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岭南犹似胜江南 ——广东文学百年概述(上)

更新时间:2022-02-18 来源:广东文坛

广东文学作为中国文学重要之一脉,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近代以降,在南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交融碰撞形成的岭南文化滋养之下,广东文学跻身于全国地域文学领先方阵。新中国成立后,欧阳山、秦牧、陈残云、萧殷、吴有恒、杜埃、黄秋耘、黄谷柳等文学名家涌现,提升了广东文学在全国文坛的地位。新时期以来,从思想解放的“伤痕文学”到闯关破局的“改革文学”,从香飘文坛的“岭南散文”到意韵独具的“粤味小说”,从时代见证的“打工文学”“都市文学”到异军突起的“广东诗歌”,从“抗疫故事”“小康故事”到“湾区故事”“改革开放再出发”,广东文学在观念嬗变、作品创作、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1921-2021

红的文学 广东发轫

(建党百年)

广东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策源地,也是中国红色文学发轫地之一,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求索与革新。梳理百年红色文学谱系,广东一代又一代作家在党的领导下,自觉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出反映时代呼声,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一大批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带着泥土芬芳,具有鲜明南国风格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经过岁月沉淀,还成就了一个个“红色经典”。

红色文学:广东播种,全国开花

广东是中国红色文艺的摇篮之一。大革命时期,广州这个时代大舞台吸引了毛泽东、周恩来、鲁迅、陈独秀等风云人物,谱写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1925年至1927年,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诸多文艺大家和创造社成员郁达夫、成仿吾、王独清纷纷南下,带来了进步文艺的火种,给广东革命文学带来了风雷之声。新文学、新艺术在广东破土而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简称“左联”。据统计,全国左联成员约440人,其中广东籍的左联作家就有60人左右;左联 12 位筹备委员,粤籍作家就占了3位(即冯乃超、洪灵菲、戴平万),其中冯乃超是左联纲领的起草人之一;参加左联成立大会的 50多位会员,粤籍作家有8位。有关专家认为,从丘东平对广州大革命时期的相关战争书写算起,中国红色文艺就有了广东红的色彩。广东作家在革命文学事业的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色作家: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在百年红色文学的精神谱系中,广东作家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他引介西方文艺理论、提出文学观点、开展文学创作,成为广东红色文学的先驱。洪灵菲作为“左联七常委”之一,是其中最年轻的常委,被誉为“新兴文学的特出者”。戴平万是“左联”最后一任党团书记,以朴实犀利的笔锋,塑造了动荡年代的时代面貌与个体状况,被誉为“新兴文学的花蕊”。丘东平与鲁迅等63人联合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任东江特委书记彭湃的秘书,是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在战场上英勇捐躯的烈士,有“战地文学开拓者”之誉。冯铿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作家和“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她提出女性的解放必须与旧的社会的破坏以及新的社会的建立紧密结合起来。欧阳山为领导和开展广州革命文学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组织、创办了“广州文艺社”,主编《广州文艺》周刊,到工农大众中进行革命的宣传和发动工作,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广州分盟”负责人。冯乃超参与“左联”的筹建,被推举为《理论纲领》的起草人,并任“左联”第一任党团书记兼宣传部部长。草明参与创立广东文学界救亡协会,为较早关注和表现工人生活的左翼作家。抗战时期,欧阳山、草明等作家曾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响应号召到工农兵群众中去,服从和服务于火热的革命斗争,开启了文学创作的新阶段。此后,广东文坛不断涌现文学名家,怀抱着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以文学创作实践服务于火热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现实需求,发挥了优秀文学作品凝心聚力、鼓舞人心的作用。其中,吴有恒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军文人,以其清醒的历史唯物主义眼光,独具匠心地写出了多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开掘了反对封建和推动改革两大主题。黄谷柳于1951 年和 1953 年先后两次入朝,亲临战场420多天,并挂职下连队参加战斗,荣立三等功,获军功章一枚。陈残云曾经到东莞深人生活,被誉为广东红色文学“南国风格”的开拓者。

红色经典:历久弥新,脍炙人口

广东红色文学经典作品描绘峥嵘岁月、歌颂英雄先烈、高扬民族精神、鼓舞人心斗志,在中国红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洪灵菲《流亡三部曲》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初期的开创之作。丘东平《茅山下》是为新四军与华中根据地写下的史诗性作品,虽然因其战死沙场而未能终篇。但已经显露出旭日初升时的绚丽霞光。欧阳山长篇小说《高干大》是第一部描写陕甘宁边区合作社经济发展、直接反映延安生活的长篇小说,是革命文艺工作者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早的硕果之一,真实记录和反映了乡土中国农民从奴隶到主人,从愚昧落后到觉醒反抗再到翻身解放的波澜壮阔的心灵史。其长篇小说《三家巷》成为一部具有南方特色的红色经典,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反映20世纪20年代南方革命斗争这一空白。草明小说《原动力》被誉为新中国工业文学史的奠基之作。冯铿小说《重新起来》、戴平万小说《出路》、冯乃超小说《抚恤》均为广东左联作家代表性作品。黄谷柳小说《虾球传》是左翼文学创作与民族化、大众化有机融合的成功典范,以流浪少年虾球的苦难遭遇为线索,反映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在“五四”以来同类题材的作品中独辟蹊径,打破了“在五四传统形式的限制而力求向民族形式与大众化方向发展”。陈残云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反映解放后的珠三角水乡人民建设新农村的急切愿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岭南风味。吴有恒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描写了女队长刘琴在抗战胜利后,率领游击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辗转到横山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打击敌人的故事,作品经改编为粤剧,由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出演女主角,被誉为“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梁信创作电影文学剧本《红色娘子军》,讲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和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战斗故事,1960年由谢晋导演拍成影片,获得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王杏元小说《绿竹村风云》,反映上世纪50年代初潮汕地区小山村翻身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描绘出特定时段山村的现实图景,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文坛中具有较大影响。司马文森小说《风雨桐江》描写了1935 年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东南沿海地区侨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敌人展开惊心动魄斗争的故事,反映了南方城市与农村的广阔生活图景、南方人民可歌可泣的斗争风云。于逢小说《金沙洲》描写了广东某经济作物区在合作化运动中由初级社发展到高级社的过程,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尖锐复杂的斗争。金敬迈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烈士的生平及舍身救列车的事迹,该书在上世纪60年代发行超过3000万册,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的爱国主义情怀。黄庆云传记文学《刑场上的婚礼》,讲述革命烈士周文雍、陈铁军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被不断改编成为广播剧、影视剧、舞剧、戏曲等多种文艺形式,成为家喻户晓、常演常新的红色文艺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