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专访《平安批》作者:如何写好侨批里的广东故事

更新时间:2022-01-30 作者:影子来源: 南方杂志

在福建方言、潮汕话、梅县客家话中,“信”为“批”。平安批,即平安信。这些地方的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

2021年10月,侨批题材小说《平安批》面市。主人公郑梦梅肩负重振家业的使命,只身闯荡南洋的奋斗故事感染着读者们。一时间,潮汕侨商、侨批契约精神、家国情怀等成为众多读者聚焦的主题。近期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发布的“2021年最有影响力图书”等近10个年度各类榜单上,《平安批》榜上有名。

640.webp.jpg

在陈继明心里,《平安批》背后是潮汕百年家国情。图为陈继明在书房接受采访。(摄影:影子)

1月10日,《南方》杂志记者在珠海略带寒意的海风里探访了《平安批》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继明。陈继明的书房位于一楼,门外连着一个小院,炮仗花开得正艳。沿着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径往里走,记者见到了陈继明。

来自西北的他,如何塑造令读者念念不忘的潮汕人物?怎样描写潮汕风物?如何写好侨批背后的广东故事?

“最日常的东西是我最感兴趣的”

“从小就知道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收到一封平安批,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

——《平安批》

一封平安批,百年家国情。《平安批》的创作源自2019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协组织开展的“改革开放再出发”优秀作家深扎创作活动。“深扎”是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当时我拿到的题目就是侨批。”接到这个任务,陈继明很快奔赴汕头,开启了长达一年的蹲点创作。

“到汕头‘深扎’前,我对潮汕的了解几乎为零。然而,面对‘侨批’这一题材,我是有准备的。”陈继明告诉记者,他生长在甘肃,在“走西口”的故事里长大。在他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就经常会想象老家乡民去新疆闯荡时的情景,“他们一路上会经历什么?到了千里外的新疆之后,他们生存状态会是什么样的?他们和家里怎么联系?”陈继明不断揣摩着、思考着。这都为他创作《平安批》打下了基础。

批局雇佣来传送钱与信的专差叫做批脚,年少的陈继明有着类似的经历。他说:“我上小学的时候,也有一个任务和郑梦梅是差不多的——替大家传信。我们村叫陈庄村,‘走西口’的人寄回来的信和汇款,常常由我来传递。”

后来的日子里,陈继明又接触到不少远离故乡的群体,为他们写作的冲动在内心深深种下。直到遇到“侨批”题材,写作的冲动就在陈继明心里翻涌起来。

640.webp (1).jpg

“到了汕头,一下车就感觉不一样。”采访中,陈继明向《南方》杂志记者讲起第一次踏上汕头这块土地的强烈感觉,“当天晚上我和这片土地就好像‘有交流’。” 

在陈继明看来,这种“交流”是必然又强烈的。潮汕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看起来是外地作家难以挑战的领域。陈继明却并不担心:“潮汕大地上的任何事物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身为外地人,我反而能发现一些本地人习以为常的细节。”

带着这种敏感,陈继明笔下的很多细节鲜活生动。他在文中写道:“一碗热腾腾的猪血汤端来了,切得不薄不厚的猪血,加上半把不软不硬的珍珠花菜,只喝了半口,整个潮汕便连根拔起。”

“在汕头,清晨总有在海边游泳的市民朝着大海大声吼叫,那声音通过水波传过来,颤巍巍的。”这种“狮子吼”也被陈继明抓取进了小说里。

2019年1月到4月,陈继明几乎一直在采访:开着车了解村庄的地理情况,入村跟村民聊天。

“一根草、一片湖、村庄的布置、家族的关系,最日常的东西是我最感兴趣的。每到一个村子,大家都很热情,给我提供了很多采访的便利。”陈继明回忆说。这4个月里,他积累了近10万字的采访笔记,采访了上百名村民。其中一个村子,他前前后后去了十余次。

