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中国诗歌网 | 杨克:2021诗记

更新时间:2022-01-27 来源: 中国诗歌网

1月号《诗刊》上半月头条发表了我的组诗《云端交响曲》,及创作手记《新工业时代的诗歌维度就是未来已来》,呈现了中国人被新材料、智能化、云计算、无人机、电子支付、高端智造、低碳绿色、生物制药、5G通讯、虚拟空间、大国重器等全新符号刷新了的感知系统和思维空间。颇有相似意味的这一节点,让我回忆起1993年初,我在《人民文学》发表组诗《在商品中散步》。

毋容置疑,我们生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次与大解、海男在车上聊天说起,有史以来,可能只有这一代的人生何其丰富,竟然遭遇了4种文明形态: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商业与消费文明,数字虚拟空间文明。从前慢,百年生命,大多都是生存于同样的社会文化形态中。我80年的作品,可谓大地之诗,《走向花山》《红河的图腾》等组诗,呈现的是农业文明背景,甚至还带点粗粝、蛮荒的边地原始性。90年代《杨克的当下状态》《天河城广场》《电话》《火车站》等,是有别于《恶之花》的中国化的城市诗,谛听五光十色的喧嚣,既拥抱又与现代人商业消费欲望保持适度距离。新世纪以来《在东莞遇见一小块稻田》《人民》《野生动物园》等,表现了进一步城市化移民潮裹挟下的个人进入制造业高度膨胀的世界工厂中,生命的嫁接与疼痛,萌发了对环境和生态的呼吁。而今年,我写作的触角抚摸了暗物质,时间轴,引力波和宇宙未来景观,这些作品散见《十月》《上海文学》《文艺报》《星星》《鸭绿江》《特区文学》《南方日报》《学习强国》,但立足现实,处理当代经验,将自我的小圆与公共空间的大圆相切相交,是我写作不变的主轴。七月号《诗刊》我写粤港澳大湾区的《听见花开》《大湾区的天空》,十一月《扬子江诗刊》的《躺平的野象》等,还有涉及全球疫情的《被车灯救赎的同一条暗路——致尼古拉·马兹洛夫》等,都是例证。

10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了诗集《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中文),新华社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多次发了书讯:认为是一部立足现实,将个人志趣与时代元素相结合,赓续“诗言志”及五四新文学的优秀传统,以真诚细腻的情感、富于感召力的技艺,让“大我”情怀以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方式重回新诗,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有广泛传播力的优秀原创诗歌作品集。被 “中国好书榜”评为月度好书,是唯一诗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评委第四季度有影响力图书,也是江苏凤凰文艺年度十大好书。

越来越感受到自身民族属性的召唤,是近年特别是今年的写作特点。过去,我的写作很容易关注《听莫扎特小夜曲》,《萨朗·斯通》《德兰修女》这些外国人,而今更明确了中国自古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体,从先秦文学的《诗经》、《楚辞》到汉代文学的汉赋、史传与乐府诗歌文学,再至魏晋的建安文学,直到唐诗宋词元曲而到明清小说,话本,演义^……中华文脉生生不息,辉煌壮观。赓续三千年温仁敦厚的文脉,呈现中华文明中有重要符号价值的人物,如苏轼、李白、张九龄、杜甫、孔子、白居易等,是我有意的追求,再现了以石峁遗址、百年蔗、明城墙为代表的古老文化遗珍和当代中国人的生命轨迹与精神地图。打通“阅读的诗”和“吟诵的诗”的壁垒,也是我近年不懈的尝试。

组诗《精神地图》获第12届《上海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我说出了风的形状》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奖。

2021年翻译为外语出版的个人诗集有《地球苹果的两半》(西语)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出版社、《没有终点的旅行》(英文)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阿拉伯语)埃及戈拉布出版社。线下参加了上海诗歌节,泸州诗酒大会国际诗歌节、武汉诗歌节等较大型的诗歌活动,网络上参加了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中法作家对话,古巴哈瓦那诗歌节等。在大学、小学、中学、文化馆、图书馆,市民讲堂等做了几十次讲座。我埃及阿拉伯语诗集的译者米拉和英国诗集编辑艾玛分别都是两次感染新冠,所幸两人两次都痊愈了。

想特别提一下的是,我参与了十多年的小学生诗歌季,2021年共收到投稿超过10.66万首,参与的投稿人数突破6.1万人,活动浏览总数达到913.15万次。本人向报刊推荐发表了作品的小学生、大学生超过30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首次发表处女作。

2021年1月当选中国诗歌学会会长,12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十代会,连任了中国作协全委和主席团委员。这只是做服务与做实事,诗人,只存在于诗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