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许 峰|现实的凝视与结构的创新

——读张学东的长篇小说《西西弗的石头》

更新时间:2022-03-30 作者:许 峰来源:文艺报

张学东的长篇小说以三兄妹为主体展开,以大哥顾责为主线描绘了一种庸常人生的生活路径。大哥顾责大学毕业后在城里落脚,当了一名记者。外人看来,顾责已经十分成功,然而,看似光鲜的背后却充满着诸多生存的无奈,在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日益猖獗的今天,大学教育和知识阶层早已失去其高高在上的精英地位,出身贫寒的顾责早已沦为现实的“庸常者”。父母相继去世,与妻子离婚,工作不顺利等一系列遭遇,都成为顾责心中的石头,让他的生存处境越发艰难,最终患上了抑郁症。没有学历的妹妹顾乐投奔城里的哥哥,在结识了大哥的邻居老方后成为一名销售员,也在城里有了自己的工作,并且和老方日久生情怀了孕,应该算是比较幸福的。可天有不测风云,本来在城里立足的顾乐因为老方的车祸去世又不得不回到农村,而此时的她已经无法融入农村,因为怀孕被嫂子和村里人嫌弃,最终又回到了城市。二哥顾产无心学习却热爱劳动,成为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可是,在不可预测的市场面前,顾产的勤劳也是徒劳,“多收了三五斗”的悲剧再次上演,最后还因失手重伤了妻子沦为阶下囚。三兄妹的人生轨迹,似乎绝望与不幸是小说出示的全部。事实上,张学东对生存困境的逼问,来自更高的忧虑:城市和乡村,哪个才是人类真正的精神家园?张学东摈弃了简单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既没有建构一个令人神往的静美的乡土世界作为应对现代性后果的精神家园,也没有刻意拔高城市文明的吸纳与对人的精神洗礼的能力,他让人物站在社会结构变化的现场去对现实世界作出终极发问。张学东既写出令人窒息的生存困境,也表露出重建新的精神空间的努力。

美国著名女学者苏珊·桑塔格在其名作《疾病的隐喻》中,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一种道德批判,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在《西西弗的石头》中,对待哥哥的病,顾乐是恐惧与担心,顾责的抑郁症离死亡是无限接近的。而在顾产看来,顾责的抑郁症更像是一种“城市富贵病”,是城里人吃饱了撑的得的精神病。尽管兄妹俩在理解病的原因及态度不同,但兄妹俩无疑都认准了大哥抑郁症的城市身份属性。在兄妹俩的观念中,抑郁症是与现代性相关联的疾病,这种疾病的产生实昭示着现代人生存的痛苦与无奈。

在《西西弗的石头》中,张学东构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世俗的与脱俗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城市的与乡村的。在顾责身上,这种属性却显现出极大的反讽意味。当他处于清醒正常的状态下, 他被这个世俗的、物质的和充满现代文明的城市束缚着,滋生出情感的失败,工作的不顺,精神的颓废,等等。而他得病回到农村以后,反而呈现出久违的轻松以及对人生的顿悟。在顾责与黄莺的对话中,弗洛伊德、加缪、费孝通等先哲的理念充盈着小说的叙事,让小说逐渐地走向精神的深度,这喻示着过去的顾责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已经瓦解,叶落归根之后,顾责的精神世界变得丰盈饱满,正如帕斯卡尔说的,人就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通过在农田里尽情地劳作,回归一种简单的生活,顾责实现了精神的突围。所以,《西西弗的石头》是一部节奏感非常鲜明的小说,小说透露出的不仅是顾责的人生态度,更是饱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张学东试图通过这样一部小说去探查人类精神危机的最终根源。

张学东在小说《西西弗的石头》中,尝试着打破常规化的叙事,在叙事结构上勇于创新。小说分为五部分,前四个部分用四个不同的叙事者(顾责、顾乐、顾产、黄莺)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不仅造成复调式的叙述效果,也带来了叙述空间的多重性。

不同的叙事视角使得人物可以直接呈现心灵状态,进行内心剖白。人物视角的转换也实现从一个内心世界走向另一个内心世界,孤独、焦虑、绝望、悲哀,可以清晰地触摸到,情感的宣泄营造了一个可以感受到的精神空间。顾责得病过程中的焦虑与绝望,顾产面对生活的无奈与烦躁,顾乐的痛苦与矛盾,都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内心世界的流动。对于同一事件,小说中的人物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认知,也因为视角的变化产生不一样的价值判断与话语冲突,形成叙事话语力量的不均衡状态。通过叙述视角的表层结构,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深层安排,在顾责第一人称叙述的部分,读者可以感受到顾责是一个胸无大志、本性善良只是一时不得志的年轻人,但是在进入顾乐为主讲述的部分后,顾乐对大哥顾责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的感受会让读者大吃一惊,甚至惊异于这前后的反差是否说的是同一个人,这其实就是一种“反限知”的叙事谋略。

文本第五部分是主人公顾责的自传体小说《病人》全文,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也是作品在叙事结构上的一大创新之处。《病人》以第三人称为叙事视角,但是字里行间都闪烁着顾责个人的行为痕迹,作者把“病人”的心理活动呈现在文本之中,造成了一种镜中之像、画中之画的元小说叙述效果。顾责的小说《病人》不仅是主人公心灵的一面镜子,同时借由这篇“小说中的小说”,隐含了作者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忧虑以及对城市化后果的深刻思考。

作为一个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并不断地寻求变化与创新的作家, 张学东的创作充满着探索的艰难, 也暗含着一定的危险。而他在处理内容与形式时又能做到两者兼具,既凸显出内容的社会意义,又完成了形式上的创新,从这一角度讲,《西西弗的石头》对于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