结婚了,以暗示的手法写小姨婚姻的不幸,用细节来暗示,写得比较高级。得知外公去世的消息,要等水烧开的情节,也夹杂着悔恨的、复杂的经验,直到多年后再重新浮现,她才重新理解小姨作为女性复杂的审美体验。这时候两个人在深圳这座城市中,两个女性在一起达到了生命的高度的理解,她们重新放下了隔阂,重新成为亲密无间的两个人。

梁鸿鹰认为《月光下》这篇小说是以灵巧的小说技巧为我们解构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给予我们非常多的启示。贺仲明认为蔡东的小说叙述精致成熟,注重细节,体现出一种女性作家委婉细腻的特点,她写两性关系的微妙复杂,细微入致,能够进入到个人深层的心灵世界和精神问题。

听了专家们的评论,王威廉、南翔、蔡东分别结合自身创作实际,畅谈了对文学创作的认识。

随后,张培忠总结了三位作家的创作特色,提出了三个关键词:一是前沿性。这三位作家他们的新作无论是作品的题材还是故事的发生地,所写到的生活和社会难题,情感和精神困境,都触及到我们当代前沿的东西;而且他们本身就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他们就是大湾区的作家,就是深圳、广州成长起来的作家。二是日常性。虽然他们探索的是很前沿的东西,但是他们都把它设置在非常日常的生活里面来书写,通过日常的生活故事体现了一种普遍的文学经验。三是丰富性。他们所书写到的东西,无论是人的命运还是人的交往、人的情感,以及他们所构成的小说世界和人物的命运都非常丰富,思想的、情感的,都有各自的发现和洞察。南翔、蔡东和王威廉三位同志的写作体现了湾区作家的追求和思考,是新时代以来,广东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展现了广东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期待他们在广东这片文学的厚土上继续深耕、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张培忠指出,近年来,广东省作协对如何讲好湾区故事,建设健康和谐的文学生态,进行了积极探索。以王威廉的《你的目光》、南翔的《伯爵猫》、蔡东的《月光下》为代表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正是一系列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当前,新时代文学事业正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和独特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为广东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和无限可能。丰富实践与瞬息万变的精彩现实,呼唤着每一位作家,也考验着每一位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将继续团结引领广东作家,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浓墨重彩地书写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创作更多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的岭南文学精品力作、传世之作,努力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共同筑就新时代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