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陈涛《在群山之间》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更新时间:2021-12-20 来源:广东作家网

2021年12月19日,由《文艺报》、广东省作家协会、暨南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文化传承传播协同中心主办,暨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暨南大学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承办的“非虚构、扶贫文学与《在群山之间》作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开,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广西、宁夏、吉林等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文艺报》总编室主任李墨波,暨南大学文学院书记魏霞,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宋剑华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主持,开幕式由省作协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主持。

640.webp.jpg

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致辞

张培忠表示,本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贯彻落实中国作协十代会精神的有效举措,具有特殊的意义。陈涛先生以“第一书记”身份创作的这部优秀作品,在当下的中国文学现场有着多重的意义,并从文体、题材、身份、作品本身及平台等五个方面进行归结阐释。他认为,《在群山之间》所呈现的内容达到了一种惊人的真实,包括生活真实、内心真实和人性真实等层面,是具有《史记》实录精神和非虚构特质的现实主义力作。作为脱贫攻坚题材的书写,该书聚焦甘肃省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写出这个村以及与此相关的点点滴滴,彰显了作家的担当作为和才情智慧。此外,作者在作家、评论家和文学工作者之外的“第一书记”身份,使其所呈现的伟大时代的宏大叙事,在惊人的真实外更有着灼热的温度。作品既有扎实的田野调查,更有渊博的知识考古,读来不仅妙语解颐,更启人深思。他表示,省作协将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整合全国乃至海外非虚构文学创作、研究的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高地,加快推进中国文学由高原迈向高峰。

640.webp (1).jpg

《文艺报》总编室主任李墨波致辞

微信图片_20211220105535.jpg

暨南大学文学院书记魏霞致辞

期间,与会专家从非虚构、扶贫文学、乡土文学、知识分子写作等方面进行研讨。《文艺报》总编室主任李墨波认为,《在群山之间》见天地、见众生、见内心,以文学和情感来处理现实,找到了书写扶贫事业的文学方式,关注到了最热烈、最广大、最普遍的时代问题。暨南大学文学院书记魏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希望今后能与省作协继续加强合作联动,共同推动非虚构、扶贫文学、中国乡土文学、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东吴学术》主编、教授丁晓原表示,《在群山之间》是作者的工作角色和国家工作角色的融合,是主体内和客体外叙事的结合。该书经作者主体内化后,成为生活和心灵内部的叙事作品。由此把握该书特质,即写有独特魅力的民族,写独特的生活才有独特价值的文学,没有代价就没有好的生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宋剑华认为,《在群山之间》极具历史真实感,没有丝毫虚构和夸张的成分,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让人感觉朴实自然、真实可信。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谢有顺提出,《在群山之间》让人重新思考何为写作的问题。“作家需要走出自我的房间,走向群山和大地,这样时间才真正开始了。《在群山之间》是一部向先贤学习、向自然万物学习、呈现内心自我的生命之作。”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表示,《在群山之间》打破了以往非虚构写作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困境,是别具文学品味、审美真实与介入性写作姿态的非虚构力作。

640.webp (2).jpg

省作协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致辞

微信图片_20211220105542.jpg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宋剑华致辞

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在群山之间》无论在主旨开掘、语言运用、叙事策略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彰显了作者宽广的作家襟怀、真挚的人民情怀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当代非虚构精品力作。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对非虚构写作、扶贫文学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探寻《在群山之间》的多重价值,推动学术界对新世纪中国新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入讨论和分析。会议最后由张丽军教授作学术总结。

640.webp (3).jpg

作者陈涛

据了解,陈涛今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群山之间》记录了他在甘肃乡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的扶贫工作,不仅讲述了他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真切体验,也描绘了藏地独有的秀美森林和壮丽雪山。该作以非虚构的方式鲜明、生动地呈现了作者所亲历的“时代之变、中国之进”,多角度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创研部主任周西篱等。

640.webp (4).jpg

(文:杨璐临 图:陈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