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周思明|凸显多重价值的红色题材艺术表达
——评陈华清长篇纪实小说《竹魂》
更新时间:2022-03-18 作者:周思明来源:都市头条
当前,红色文艺作品创作持续升温。红色题材的艺术表达,如何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真实?如何使故事更深入人心?如何拉近与年轻受众之间的距离?作家陈华清以其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竹魂》,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以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擦亮红色文化名片为宗旨的《竹魂》,以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钟竹筠、韩盈伉俪献身革命的故事为原型,生动还原风起云涌的南路革命斗争,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奉献了一部凸显强烈当代性的红色题材文学佳作。作品出版后,引起文学界与本土民众的热切关注和倾情阅读。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需求背景之下,《竹魂》作为一本及时、贴切的红色题材文学作品和红色教育读本,其出版发行的意义不言而喻;无论是在文学性、艺术性还是教育性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作家借“竹魂”象征无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显得十分剀切。陈华清继《地火》《琼花》两部文学力作之后,如今又推出红色系列的第三部《竹魂》,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献礼与致敬,也是对当今社会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做出的积极贡献。
《竹魂》为我们讲述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令读者拿起就放不下,并被书中的故事强烈吸引和感染。贫寒农家少女钟竹筠,在北海读书期间,受广州学运骨干韩盈等革命者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与韩盈结成革命伴侣,一起寻求救国之路。在白色恐怖中,他们不幸被捕,威武不屈,都献出年仅26岁的生命。书中既有荡气回肠的革命情、忠贞不渝的儿女情,也有舔犊情,是公与私、民族与个体、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的一部兼具文学、文献、文化、教育等多重价值的长篇小说佳作。
可以说,陈华清创作《竹魂》的过程,就是她与书中主人公进行深度精神交流即神交的过程。为了写好《竹魂》,陈华清付出了许多艰辛与汗水。用她本人的话说,研究跟文学创作是两回事,是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是找出历史的事实,还原真相,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而红色题材的文学创作,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反映历史事件,刻画人物形象,讲究文学性和写作技巧,要写得生动形象、吸引人,让读者看得下去,产生阅读期待。为此,她追寻先烈足迹,进行深度调研。2017年,陈华清在做本土名人文化课题研究时,不期然而然地走进革命先驱钟竹筠、韩盈的精神世界,了解到他们为广东南路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研究过程中,她时常为钟竹筠的精神所感动。了解得越多,就越发敬佩、越发震撼,并因此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动:作为一名作家,有责任把本土革命历史故事写出来,把革命先烈的优秀事迹广泛传播,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铭记先烈,让红色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虽然从研究到创作,整个过程中做得很累很苦,但她从未想过要放弃。她时常鼓励自己,革命先烈为了救国救民连最宝贵的生命都舍得牺牲,自己辛苦一点又算什么?这种致敬革命先烈的朴素情怀、坚定信念,像生命里的一道光,照亮作家前行的路,支撑着她一步步出色完成了《竹魂》的写作。
《竹魂》的创作实践与成功案例昭示我们,红色题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在以《红岩》《红日》《青春之歌》等为代表的红色文艺经典创作为标杆的价值引领下,红色文艺作品创作风潮方兴未艾,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能唤起我们的审美记忆,拨动我们的心弦,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永恒的记忆与不可分割的血肉构成。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更有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电视剧《觉醒年代》等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的不断涌现,这些红色题材作品的艺术表达,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愿望,是我们文艺创作生生不息的创作动力源头。
《竹魂》作为一部红色题材文学作品,达成了三个向度的统一:一是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的统一;二是作品内容与时代需求的统一;三是地方故事与中国故事的统一。作者正是从这样的三个统一并置中谱写了地方革命先烈的生命赞歌。近年来,红色题材作品创作方兴未艾、直抵人心,以塑造革命英雄为己任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至关重要。此类作品创作是作家在历史长河中艺术性和审美化的创造,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理想,承载和维系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纽带。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创造,其所呈现的美学风格和艺术魅力可谓民族精神的徽章和文化创造的标志。陈华清以高度文化自觉,坚持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人民的创作原则,创作出让读者看了深受感动,感动之余还能有所反思,并引发其共鸣和共情的长篇小说。这样的红色题材文学创作,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为主旋律文艺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诚望作者不负时代和读者的期望,创作更多兼顾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的文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