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长篇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研讨会举行

更新时间:2022-03-25 作者:邱海军来源:广东作家网

3月24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广州地区的领导、专家在广州主会场出席会议,北京及其他地区的领导、专家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彭云,中宣部出版局二级巡视员张怀海,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昆、苏毅,党组成员、秘书长刘春,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君铁,南方出版传媒总编辑肖延兵,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在主会场出席会议。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传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杨平、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东吴学术》主编丁晓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傅逸尘、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等专家以视频方式参加研讨会。会议由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和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主持。

525366164_副本.jpg

长篇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被广东省作协列为近年文学创作的头号工程。一是及早点题谋划,全程跟踪服务。自2019年11月起,省委宣传部全程领导和指导创作、出版工作,广东省作协、省出版集团把小康题材创作出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系统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有关单位和部门配合提供相关史料、专家咨询、审读把关和保障服务,确保创作出版工作有效推进,按时完成。二是调集精兵强将,全面纪录小康。该作品由张培忠担任总撰稿,第一卷《百端待举》由喻季欣、黎衡、姚中才负责,第二卷《风生水起》由王十月、何龙、刘鉴负责,第三卷《攻坚克难》由陈启文、盛慧、李焱鑫负责,第四卷《逐梦飞扬》由曾平标、王威廉、陈枫负责。13名重点作家中有小说家、报告文学作家、资深传媒人、青年诗人,有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三是加强分工合作,联手打造精品。创作团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收集史料、开展采访、拟制提纲、投入创作,四管齐下,日夜兼程,先后组织了12次创作推进会、集体改稿会、专家审读会。有的作家数月伏案,累得直不起腰;有的作家因赶稿突发心脏疾病,血管堵塞达80%以上,紧急手术才解除生命危险;有的作家在最后攻坚阶段,体重暴跌20多斤,家人怀疑其患了癌症。13位作家历时一年多持续奋战、攻坚采写,数易其稿、反复打磨,创作完成重大主题长篇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4卷100万字,于2020年12月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纪录小康工程的鸿篇力作、首部全面讲述广东小康建设辉煌成就的大型纪实文学,是广东现实题材创作的小康“创业史”。选题定位为通俗历史、百姓故事、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以老百姓生活变化为立足点,采取编年史方式构建创作框架,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以老百姓生活变化为立足点,以100万字篇幅、600多个生动故事、1000多个人物,绘制出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清明上河图”。该作品特色鲜明,创作贯穿三条红线: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贯穿始终,将广东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贯穿始终,将党的正确领导贯穿始终。作品推出后,引起省内外主要媒体广泛报道,《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刊发了系列专家评论文章。

269987202_副本.jpg

彭云指出,广东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起点,在国内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建成小康的先行者和主战场。小康是目标,奋斗是历程;小康是主旋律,奋斗是主节拍。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广东创作的这部厚重作品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它会在记述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叙事中留下生动的记忆和浓重的一笔。一是用故事生动书写了广东人民奋斗、创业的史话。作者以大的历史观、时代观,在深入一线、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努力传递共同的情感、承载着集体的记忆、弘扬文艺工作者的担当精神和文学的时代使命。二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走向小康的数字档案。书中的一系列数据背后蕴含着非常大的意义,给人很大的震撼,展示了这里是广东、这里是中国,为什么是广东、为什么是中国,这些数字的叠加记录了中国一步一步迈向小康的发展轨迹,记录了广东一步一步改革发展、走在前沿的步伐。数字的背后承载着中国道路和理论、制度、文化、价值的呈现,也成为未来用这部报告文学来钩沉当下历史非常珍贵的一份档案。三是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用奋斗实现小康的时代精神。作品中表达的观点既来自作家有感而发的主体情感投射,也来自于发展改革开放奔小康的前沿地带的顶层设计和决策,来自于生机勃勃奋斗过程中孕育的民间智慧,这些思想火花传递对历史的、现实的判断和解答,鲜明彰显了奋斗成就小康的时代主题,展现出中华民族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气象。《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汇集文学粤军,以积极姿态回应时代、记录时代。

