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书写坚如磐石的信仰

更新时间:2022-01-06 作者:周晓瑾来源:广东文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曾深情地指出:“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与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他的革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但是,集中记录周恩来在岭南的纪实文学作品,还是空白。我写《信仰》,就是想写好周恩来同志在岭南的故事,填补这个空白。

《信仰》一书,采用两条时空线。第一条是时间轴线,即讲述周恩来从1924年到1972年,在岭南地区(包括香港、澳门)的革命活动历史,采用“断代史+人物传记”的写法,记录了周恩来同志与广东结下的近50年的深厚情缘。周恩来在广东遇险多达六次:棉湖之役九死一生、沙基惨案幸免于难、“8·24戊戌司令部宵禁枪击案”“中山舰事件”后被蒋介石软禁于广东造币厂、南昌起义军撤退潮汕莲花山时被截击……尤其是在黄厝寮村时病重,碣石湾抢险渡海,强渡香港途遇海匪、鲨鱼、狂风海浪,他和同志们用绳子把身体拴到桅杆上,在海上颠簸了两天一夜,靠坚定信仰和意志,艰难到达香港。周恩来在备尝艰辛的革命生涯中,无论党的事业面临的挑战多么严峻,担负的责任多么艰巨,个人受到的困难和委屈多么大,他都坚定地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我以“信仰”为书名,因为信仰照亮他、照亮共产党人的灵魂!

书中第二条是空间线,当电视记者30年的我,追寻周恩来在岭南地区从事革命活动的足迹,深入现场,追访亲历者,以“史实+现场”的构思,运用影视记录手法,用蒙太奇的镜头语言,尝试立体化、全景式讲述周恩来同志在岭南的故事。

这是一场艰苦的寻访,从6年前开始。周恩来从1924年到黄埔军校当政治部主任,到1972年最后一次陪外宾视察广州岑村,跨越近半个世纪。我从长洲岛到潮汕海陆丰,从梅惠山林到江门侨乡,从珠江三角洲到香港岛屿……又从广东到北京、上海、江苏、广西桂林……寻找一个个遗址和当年的当事人或他们的战友、亲人、幸存者……从沉睡的史料中,从一张张老照片里,我看到鲜活的历史,还原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也让一些即将消失的珍贵史实和人物重回历史记忆。

我还是书中一些事件的亲历者。从1958年在广州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总理夫妇,到1992年赴京送别七奶奶邓颖超。其间,我见到许多曾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过的人员和元帅、将军。1962年3月某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和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以及1967年4月的广交会期间,我与周恩来爷爷近在咫尺,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也许,一本书不足以讲述周恩来同志丰富的革命生涯故事,但我努力讲述和反映出周恩来同志身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对共产主义坚如磐石的信仰,努力在书中充分彰显岭南地区的红色谱系和革命精神。周恩来同志的精神如岭南的鲜花四季常青,永远开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