逐渐地,随着细节的充盈,故事的基本框架在陈继明的心里有了雏形。

此后,陈继明开始了不分昼夜的创作工作。“6个月中几乎是没停的,整天都在写,随时可以休息”。他写作的最佳时间是清晨,当时他每天小憩三次,这样一天几乎是拥有了三个清晨。

“潮汕文化是‘最中国’的文化”

“潮汕人做生意是不轻看小生意的,大生意总是从小生意开始的,生意大了还是当小生意做,低调谦卑、驴生拼死,永远如此。”

——《平安批》

“作者对广东地方特色和风韵的把握、体现,尤其作品里面有很多潮汕人或者广东人特有的概念、术语、方言、习俗,超出我们的想象。”著名作家白烨如此评价《平安批》。

能不能吃透潮汕文化,是陈继明写《平安批》的最大课题。“潮汕人其实性格还是很复杂的、有多面性的。到汕头两三个月之后,我对当地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经过慎重的研究和思考,我选择了其中最能代表潮汕人性格的东西写进了《平安批》。”面对潮汕文化,陈继明慎重地运用“减法”进行呈现。

在深扎期间,陈继明通过走访调研、研读史料等方式,将潮汕文化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潮汕的其实就是中国的。来自中原的一系列中华文化传统—有些是优点,有些是缺点,在潮汕都被完完整整地保留下来了。潮汕人民是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他们对外交流频繁,但相反他们却把传统保留得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原汁原味。可以说,潮汕文化是‘最中国’的文化,我把它作为一个切片——中华文明的切片来对待。”

为了完成这个讲述,陈继明在小说里面有意识地设置了一系列对话关系。例如,他借乔治、董姑娘两个外国人的口对潮汕文化、中华文化进行了中肯的品评。

中华文明的“君子之风”,陈继明认为在潮汕保留得最为完整。在潮汕,能看到十分热衷于做生意的人,同时也能看到非常文静、喜欢读书的人。“我们外地人只看到潮汕人抱团的一面、精明的一面,其实他们有很多面”。

陈继明认为潮汕可以称作君子的人很多,所以在《平安批》中将这一特征放大,集中体现在主人公郑梦梅的身上。

“侨批是充满契约精神的,中间任何一个人不守信用,侨批就不能顺利到达国内的家人手里。而郑梦梅和亲朋们报效祖国,则是中国心的体现。”陈继明说。

找到和北方文化对话方式

“越是走向远方的人,对根越是敏感,越要记住自己‘来自何方’。”

——《平安批》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研讨会上表示,这部作品确实有很强烈的历史意识或者说家国情怀,有很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我们能够对一种文化现象,包括潮汕地区的语言、饮食、风物等等都有所了解。

“在百年的世事变迁里,感悟这一方人的精神世界,感受我们的中国心。”陈继明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的塑造,唤起了读者对潮汕的感性认识,这是《平安批》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不少读者在这里读到了独特的“广东味道”。

“广东经济发达,文化特征显著,文化遗存深厚,但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岭南文化却相对弱势一些。”在他看来,一方面原因是,文化的热点、核心自古在中原;另一方面原因是南方的文化和语言体系相对独立。因此,岭南故事要走向全国,存在一个方法问题。

“岭南作家需要找到一个方法,和普通话进行对话,和北方人进行对话。这要求我们放弃一部分东西,更要抓住一部分东西,然后把它推向全国。”陈继明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在《平安批》一书中,他将“番客”“姿娘”“乌水”“厝”等大量的方言词汇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他坦率地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尽量不用注释。就在全书扉页加了大概10条注释,也是在出版社的建议下后来补的。”

“一定要在南北方语言、南北方文化特征之间建立一个渠道,找到一种对话关系。”陈继明说。

“《平安批》像一艘结实负重但又不失灵巧敏捷的航船,满载着乡情、商情和风土民情,作家掌握着心手合一的叙述舵盘,即便靠上岸边,读者仍能看得出很深的叙事吃水线。”《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的这句评价被印在《平安批》的腰封上。如他所说,《平安批》很灵巧,4个月调研、6个月写作;《平安批》也很结实,它背后是潮汕百年的家国情,也是岭南文化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