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观点·争鸣

丁晓原 | 用文字“直播”时代的种种风景

——2021年报告文学的阅读笔记

更新时间:2022-01-13 作者:丁晓原 来源:解放日报

报告文学与非虚构的纠缠与分裂,使得读者深感困惑。在我看来,无论称“报告文学”还是名“非虚构”,其关键在于作品的生成必须坚守此类写作的基本伦理规范,客观真实、富有意味地呈现出书写对象存在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性价值。

2021年的报告文学创作,给读者以漫步春山秋园满目花开果硕的感觉。在如山海星辰般广博的书写时空中,跃动的作者自得其所、各擅其长,他们的激扬文字将本年度的报告文学界域演绎得颇有一些色彩斑斓。其中,一些作品具有某种“年份”的特质,或为历史编年的第一手档案,更多的作品则是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直播”这个时代的种种风景。至于说,在山海星辰间诗意地穿行,在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中已然可见,但就报告文学创作的整体而言,这还只是一种期待。

“有我”的历史非虚构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年也有一年的殊异。

2021年报告文学的“年份”作品,自然与本年度独特的主题文学创作紧密关联。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与此相关的党史、革命史主题写作成为本年度一大灿然醒目的热点。其中,海江和凌翼的《孕育》,聚焦北大红楼,再现李大钊、陈独秀等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想,从多个方面“孕育”党的诞生的历史场景。何建明的《雨花台》,以众多雨花英烈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人生故事的讲述,讴歌一代共产党人崇高的牺牲精神。高建国的《死生契阔英雄山》叙写魂归英雄山的山东早期党的领导人王尽美、邓恩铭、刘谦初等英烈的事迹,篇短意丰情长。另有谢友义的《赤魂·赤土·赤旗》,刻画“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群雕”,袁杰伟的《蜕变》记述中共第一个工人党员李中的人生行路,唐明华的《乳娘》、铁流的《靠山》、铁流与赵方新合作的《烈火芳菲》等,挖掘“乳娘”等感人的大爱故事,呈现党以初心信仰赢得人民,人民永远是党的靠山的历史逻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丁晓平的《人民的胜利》通过书写人民解放战争和筹备开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这类规模化的非虚构主题写作,是对红色叙事的直接丰富,也是以文学的方式所进行的有效传播。

报告文学是时代文学,而与时代深有联动的历史存在也是这一文体书写的重要题材。历史非虚构写作能否获得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作品是否“有我”,即这类写作是否达成历史存在的客观性与历史叙事的主体性之间的有机融合。这里的“有我”或主体性介入,主要是指作者对历史主题写作能够寻得自适的具体的写作主题,对书写对象具有某种发掘、发现和研究的能力,以及文本组织中非虚构叙事艺术的建构等。

基于此种理解,2021年度徐剑和丁晓平的党史主题报告文学是值得关注的作品。徐剑的《天晓——1921》,以对建党元年大历史的钩沉探微和一大代表人生命运的叙写,存真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新致远的初心使命,谱写出一曲崇高壮美的信仰之歌。作品没有过多地沉潜于具体的建党历史的铺展,而是围绕一大代表在时代大历史中个人命运的流转归宿,生动地诠释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真谛,书写中流淌着历史诗性。丁晓平的《红船启航》回溯一大前后的历史现场,报告当代红船精神的凝聚和弘扬,将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船精神贯通于一体。作者不做历史资料的搬运工,而是直接触摸历史档案,通过田野调查走近历史现场,使得作品的叙事显得真实又厚重。

生态文学的新色彩

2021年10月,一场以“新时代生态文学观与生态报告文学创作”为主题的2021全国生态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在江苏盐城东台黄海森林公园举行。会议召开处即是对生态主题的美好诠释——在盐碱滩涂上建成的近七万亩绿园,不正是人间创造的生态奇迹?徜徉其间,天光海韵与绿世界,大自然的诗意扑面而来。徐向林的《黄海森林》记述了黄海林工50年接续奋斗大规模植树造林的故事,彩绘出海、滩、鸟、林、河一体宛如童话的海上森林美景。研讨会期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在昆明召开,盐城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这是巧遇,却也表明生态报告文学创作进入了新时代。在这样的语境中,作家生态创作的动能得到了激发,作品具有了新的色彩和意境。

2021年生态报告文学的写作相当活跃,作品的构架或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某方面的宏观全景,或凝聚在某一自然物事的探索和发现,主题取向上由生态问题的揭露转向对生态建设成就的报告,由对自然的漠视转向对自然的敬畏,反映出作家新的生态文明观。薛亦然的《满城活水》写的是“我的天堂我的水”。水之于苏州是它的建构命脉,是它的气质精神,是它的形象代言。在过往与现实的流程中,作者钩沉苏州水的历史,讲述苏州人与水的故事。“满城活水”是现代苏州人创造的古城美丽水生态的实景。余艳的《春天的芭蕾》和连忠诚的《大别山:一家人的朱鹮保卫战》都叙写了人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之间的故事。“春天的芭蕾”是那美丽而有灵性的动物,余艳写得唯美而动人。曾经的“老枪杆”被一只鹤求救的眼神软化,救下替它疗伤,白鹤知恩图报,“老枪杆”则“用一辈子护鸟,偿还自己曾欠下的血债”。连忠诚笔下的“鸟人”黄治学为拯救濒危的朱鹮,携妻带女,离开安居之所,来到大别山与鸟为伴。这两篇作品从微观视角通过典型个案的细写,呈现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自觉。李青松的生态报告文学作品集《相信自然》,内中有《大马哈鱼》《鳇鱼圈》《乌贼》《水杉王》等近30个单篇。由这些篇名可知作者专注于生物世界的具体存在,探索它们的奥秘,发现万物本有的法则,人类或许可从中获取某种“仿生哲学”。