5077296_副本.jpg

李敬泽认为,《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不仅有高度的文学含量、高度的历史含量,也有作协组织的高度的组织含量、出版社高度的策划含量。《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的创作出版有其特殊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记录下来、传诸后世。如果以史志的观点和角度看,《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可能是最接近于史诗构想的“大书”,从中既看到了“史”,又看到了“志”,既看到了“时间”,又看到了“空间”,既看到了大的时代发展、时代趋势,也看到了在我们祖国大地上每个地方空间具体的“点”上人们的奋斗、人们的抉择、人们向着宏大的历史目标迈进的进程,可以说是一部广东小康志或广东小康史。这部书也有重要文学价值。13位作家全力以赴、充满热情参与到集体创作中。小切口、大视野不仅仅是报告文学的创作路径,也是重点文学创作、主旋律创作反复证明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创作经验。13位作家经过这次的写作,他们对于时代、对于生活、对于历史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境界和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很大的进展。期待这13位作家由此起步、由此开始进入他们自己进一步的个人创作,能够拿出有力反映历史新征程,能够在个别中、具体中建立总体,在个别中、具体中见出时代本质的重要作品。


640 (3)_副本.jpg

与会专家围绕长篇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从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专家普遍认为,广东人民从摆脱贫困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精彩缩影,值得总结和宣传。全书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广东为主要叙事点,辅以全国的宏观背景,围绕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通过“平凡人”的故事折射时代变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百姓生活变化折射时代变迁,深刻反映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非凡历程。作品纵横捭阖、气魄雄阔,紧扣国家命运的走向,以南粤热土为舞台呈现一系列关键而翔实的历史场景、历史事件,阐释了在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必然,揭示了中国崛起与世界发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辩证关系,为构建新时代岭南特色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广东文学界献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厚重之作,是新时代广东文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一部奋斗者的精神颂歌、小康建设的民族传奇、书写时代的宏大史诗,广东优秀作家以呕心沥血的辛勤耕耘、精益求精的艺术探索践行了作家的光荣与梦想,对广东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张培忠作研讨会小结指出,《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彰显了广东报告文学创作一以贯之的视野、格局、气魄,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文学逻辑,是广东文学向建党百年华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重要献礼。以这部作品的问世为标志,新时代广东重大题材、重点创作必将迎来一个收获期。一要把握优势,讲好广东故事。要善于洞悉先机,勇挑重担,以更多的名篇、名著展示岭南文化的风采。二要抓住机遇,提升湾区文学。善于从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题材、捕捉创新的灵感,用深切的感受和饱满的激情催生更多“扛鼎之作”“传世之作”,锻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增长点。三要坚定自信,打造新时代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新时代文学创作应当更加强调信息的含量、思想的容量、情感的力量,在融通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为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作出新贡献。

会上,张培忠、谭君铁分别汇报了创作、出版情况。王十月代表创作团队作了发言。


专家发言摘要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的出版,是出版界的大事,是文学界尤其是纪实文学的新收获,同时也是广东文化史的大收获,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一是站位高。全景式描绘广东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崛起,体现出家国情怀、百姓故事、全球视野等特点,通过区域发展、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讲述了恢宏的广东故事。二是理念新。将“小康”放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去,具有历史和现实双重的内涵,并将它延伸到中国的千年梦想中,落实到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中。三是细节实。书中有大量丰富扎实的细节支撑,使这部书更加厚重。一千个人物、六百个故事,这是作者下了功夫、踏破铁鞋得来的。相信随着更多人的阅读,这部书的影响力将会影响更大,人民对广东小康的奋斗史会有更深的认知,对中国小康的辉煌成就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生动记录了广东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时代气象与景象,既立意高远、背景宏阔、气势恢宏,又惊涛微澜、曲径通幽、生机蓬勃。历史的厚重、现实的质地、精神的含量、艺术的品相,都表现不俗、令人惊喜。在这部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广东从小探索到大开拓的政策之变,从小个体到大世界的发展之变,从小步跑到大飞跃的生活之变,从小家庭到大情怀的精神之变,从小广东到大中国的境界之变。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小康建设的先行者,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最出色的中国答案,《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一书,为中国和世界存下了中国最坚实的中国档案。广东的奋斗与辉煌,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新的山乡巨变的代表、新的城市文明的缩影、新的时代进步的典范。可以说,这既是真切生动的广东小康叙事,也是真切生动的中国小康叙事,既是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也是生生不息的中国史诗。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

