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扎实推进文化强省访谈①|张培忠 锻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增长点

更新时间:2022-03-29 来源:广东文坛

问:如何看待广东文学在建设文化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培忠(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广东是一片文化沃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以广东为核心的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繁荣中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广东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有着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文学遗产。近代以来,广东涌现了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革命历史上许多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重头戏也是在广东这个大舞台上拉开帷幕的。广东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经济等原因,往往能够得风气之先,成为南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交汇点,产生出新质文化,形成了开放、兼容、进取、务实的独特的岭南文化传统。从唐代张九龄的诗词,到黄遵宪、梁启超倡导推动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伤痕文学”创作思潮及至近年反映改革开放现实题材的一批力作,都证明广东长期都是新文学、新思潮、新理论争相绽放的大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涌现了欧阳山、秦牧、陈残云、萧殷、杜埃、黄谷柳等一批文学大家名家和陈国凯、刘斯奋等文坛骁将,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高扬主旋律的精品力作,新时期以来广东改革开放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更是在国内影响深远。

自2011年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营造文艺创作的宽松和舒适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全力促进我省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今年2月11日,我省召开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部署聚力实施“六大工程”,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这是开年动员令、春雷第一声,全省文学界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重要讲话中指出:“实践充分证明,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广大文艺工作者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与要求。党和人民需要你们、信赖你们、感谢你们!”“两个重要”论述作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艺地位和作用的根本判断,充分肯定了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地位,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关键时刻重申这一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欣逢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置身当代中国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实践,文化繁荣兴盛正当其时,文学工作大有可为。与时代发展大势同向同步,与党和人民休戚与共,是广东文学界的光荣传统,也是广东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明确了文学“有位”,增加了底气,树立了信心,增强了推动广东文学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问:省作协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有何谋划?

张培忠:省作协结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精神,高举伟大旗帜,珍惜、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文艺经验,围绕听党话、跟党走、出精品、出人才的核心任务,研究部署5个方面10项措施,积极推进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

第一,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重要任务,实施文学工作者理论武装项目。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激励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牢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一是开展全覆盖轮训。综合运用课堂讲授、专题研讨、现场体验等方式,开发微课堂、举办网络培训班,实现驻粤中国作协会员和省、市作协会员作家培训全覆盖,进一步振奋精气神,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二是开展学理性阐释。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研究和阐释,立足新时代中国的巨大变革,立足新时代文学的丰富实践,构建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办好《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栏目,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术化学理化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阐释。

第二,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实施新时代广东文学精品创作项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学创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文学观念、内容形式、风格流派、题材体裁、手段方法的积极探索,推出一批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的“扛鼎之作”。一是加强广东文学精品创作扶持。计划在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永庆坊等地分别设立“新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点”和“到人民中去”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学服务示范基地,分主题、按板块开展实践活动,结合重要节点、按照创作题材策划,支持作家下基层、接地气,为作家提供积累素材、蹲点创作的便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现实题材、新时代发展题材、红色革命题材、爱国主义题材、传统文化题材和青少年题材创作。组织“改革开放再出发——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主题、“广东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点风物”主题、“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主题、“大美南粤,文明广东”主题、广东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创作,每年重点推出10部粤港澳大湾区题材和广东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二是推动文学“双创”。配合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充分发挥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建立完善文学作品改编、衍生、转化的有效机制,推动文学与电影、电视、戏剧以及网络视听、游戏等文艺形态的深度融合、联通发展,将文学的创造力转化为文艺和文化的生产力。

第三,突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这一特色品牌,实施锻造文学新增长点项目。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血脉相连的优势,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合作区“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继续深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工作,加强与港澳台作家的交流互动,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锻造成为新的文学增长点。一是打造活动品牌。探索设立“大湾区文学奖”,每两年组织一次评奖,奖掖能够代表新时代大湾区文学创作最高水平的优秀作品。设立“大湾区文学排行榜”,每年颁布一次,面向全球华语作家征集作品,务求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策划组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活动,打造成为粤港澳三地文学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二是加强文学传播。依托地缘优势,探索建立与东南亚国家(地区)文学机构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拓展与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合作,组织开展互访交流、举办作品研讨会、座谈会、笔会、联谊等活动。发挥粤港澳三地高校资源优势,加强同高水平的国外汉学家互动,加大对大湾区作家作品译介力度,使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进入国际出版市场,实现国际主要语种全覆盖。

第四,把握向人民交出优秀答卷这一根本目的,实施文学惠民提质项目。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强化供需对接,提高文学普及效率,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在文学公共服务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一是组织系列文学惠民活动。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学志愿服务体系,采取文学讲座、作品鉴赏会、赠书等形式,把文学送到基层老百姓中去。组织“红色文学轻骑兵”文学进基层、“文学四进(进社区、进工厂、进警营、进校园)”等活动,举办面向基层作者的作品改稿会、点评会和文学讲座活动,线上活动、线下活动同时进行。二是加快广东文学场馆建设。按照“时代的产物、文学的殿堂、市民的空间”的定位,将广东文学馆打造成为岭南文化的标志地、大众休闲的目的地、湾区交流的会客厅,让广大市民共享优质文学成果。推动文德路红楼建设“广东左联作家纪念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第五,围绕强化党和政府联系文学工作者桥梁纽带这一服务平台,实施作协自身建设项目。深化改革,优化职能,加强服务,强化统筹协调,延伸联系手臂,办实事、解难事、真办事,全力把作协组织建设成为真正的“文学工作者之家”。一是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服务作家、服务文学的优势,认真落实新一轮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支部一品牌”,在省作协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和主管的社会组织探索建立功能性党支部,推动基层文学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二是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全力打造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服务三支队伍,形成文学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继续邀请全国名家与名刊名编为导师,以结对方式对100名具有潜力的80、90后青年作家、网络文学创作骨干进行文学创作指导。组织第二届省作协签约评论家聘定工作。推进广东文学院改革,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核心队伍。积极推进基层作协组织建设,着力解决基层文学组织“最后一公里”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全省文学界一定会积极响应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号召,胸怀“国之大者”,把握重大机遇,以雄心,以定力,以能力,犯其至难,图其至远,努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为推动广东文学由高原迈向高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邱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