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岭南散文“双子星”的诗意吟唱

——詹谷丰、耿立散文研讨会综述

更新时间:2022-04-06 作者:黎燕雄来源:广东作家网

“岭南散文”是岭南文学的一大品牌。近年来,广东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传承岭南散文的优良传统,自觉将“小我”融入时代的“大我”之中,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其中,詹谷丰、耿立系列散文就受到文学界的关注和好评。3月25日,由《文艺报》社、广东省作协共同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詹谷丰、耿立散文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集中研讨新时代岭南散文“双子星”创作成果。

1445298621.jpg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陈晓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教授李林荣,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文学博士、《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著名评论家王必胜,中国作协《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散文研究专家刘军,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昆,广东省作协兼职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王十月等领导、专家及有关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主持。  

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广东的多位作家、评论家“云端”对话,围绕詹谷丰的散文集《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耿立的散文集《暗夜里的灯盏烛光》进行“集体鉴定 ”,开展认真而深入的讨论。专家们充分肯定了詹谷丰、耿立的创作成绩,深入分析两位作家散文的艺术特色,认为雄浑的气势、睿智的思辨以及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文化情怀和浓郁诗意表达,成就了他们散文的独特风格。这两部散文展示了大散文的瑰丽风采,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质,同时对散文如何更好地平衡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有益探索。与会专家认为,詹谷丰、耿立两位作家的散文风格各异,探寻了当代散文写作的两个美学路向。他们的散文有较高的辨识度:安静、沉重、扎实,不温不火,散文景象迥异。但两者也有相似点:一是热衷人文历史,打捞史实,写风骨人物;二是以现代意识回望故乡;三是文字真诚认真、坚中有柔;四是创作务实用心。

詹谷丰:为广东左翼作家树碑立传

1588575214.jpg

与会专家认为,詹谷丰《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无论是思想容量、审美境界,还是创作风格、创作技巧,均有独到之处,是目前广东散文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这部作品对于认识左联、认识广东作家,乃至于认识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都有重要的实质意义。

梁鸿鹰对詹谷丰的散文作品表示充分的肯定,认为詹谷丰的《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是面向历史的客观的、求真的、求实的创作。詹谷丰在挖掘史料、研究传记上下了苦功夫,将丘东平、欧阳山、杜国庠、洪灵菲、冯铿等广东左联作家代表人物的人生放在抗战的大背景下、放在党的百年历史的大框架下回顾考察,形象地还原了那个风雨如磐的时代中广东文艺家的斗争精神。

陈晓明认为,詹谷丰满怀着一种对红色文化、红色血脉的热情来书写丘东平、欧阳山等左联前辈走过的道路。这既是一种历史纪实、人物传记,也是一次对红色文化的全面寻觅。

贺绍俊提到,詹谷丰在书写散文集《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中坚持严肃态度和对叙述对象的恭敬情感,这是在坚守着一种“文以载道”的散文传统。他的文字内敛、凝练,但是又包含着“理”和“道”,又有对现实的批判,有自责,有反省。

张柠认为,詹谷丰的《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是在为现代文学史上广东籍左翼作家树碑立传。这些纪实性的散文,既有扎实的史料基础和梳理功夫,又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将人物的生平史跟他们的文学创作相互印证,再现和塑造了著名的左翼作家丘东平、洪灵菲、冯铿、欧阳山、草明、杜国庠、戴平万等一批广东籍左翼作家的艺术形象,使得这些人物,几能与近代史上广东风云人物相媲美,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张莉认为,詹谷丰的《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为广东文学、左翼文学在纸上立了一个博物馆、纪念碑。它与一般的历史、传记写作很不同,它是用文学随笔方式重新将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文学贡献和文学道路激活。詹谷丰在书写前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不仅描写人物作为文学家的部分,也描写他们的情感,将革命理想和儿女情长融合得巧妙动人,形散而神不散,意义重大。

顾建平认为,詹谷丰的散文集在结构设置和风格上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尊重文体的特点,文字节制,是一种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的叙述。《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这部书有三层意义:一是传达知识与真相,厘清我们认知的盲区与误区。二是更新了我们对广东文学成就的认知。三是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非虚构文学的文本。

刘军认为,詹谷丰在取材和精神个体性聚焦上显得更为集中,着力深入对象的内心去捕捉他们内心的波动和决断的瞬间,在场景还原和心理探源上齐头并进。他从正面入题,试图将知识分子群像统摄于一种知识分子精神之下,直接照应了文化传统中的“风骨”二字。