我想从新时代的出版方向,来谈一谈对这部书价值的理解。一是从“广东故事”到“中国故事”。以最能代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广东“小康社会”建设为对象,将报告文学的笔触深入波澜壮阔的当代社会史内部,让小康叙事与现代化叙事、社会叙事与历史叙事、区域叙事与民族叙事、广东故事与中国故事等关系形成同构性。二是“讲述者”要与“创建者”同呼吸、共命运。为英雄写的传记简练而传神,尽管时光流逝,记忆褪色,但作品已经为这些英雄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成为广东人民用爱的传递与奉献精神构建坚实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证明。三是历史眼光与史诗格局。这部书最显著的特色,是历史眼光与史传叙事的融合。广东的小康社会建设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缩影,广东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作出的探索与取得的成效,都已作为宝贵经验被镌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之中。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一部厚重的大书。它着眼于书写历史记录时代,书写了一部记录小康的文学史志,堪称是一部改革开放时代的“创业史”。这种组织创作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亦值得总结、研究和推广。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准确运用。科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40多年的历程。二是与正确的历史观呼应。全书以时间为轴,对近40余年历史的梳理与研判,根据政治性的社会性的变革,划分出了四个标志性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又分别选取其间每个年份或时间段落中一些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来展开。三是充分凸显广东的独特性与典型性。广东的发展历程无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四是百科全书式的书写。作者力图从千头万绪的现实中,梳理出一个线头,抓住一个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提纲挈领。这就是“广东奇迹”、“广东经验”和“广东精神”。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这部作品视野宏大,把广东的小康叙事放在中国的百年奋斗当中去考察,甚至更远。这些年来,广东所创造的经验也好,成就也好,我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我想首先是广东人发挥的作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怎么样发挥,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我们更多的想看到里面鲜活的人、具体的事,这部作品无疑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它是一部为南中国改革开放史诗,它紧紧地抓住史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来自采访、研究、对于历史事实的提炼。从穷则思变,中国向何处去,广东向何处去,新时代不同时期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需求,怎么样去努力奋斗,关键词是奋斗、创新。这部作品抓住了在四十年广东的历史变革当中,人的观念转变、文化上的创造、精神上的解放、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各种努力和奋斗。以种种鲜活的故事构成作品鲜活的血肉,给我们呈现一个全景式、多方位、广东南中国的奋斗史。

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

我读了《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之后,有四点感受。一是紧紧把握了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改革开放的轴线展示了敢为天下先、敢拼才能赢的中国广东。广东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每到关键时刻,都有国家领导人从广东发声,从“杀出一条血路来”,到粤港澳大湾区,体现了多元、开放、兼容、务实、冒险和创新的民族精神。二是以人民为中心,为广大群众谱写了美的壮歌。书中涉及人物达一千多人,以一种非常平民、深情的角度,为普通劳动者立传。三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真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引人民奔向小康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每当在关键的时刻,党的不同时期的重大决策所产生的巨大的效应,在广东尤其是鲜明。四是以文弘业、以文铸心。整体读来丰厚而又细腻,深情而又富有思辨,同时又有艺术的感染力。总体说来,从书的内容到形式体现了大气派、大手笔,体现了岭南文脉、广东精神。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它率领了风气之先,广东的影响之大是从经济、政治、社会到文化各个方面,所以这本书有象征意义,象征中国的奋斗与辉煌。这部作品可以成为一座山丘或者一个制高点,从它上面我们更容易看清现在所处的时代。这部作品选择用群众视角,当然,广东领导干部的历史贡献是突出的。作品主要写县委书记以下的干部和普通百姓四十年来的亲身体验,通过六百多个百姓故事书写近四十二年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显示出宏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象。比如,作品记载了当年轰轰烈烈的打工潮,典型人民创造历史的场面,是一次历史解放,择业的自由,我们可以重温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又可以再一次认定小康是怎么样来,中国是怎么样崛起。就凭这一点,创作《奋斗与辉煌》这样一种规模、这样一种跨度,确实不容易,策划是成功的。13位作者集体创作的作品的文体上是统一的,也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