2021年,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古岳的《源启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诞生记》和任林举的《虎啸——野生东北虎追踪与探秘》适时推出。青海作家古岳得地理之便和已有生态写作的积累,新作开阔大气,为读者真切灵动地描绘出三江源特有的动物世界、植物分布和水生态系统,以及与国家公园心灵守望的建设者维护者。吉林作家任林举随山林调查小组,深入东北虎豹活动的腹地。作品以山林调查为结构主线,穿插有关虎的生物史、文化史叙述,而其最具价值的部分则为读者展示了一个虎豹熊猪鹿鼠狍等“各从其类”的“山野江湖”,生动地演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自然之道”“和谐之道”。

人物的回归

美国著名的非虚构作家和研究者杰克·哈特有言:“叙事需要三大支柱:人物、动作和场景。排在第一位的是人物……”作为非虚构叙事性写作方式,人物是报告文学文本建构的基本要素。2021年,以人物为书写题材的作品占比较高,人物在报告文学写作的回归,成为一个显著而重要的特点。

高保国的《人民英模张思德》、徐剑和一半的《杨靖宇:白山忠魂》,是对两个著名历史人物的深化叙事。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报告数量甚多,广及诸多领域。何向阳的《守卫国门的人》是关于全国移民管理机构首届“十大国门卫士”何守卫事迹的纪实,欧阳伟的《脊梁》主人公是全国模范法官周春梅,孙侃、邹跃华的《改革先锋谢高华:一个勇于担当的共产党人》再现了共产党人谢高华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张茂龙的《永远的初心》通过基层干部郭克生的人生足迹和心路写真,深刻地回答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灵魂能走多远”的严肃之问,杨黎光的《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追寻了一位人民英雄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史迹,黄传会的《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是一部书写孙家栋事业和精神的纪传之作。青年作家曾散的长篇报告文学《青春逆行者》中,主人公则是“青春”的群体。他们在抗疫一线逆行,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灿烂的青春在奋斗与奉献中熠熠生辉。

人物报告文学有效写作的前提之一,是所写人物具有独特的事迹和崇高感人的精神品质。孙春龙《格桑花开》中的魏巍,人生刚开花朵却罹患肾衰竭症,他“把自己生命的最后20年献给了希望工程”。木祥的《张桂梅,用生命点燃希望之光》写的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张桂梅,她以母爱之心自办女子高中,将成千贫困女孩送出大山圆梦人生。陈果的《在那高山顶上》写的是“最美奋斗者”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开办“夫妻学校”,以智力开发助力大凉山的脱贫。本年度有两部作品写得尤为富有特质,体现出非虚构叙事强烈的审美感染力。彭东明的《一生的长征》讲述的是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喻杰离休返乡后的人生故事,“不仅早年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而且一生都在长征路上艰苦奋斗,负重前行”。紫金的《大地如歌》主人公是一位社区民警。这两篇作品中的人物没有更多的新闻性,作者致力于从他们人生的日常故事中凸显其伟大的党性和人性,写实写活了人物的精神形象。

大时代中的“小”叙事

这是一个大时代。2021年度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接续了此前的脱贫攻坚书写和抗疫故事的讲述。王宏甲的《走向乡村振兴》、李春雷的《铭记——我的小康志》、陈涛的《在群山之间》、潘灵和段爱松的《独龙江春风》、李朝全的《武汉保卫战》、韩生学的《生命大决战》等,是其中各有质料别具意义的作品。而陈启文的《中国饭碗》更值得一读,“这部以‘中国饭碗’为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追溯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粮食之路,并将重点放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书写了当代中国的另一种粮食史。

报告文学是人民文学。我更留意于大时代中“小”叙事的作品。“小”叙事也大,它关联着更多人的生活,流溢的是人间的烟火味。这些作品或许具有某种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史、风俗史的价值。2021年,我国首部《民法典》正式施行。李燕燕的《我的声音,唤你回头》,以典型个案的访谈和调查,叙说“与《民法典》关联的女性权益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名誉人格、婚姻财产、赡养抚养等。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报告文学普法行动。中国快递进入了“千亿件时代”,从业人员有千万。杨丽萍的《舌尖下的中国外卖小哥》为读者打开了解“外卖小哥”生活状态的一扇视窗。单腿外卖小哥靠自己的辛劳,支撑起自己人生的天空,赢得了“没有残缺的尊严”。带着孩子送外卖的父亲与女儿的特写,让我们心酸而又肃然起敬。这样的作品,为我们实录了一代普通人的高尚,留存了现实另一种多味而有暖意的真实。

一年风景眼前过,文随时代向未来。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东吴学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