李掖平认为,詹谷丰的《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是一部回望历史的人物传记体,题目本身就具有多重的象征蕴含。詹谷丰对广东左联人物的塑造,既有坚实的史料支撑,又有自我情感的饱满在场,标示出左联精神的当代激活、传承和进一步的创新性转化。七篇人物传记以不同的结构方式,敞开了历史人物的鲜活性、立体性。

李林荣认为,詹谷丰在《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里的写作姿态,像南派武术当中的舞拳,一派硬桥硬马、稳扎稳打的坚实劲儿。詹谷丰的探察和梳理,沿着时间的维度回溯,指向了本该在历史记忆和历史叙述的公共话语中保持鲜明敞亮的人与事。

王十月谈到,詹谷丰的《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读来激荡人心,又饶有趣味,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情,又有儿女情长的缠绵,“家”和“国”,“山河”与“故人”,结合得很好。詹谷丰为了写好这些历史人物,下了苦功夫。他不但从大量史料去消化这些书写对象的事迹,还到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去感受、触摸历史的气息。他用文字激荡着浩然之气,把这些人物写得鲜明、立体,硝烟铁血,又儿女情长,堪称主旋律写作的典范。

耿立:当代中国乡土社会的深情凝望

1610096707.jpg

与会专家对耿立的散文集《暗夜里的灯盏烛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家认为这部作品情感饱满,通过对中国当代乡土社会的刻画剖析和历史人物的追溯回望,展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和使命担当。一篇篇散文真情剖析,所表现出来的纯挚真诚的审美风格,融乡土和城市、哲理和诗情于一炉的议论,显现了耿立独具魅力的艺术功力。他对故土的眷恋和诉说,是对家园、对本土文化一次次远离后的回归,是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一次次深刻认知后的依附。他空灵的语言反复描述那醉人的风光,毕竟养育自己的民族和故土是他爱和梦的起点。耿立用丰富的知识储备支撑他的文字,滋养他的创作,文字中见真性情。

梁鸿鹰认为,如果小说是虚构的艺术,那么散文靠的则是自我、真我,它往往需要作家有广阔的常识、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观察世界的独到眼光。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立足当下,是耿立对个体经验的深刻表达,他以自己的家世、教育、阅读、家庭等个人经历支撑起文本的内容,以文字见性情、见情怀。

陈晓明认为,耿立的散文有一种刻骨的真实,他写出了生命的坚韧和对爱的渴望,蕴含沧桑的诗意。读罢《暗夜里的灯盏烛光》,感受到的是一种大地般质朴的大爱,非常深沉,也非常纤细。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把乡间百姓的可爱、可亲、可怜都写出来了,让读者仿佛也和他们产生了一种命运上的联系。

贺绍俊认为,耿立的散文是一种自由的书写,一种率真的表达,有湿润和清凉的审美品格。他虽然谦卑,但是他的身上也是有刺的,这在他散文中同样有突出的表现,他不仅要点亮《暗夜里的灯盏烛光》,也敢于用身上的刺回击社会的种种“冒犯”。

张柠提到,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带有浓郁的抒情性,文笔很好,知识面也很广。他能将文学经典中的意象,与自己的现实经验和艺术感受嫁接在一起,文学性与知识性天衣无缝地相结合,有个性,辨识度很高。

张莉认为,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是从自身挖掘经验去书写。他从“旧我”里面找到新的书写材料、往内心去挖掘、经过反复掂量,使之变成情感的结晶体,让读者重新理解劳动、重新理解情感。

刘艳提到,《暗夜里的灯盏烛光》可见耿立在散文写作里的坚持与不懈努力。他在纸上寻觅和圈画出寄寓了他儿时记忆与成长经历的鲁西故乡,更有着对于鲁西与湿润气质岭南碰撞和错位归属之后的精神故乡的追寻与皈依。在现代、当代以来的散文发展流脉上,别辟出沉郁力量之美的审美维度,在不算高昂姿态与状态的当代散文格局中,独树一帜,拥有一种独属于耿立的散文话语方式。他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喻为恰如漫漫长夜的灯盏烛光,时强时弱地闪耀在历史的深邃处,构建沉郁力量之美的散文伦理;他的散文对父亲与姐姐作互文式题材重写,构建新的叙事维度与美学向度;他的非虚构散文化用虚构小说叙事手法,以细节化叙述形象还原现场,收获打动人心的叙事效果。

