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广东省作协著名作家影像拍摄工作善莫大焉

更新时间:2022-03-03 作者:张俊彪来源:广东作家网

去年,广东省作家协会著名作家影像拍摄工作组对我进行访谈,从高小莉的介绍中,得悉广东省作家协会著名作家影像拍摄工作已进行两年多。经过两年来紧锣密鼓,风雨兼程,冒着疫情,顶着艰辛,已成功采访录制170多人,特别80岁以上的老作家将近百人,而有几位完成影像资料摄制不久,便先后仙逝,实为一种抢救性的重要工作。此项工作缘起于中国作家协会,而广东省作协党组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作家张培忠书记亲任组长,并设立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组建访谈摄制小组,由作家高小莉担任拍摄组组长。于是,张培忠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影像组不负重任,勇挑重担,将此项事业干得风生水起,成果丰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不仅功绩卓越,而且积累了经验,实在是功在当下,利在百年,善莫大焉!

近年来,据我所知,广东省作协至少有三件重大举措可以入史:一是广东文学馆的建设;二是广东省著名作家影像资料摄录,为68岁以上的著名老作家留下珍贵的纪实影像资料;三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的创办,让广东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比翼齐飞。这三件大事,看似相对独立,但实则是紧密关联的关乎岭南文学甚或大文化长远健康发展的谋大事、布大局的统合同一重大战略。当然,首先是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但发生于这一届省作协任期,与党组的实干精神和深谋远虑不无关系。张培忠书记我并不熟悉,曾经也是知其人,读其作品,未见其面,直到数年前,在广东省一次文学奖终评会上,短暂遇了一面,印象颇深:成熟练达,为人诚稳,谦逊低调,务实求真,感觉是一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领导者。

至于省作协干部的整体作风与敬业精神,又从高小莉及其工作团队开展访谈中,便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我接触的高小莉和王肇乾、陈忠毅、蔡亿生的数天工作状态中,就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实在令人深受鼓舞和感染。

如果说我和高小莉不熟,但认识已有三十多年了,倘若说熟悉,仅见过三次面,头两次也就两三个小时,都是在省作协的活动上,还没有直接说过几句话,最后一次相见,是她带队来找我拍摄访谈,先后只仅三两天。

 去年盛夏,受广东省作协党组和张培忠书记的委派,高小莉一行四人专程找我访谈。暑天酷热,疫情当前,她和同事们不顾长途奔劳,放下沉重的器材和行囊,来不及喝一口水,便开始了实地访谈。他们的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仔细,任劳任怨,精益求精,不仅令我感动,也让周围所见的人们交口称赞。在回到广州前后,她又一连写了散文《窑洞前的杨树》《回望马栏》《塬上花开》和《站在渭北高原上》,先后在《华文月刊》《检察文学》《咸阳日报》以及多家网媒发表,产生了岭南文学与西部文学的比较讨论和热议效应。西部作家、评论家李印功、赵新贵、杨若文、鹿丁联、陈红星、郑秉多、房喜坤等人士,先后加入讨论和交流,又在多家报刊和网媒发表了不少文章,形成了一次小范围的南北文学交流与切磋的现象。这也说明,西部作家和评论家以及读者朋友们,对高小莉及其作品的接受和看好。

时代在发展,省作协的职能也在转变,尤其是这几年,为广大会员作家服务,办好事办实事真办事,脚踏实地,尽心尽责。就说著名作家影像拍摄工作,不仅为文学史留下珍贵史料,同时把省作协机关对会员作家的关心、问候送到,让作家们感觉贴心又温暖。省作协,作家之家,名副其实。

 

张俊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