13位作家联手写作读起来有一气呵成的一百多万字的《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实在不容易,令人震撼。这部书之所以震撼,并不在于它的庞大体量,而是迄今不曾见到过这样全景式的书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的历史文学。伟大的时代必然催生非凡的作品。要把历史的必然性揭示出来,把四十多年的奋斗与辉煌书写出来,确实选题中具有相当强烈“排头兵”、“桥头堡”的担当精神,需要创作者的辛苦劳作。《奋斗与辉煌》采取通俗历史、百姓故事的写法,也就是选择了民间叙事的写法,当然这种写法事实上很困难,一千多个人物、六百多个故事,需要大量的调研和田野调查,选择这样一条艰难曲折的写作方法,很有担当精神、很有勇气,也不多见。采取这种写法,作者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必须做出很好的应对,否则,很难达到既是通俗历史、百姓故事,同时还要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现在《奋斗与辉煌》做到了,这是巨大的成功。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最先是由广东出发,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记忆,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书写。作品以一种历史的回望来看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道路,书写了改革开放道路的曲曲折折、起起伏伏,写了当年试验、开创和困惑,非常真实,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作品明显的区别于单个的人、单个事的记忆,明显区别于一件事、一个村庄改变的这种相对比较单纯的写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域、宽阔的环境看待生活、看待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参照。

作品在文学的书写上给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历史的存在需要文学的走进、文学的表现、文学的书写。文学更多的时候要和时代、社会、人生和更广大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有价值,才有更丰厚、更厚重的内容保存。这部书是对广东这块土地上四十年来历史的书写,是广东这块土地上人们四十年奋斗的精彩生动的记述,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会给人们、历史、文化、文学留下永久的记忆。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传会:

《奋斗与辉煌》是我近几年来看到体量最大、最厚重的作品,它同时也可以说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史诗的篇章,真正称得上“全景式”这个词语,是组织集体攻关联合写作的一个成功典范。这是一部厚重的报告文学作品,而不是一套报告作品。这其中的艰难,我觉得别人是难以体会到的,非常佩服广东作协的这种气魄与能力。作为一部百万字的报告文学巨作,《奋斗与辉煌》每卷都有它重点报告的事件和人物,我认为这样一部巨作对文学性的把握主要抓住两条。一是人物的刻画,二是细节的挖掘。全书写了一千多个人物,有许许多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述的细节独具匠心,既是时代的独特印记,又具有文学意味。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

对于《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我的阅读感受是四个字:沉、重、富、实。一是“沉”。这是一部沉甸甸的著作,有物理的重量,是对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发展历史高度全面、深刻、具体、细致的书写。二是“重”。这是一部极为珍贵的著作,指它的价值重量。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做出了探索和贡献。这部书以广东的奋斗与辉煌为写作对象,描绘这些真实的做法和鲜为人知的过程,具有高度的总结性、思辨性。三是“富”。内容丰富多彩,在这一核心主旨之下,展现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探讨广东经验,展示广东精神;写法丰富多样,既有抓铁有痕的形象写实,又有清晰的描述。四是“实”。这是一部特别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著作,直抵当下的近距离书写,是对于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生动再现,充分体现出广东作协积极主动、勇于担当的精品写作意识。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东吴学术》主编丁晓原:

广东文学界砥砺奋进,创作成就斐然可观,今天研讨的这部《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其中突出的成果。《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一部宏大的人民史诗,是我国第一部全景式、立体化反映和融合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大历史叙事的作品。从作品内容和结构看,这是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大容量作品。从时间轴线来看,每一卷给出了相当时段的小康叙事的阶段性主题,这样的叙事安排既清晰地呈现了历史精神,同时又通过主题对题材的调度和组织,使整部作品有机建构。最后,《奋斗与辉煌》是一部致敬普通劳动者的作品,劳动者是这些史诗叙事中的主人公,奋斗是奋斗者、追梦者的人生,作品既写出了各种不一样的人生故事,更凸显出他们各异的性格和崇高的精神,是富有表现力的人物精神叙事,是一部饱满动人的奋斗者、追梦人的精神史。我想非虚构叙事要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叙事,人物要有精神,才有灵魂,才能感动读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张莉:

这一本书非常全面而且又详细的呈现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广东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等许多侧面的变化。我想不仅对于我,还有对于整个全国的读者来讲,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了解广东小康建设这样的宝贵机会。它是一个全景式的画卷,读这部书的时候,有很多以前的记忆被激活了,比如说在1978年即80年代,那时候挺小,但是关于深圳、广东的记忆还是留存,比如说广东一直敢为天下先,一直走在整个时代浪头的前边,这记忆一直在我脑海里边,读这本书的时候,重新发现一些认知。整体而言,我认为这是非常具有文学性,但是也非常具有主题性和现实感的一部作品,有故事、细节、温度、情感、时代性,特别重要的是有可读性,让我们把好多那种口号式的东西变成活生生的细节、生活。

《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傅逸尘:

对“小康”这样一个全面影响、引领中国人生活方方面面长达数十年的关键词,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这本书以“百科全书”式的写法,从经济、社会、民生、法治、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方方面面,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做到一个全面的、系统性的梳理。书中以种种个体经验、个体生存面临的境遇,反映了整个民族、国家走到一个历史十字路口、关键时间节点的时候,所面临的总体境遇和状况。这部书的叙事,都是在围绕着从温饱到富裕,如何把国家的发展重心从积累阶段向更加尊重个体生活、更加强调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创造财富。这本书在处理这样宏大的历史转换背景方面,把握得非常好。另一点,这部书的创作以人民性贯穿。书中所举的事例、所出现的人物,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以人民的福祉为关键。时代的转换,社会的发展,最后如何能够体现在每一个个体生命,每一个个体视角、个体经验当中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

用“小切口”去讲“大故事”,本身是报告文学的形式,一个特别宝贵的经验,但是到底怎么样做,是非常难的。《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这部书做得非常出色。比如说最早签订了“三来一补”订单的人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我们十几位作者去选择普通人作为对象去书写本身不容易。一方面是历史,另一方面是个人奋斗,产生犹豫挣扎,恰恰是这时候决策者也在纠结、挣扎、思考。书写这些压力的时候,作者的处理非常智慧,非常具有历史感,一定回到历史的发展前提下去讨论这个问题。最后想特别强调的是,当我们在谈“小切口”和“大故事”的时候,小康的概念实际上超越广东的概念,甚至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时期。因此奋斗与辉煌不仅仅是广东的,也是整个中国的奋斗与辉煌,是古老民族的奋斗与辉煌,这样的一部书其实属于广东的小切口写出中国的大故事。

创作团队代表,《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十月:

在收集资料阶段,我将1992-2001年的《羊城晚报》浏览一遍,把重要的东西拍下来,沉下来就会有收获。正如今天敬泽主席说的,作者对时代、对生活、对历史的认识会有很大的提高和进展,会对以后的创作有质的体现、特殊的意义。创作过程中一直在贯彻的主线,它不单是广东人,实际上是中国人,为了过上梦想中的小康生活付出怎么样的努力和代价,取得怎么样的成就。我们小康实际上来得很艰难,没有那么容易,摸着石头过河,中间走了很多弯路,每一点进步都不容易,写这些问题,它反倒也凸显今天生活来之不易。这部书涉及到不仅仅是说一个个故事和人物,而是我们和很多历史之间的认识,这是最大的难点,比如说写国企转制,不仅写国企转制的故事,而是要了解为什么国企转制从顺德开始,怎么样改革,改的效果怎么样,我们有怎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问题你要是不弄清楚,没办法去写。这也让我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转变。

(图:曾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