王必胜认为,耿立像是为散文而生的,诗意的语言及情感、丰富的知识储备、生动的叙述方式、精神性的思考和情感的渗透,形成了文学的独有张力。

顾建平认为,耿立的散文放弃了散文本有的连续的逻辑的叙事,从谋篇布局、文字风格到句式特点,其跳跃性以及模糊性等创作特质,更接近诗歌写作。这样的文本,让散文从理性的、逻辑的、系统的状态,进到感性的、流动的、跳跃的状态,这也是生活本身的状态,未经整理的原生态,朴素自然,生机勃勃。同时,他也提两点建议:一是留出时间整理人生的收藏,祛除偶然性的、重复的记忆,适当让渡给散文的明晰;二是将个人经验、乡土情怀置于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之中,将中外文化文学的滋养转化为阔大的境界。

刘军认为,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可视为耿立主情类作品的汇总,作家笔下的“绕指柔”,大多不是单线条的展示,他的开掘是立体的,采用了闪回、穿插、跨度叙述等不同的处理方式,以此呈现自我独特的构图方式。他在刻画故乡之际,运笔如刀,直面艰难繁重的世间,尘世的艰辛与人的温情交错其间。耿立的乡土散文开掘,则直达现实主义的原点,即司汤达式的“真实,残酷的真实!”

李掖平认为,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是一部用心灵与乡土对视写就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生活细节之处和乡野物象的凝视,不断的返回内心思索打磨、再将其提升到一种精神寄托之境。它接近于罗兰巴尔特尝试的“絮语式写作”,这是一种高度契合散文本质特性的写作方式,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它给中国散文较为普泛的简单抒情和甜腻的空洞讴歌敲响了一记警钟。

刘颋认为,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是一部坦诚、坦率、诚恳的撕开内心的真诚之书,思想力强、内容丰富、内涵丰富。耿立是一位勇敢的作家,他在作品中以解剖自己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中一代人,值得深读。

李林荣认为,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则带着鲁迅的风致,低吟浅唱与浓墨淡彩之间,贯穿着身居异地却偏要反复抒写乡情乡愁的倔强和执着。文中的各篇,笔触所至,如点点灯烛闪耀。

启示: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散文的新可能

詹谷丰、耿立分别结合自身创作实际,畅谈了对文学创作的认识。

詹谷丰认为他文学创作起步晚、起点低,缺乏天赋和才华,四十年来走了不少弯路。2013年之前,一直在小说的写作路上盲目攀登,广种薄收,在他的人生接近半百的时候,无意中读到了祝勇先生的散文,从此改变了他对散文的轻视,与小说一刀两断,转向散文结缘,并成为他一生的追求。如何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是很多作家面临的难题。他回顾文学创作,感恩文学,感恩散文,感恩所有在他创作道路上给予关心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耿立述说他坚持散文创作三十年,内心也曾挣扎犹豫。怎样进行突破和突围,回应当下,回应自己的内心,这是他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散文是同质化非常严重的,怀乡、怀旧、美食、风景、心灵鸡汤,这些类型是散文写作的重灾区,散文的出路不在怀旧,散文的尊严在于建立新的艺术范式,一种新的表达,在新的世界中,建立一个有别于过去狭窄故乡的新的心灵世界,用这个新故乡,安顿我们的心灵。散文从过去时,到现在时回应自己的内心,为生活的在场生命的,为散文提供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强调散文的话语方式、表现方式,强调散文写作的现在时,强调精神和肉身的在场感,是他在新散文集《暗夜里的灯盏烛光》所追求的。

张培忠对会议做小结。他表示,广东作家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涌现了不少散文精品力作。其中詹谷丰的《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饱蘸现实的热情、人民的深情和理想的激情,堪称近年来广东散文创作的新成果。詹谷丰和耿立两个作家,风格迥异。詹谷丰主要向历史、向传统探求;耿立主要向内在、向自我开掘。他们虽然走的道路不同、人生体验不同、创作方向不同,但最后都殊途同归,都彰显了坚韧的生命意识、大爱情怀、革命精神。他们的散文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为散文的创作提供探索新的可能、创造新的成果。

张培忠指出,中国作协十大会议报告提出“广东要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作为新的增长点是省作协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从3月24日开始,用两天的时间连续召开了四场研讨会。研讨会密度之大、规格之高、阵容之强,是广东省作协有史以来少见的。作为大湾区养育出来的作家,詹谷丰和耿立的创作扎根于大湾区这片热土,以这里的历史、文化和当下的生活为养分,培育着他们文学之花。他们的写作,也是对大湾区这片土地的最好馈赠。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既是对广东散文创作的莫大鼓励、支持和助力提升,也为锻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的文学增长点、打造更多新时代的扛鼎之作提供有益的思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