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杨昌祥 | 犹似清泉引活水

——读郑万里长篇报告文学《山河血脉》有感

更新时间:2022-02-14 作者:杨昌祥(苗族)来源:中山文苑

微信图片_20220214113342.jpg

《山河血脉》一书,以其真实镜像和丰厚意蕴,中断我对长篇小说的沉溺,改变我近期的阅读计划。前不久,作家朋友泥冠,听说我连购65本长篇小说,开启长篇小说集束阅读模式,赞叹之余,向我郑重推荐本地作家郑万里长篇报告文学《山河血脉——左步人的百年家国梦》,我欣然应之。捧读这部二十多万字的大著,让我对中山又有新的认识,并从左步村的历史延续与现实生长中,窥见中国,窥见世界。

郑万里是我们熟知的老报人,更兼文学修养厚实,无疑深谙“看书看皮,读报读题”。他以《山河血脉》书名,又以副题“左步人的百年家国梦”阐释书写对象和内容,给我键入深刻的第一印象:气象宏大。手捧新书,阅读未及开始,便感悟到作者的高远境界,洞见作家的宏博情怀。

预感总是那么灵性。《山河血脉》仿佛一条活水汩汩的清渠,汇聚了一个村庄的历史与文化,智慧与生机,社会与思想。这条清渠的魅力,还在于它连通了中国,连通了世界,承载着绵延不断的文化脉流。我曾在长散文《庾氏九章》中直言:“家谱与历史,息息相通,而祠堂,未尝不是历史的另一副面孔。”同理,我们从《山河血脉》中,也能看到“左步”这样一个濒海的村庄,亦是国家乃至世界的侧影。反过来说,国家与世界,就是从一个一个村庄里不断成长、不断壮大起来的。

《山河血脉》以左步村为源头,追溯左步人的历史足迹,体察左步人的现代生活,一幅村庄的百年画卷,赫然在目:世博会中国第一人徐荣村、中国民族工业先驱方举赞、默片影后阮玲玉的上海驰骋;中国机车“第一人”孙锦芳、中国早期工运领袖阮章的唐山风云;粤汉铁路精英人物孙叠芳、粤路公司总理欧赓祥的粤汉风貌;抗日珠江纵队领导人欧初、“战地玫瑰”欧宝霞、地下交通员欧素英的五桂精神;同盟会员欧仁普、归国返乡围田人欧开文的爱国爱乡情怀;漫画大师方成、大学教授孙志刚、收藏家孙毅的故乡情结;回村大学生冯建伟、乡村厨师孙桂满、抱团养老“高知”董军等的新追求新生活;青年归侨徐家杰、青年音乐人许浩然程文康邱小玲、大树咖啡创意人罗嘉敏罗嘉豪姐弟的文化梦想……一道道浓墨重彩,一番番情景交融,一波波哲思奔流,吟唱出左步人的家国梦和声。正是这幅百年画卷,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打开了一扇明丽的窗子。作家对左步村这些代表人物,饱含深情,敏锐地追踪他们的行迹,精细地探轶他们的史实,热情地记录他们的生活,饱满地状写他们的情志,并以开阔的全球视野,串联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以及自然地理等方方面面,将一个村庄的人和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融,与世界局势缠结相扣,由此丰富了一个村庄的社会内涵,升华了一个村庄的文化意蕴。透过《山河血脉》,我们发现,左步村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左步村的振兴,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振兴的缩影。这里流淌的血脉,同时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总体上看,《山河血脉》这部恰如史记体例的非虚构作品,话语真切,叙事自然,信息广博,思辨色彩浓郁,思想意味厚重,艺术张力雄强,拓宽了报告文学的文体边界,其文学意义、史学意义,以及人类学意义,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部书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经典样本”,更是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密切融合的“艺术范本”。

阅读《山河血脉》,缓解了我对当下中山地域文学、地域文化断裂的忧郁,像一道曙光一样,将本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投射到了现实的土壤。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我们所发掘的历史是契合现代价值取向的事实,它是一个历史过程所沉淀的文化信息,是现实意义对历史文化信息的唤醒。”这种发掘和唤醒,增强了文学亲近现实的能力,也激发了现实亲近文学的动力。一个地方,文学和文化的断裂,有其诸方面的原因,如果想得到改善,并重新焕发生机,就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保护浓厚的文学氛围,建设稳固的文学阵地。文学的生长,文化的繁衍,同样需要土壤、阳光和雨露。

我认为,《山河血脉》既是一部村庄史纪和乡村振兴交响曲,也是湾区城市发展的参考蓝本与“源头活水”,它还是作家给当下中山的一种文学暗示,一种文化唤醒。文学同样需要振兴,文脉同样需要延续,文化底蕴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才是我们不断前进的不竭能源。对能源的热爱、渴求与呼唤,或是我将《山河血脉》喻为清渠的初衷。


作者简介:杨昌祥,苗族,笔名杰琦,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民族文学》《长江文艺》《文艺报》《中国文化报》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若干。著有诗合集《无憾的纯情》,散文集《清江,就这样流淌》,小说集《屋后有一片芭蕉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