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拉祜的歌声》随想
更新时间:2022-03-21 作者:黄国钦来源:广东文坛
《拉祜的歌声》,终于赶在辛丑年除夕前夕,在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再过几天,就是壬寅年新春,真让人兴奋之余,又感慨万千。这册小书,是我在写作《潮州传》之后,着手编辑的一本作品集。里面的38篇散文随笔,都是近些年来新写的篇什。此前,它们中的任何一篇,还没有收进过我的作品集。这是第一次结集出版。
因为打头那几篇,都是写历史文化的大散文,故而起了个辑名“长笛响起”。起首的《九江焚稿》,获得了广东省第二届散文奖,且收进了广东省作家协会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014—2015广东散文精选》。《往事越千年》,是收进了章以武主编、岑桑题签、刘斯奋作序、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好嘢,北京路》。《大路歌》也收进了广州市文联主编、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的《我在广州》。《我在广州》是一部涵盖广博、包罗万象的综合性作品集,收有小说、诗歌、纪实、散文等四类文体。
写广东的几篇,起名“指看南粤”,虽是短章,写的时候,却丝毫不敢懈怠,如今看来,竟也颇为可观。《广济桥记》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且收进了张培忠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欹枕听潮音》。《到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在《人民日报》“作品”副刊发表的时候,主编改篇名为《风雨中的灯楼角》,并收进了人民日报文艺部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叩问远去的时光——人民日报2014年散文精选》。《到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也收进了广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粤海听涛》。《南雄访红》创见报最短时间的记录,从杀青脱稿到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见报,仅有7天。这篇散文也收进了广东省作家协会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田园》。
沾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光,《到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南雄访红》《高潭寻红》,由《潮州日报》推送,分获2014年、2015年、2016年“广东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一等奖”,据说一等奖都是唯一一篇。
《在惠州》,2014年也是在《人民日报》“作品”副刊发表,当其时,副刊主编改篇名为《老街小巷文气长》。《又到南雄》是作为评委,为广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一次征文写的短章,收进了东方莎莎、黄德群主编、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的征文合集《新时代 新辉煌》。
西南、西北都是我向往的地方,“心向西域”,是一种绵远的寄望。我真是孤陋寡闻,以为《拉祜的歌声》写少数民族,就迳投《民族文学》,尔后才知道,《民族文学》不发汉族作者的作品,除非你写的是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评论,才会有例外。普洱的朋友、西盟的朋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朋友,他们的友情感染着我,他们的高谊触动着我。三番四次的滇西南之行,我铭感在心。投之以桃,当报之以李,幸亏《文艺报》“原上草”副刊发表了,不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那些淳朴的、善良的、澄澈的、凝望的眼光。
《眺望德令哈》在《延安文学》发表的时候,编辑说,这是作者近期最好的作品。这篇作品,收进了张珍连策划、甘建华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名家笔下的柴达木》。
“百年诗酒”是记叙师友、致敬他们的小辑。《到重庆看望神交的朋友》,是参加《红岩》笔会之后,编辑部要求每一个与会者都写的一篇感想。延安的笔会,鄂尔多斯的笔会,遵义的笔会,也是参加了多次了,西部的人朴实无华,西部的人厚道实在,西部的人豪爽侠义,他们让我写了那么多心向西域的文章,其实,近两万字的《在大兴安岭眺望蒙古》,写的也是西部。以前,我还写过《高原纪行》《想起了小溪》《是信天游让我们投缘的吗》《秦人智奇》《新疆诗缘》《谛听心灵的声音》《唱给生命的长歌》,这些歌吟西部的篇章,哪一篇不是发自肺腑,哪一篇不是出自心声。就是《身边的英雄》《横山村的扶贫使者》,虽然都是身边人、身边事,但是他们一样让我感动。《横山村的扶贫使者》,收进了广东省作家协会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大爱》一书。
读书人读书、作文,序和书评,是一种训练,也是一种必修课。“他山珠玉”,既是对友人大著的珍重、珍爱、珍惜,也是学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潮韵一曲动人心》,收进了郭蕤主编、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的《铜钵盂——侨批局演义•评论集》。《笛声的魅力》是《南国高原》的书评,其主体段落,在《南国高原》再版时,选作了封底的评语。《散文的语言与想象》,是我长年写作经验的积累与结晶,这也是广东省文联组织文艺家下基层作“百家千场艺术讲座”的讲稿。过后,由广东省文联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开本的《百家千场艺术讲座》(二册),收进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曲艺、杂技、评论、民间艺术等讲座的42篇文稿和课件。文学方面,收进了艾云、黄金明、黄国钦、戴伟华、熊育群、陈启文六个作家的讲稿。
我是在谢秋强的牵引下认识杨中艺的。谢秋强的热忱让我结识了这一个沉稳、成熟、内敛,乐于助人的人。杨中艺与我是同时代人,日本东北大学博士、中山大学生物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导,他的专业是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科学。一个科学家,却有了不起的文化情怀、文学情怀,让人赞叹。先前,他襄助了我和谢秋强主编的《煮酒文里》,而今,他又鼎力支持我的这一本《拉祜的歌声》。这完全是一种家教的熏陶,基因的传承。乃尊杨樾,是潮州庵埠外文里人,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归侨作家联谊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研究》主编,主持创办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杨樾是秦牧、陈残云、吴有恒、杜埃同一辈的作家、评论家,声誉颇著,远播南洋、美国。这样的出身,杨中艺耳濡目染,文、理兼修,就不足奇了。
责任编辑林菁,可以说是一位世侄,她的尊翁林汉龙,是我的一位文友。林菁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才女,先前我还待在岗上的时候,曾经在《韩江》编发过几次他们父女的作品,一父一女,数次同期而发,世上罕有,这不但是家庭美事,亦是文坛美事。
中艺兄对装帧艺术亦是甚有讲究,颇有慧心,他提议用绘画作封面设计,果然,老朋郑鹏的一幅拉祜族象脚鼓舞,就让书籍生动起来。写作是个人的事,出书却是众人的力量和智慧。书之既出,总该说说几句,向读者交代明白,于是,就有了这一篇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