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喜迎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 文章
加强改进评论工作 开拓广阔话语空间——作协五年工作巡礼系列报道之五
更新时间:2021-12-09 作者: 黄尚恩来源:文艺报
文学评论工作是文学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学理论评论的有效引导。五年来,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通过多项举措切实加强和改进文学理论评论工作,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营造良好文学生态。理论家、评论家们在对文艺思潮、文学现象、文学作品的深度开掘中发出主流声音,充分发挥文学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说真话、讲道理的批评氛围更加浓郁。
坚持正确导向,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
五年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国作协每年除了举办系列学习培训班,还组织召开主题性的座谈会和文学论坛,以正确的思想引导文学事业的发展。通过“首都文学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座谈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贺信座谈会”等一系列学习座谈,作家评论家们强化了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社、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文学院合作,依次举办了以“文学与人民”“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中国”“理想、英雄与崇高”“史诗般的时代与创造中华民族新史诗”为主题的五次论坛,有针对性地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引向深入,推动文学观念变革。中国作协每年举办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论坛,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学力量。中国作协创研部和《文艺报》联合开辟“新时代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专栏,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新时代文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发挥文学评论对创作和阅读的引导作用,推动文学发展,中国作协自2015年起设立“中国文学博鳌论坛”,着眼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全局性、趋势性问题,组织作家评论家开展面对面研讨交流。首届论坛聚焦“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学与中国精神”。第二届和第三届论坛分别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创造新时代的新史诗”“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文学”为主题。在第四届论坛上,与会者围绕“历史视野下的脱贫攻坚与新农村书写”“新人、新主题与现实题材创作”“从小说到影视:文学如何介入大众视野”三个议题展开讨论。这些议题不仅关联文学的繁荣发展,而且呼应着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这四届论坛充分凝聚了共识、引领了风尚,推动了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围绕特殊时间节点,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中国作协充分发挥理论评论探讨的指引作用,为出人才、出精品营造良好氛围。2018年,举办“首都文学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的文学经验,展望新时代向广大作家所敞开的巨大创作空间。2019年,为了梳理总结新中国70年文学创作成就与经验,中国作协举办了“新中国、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回顾与展望”研讨会。2020年,中国作协召开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呼吁广大作家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乡村的历史性变化和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发展前景,发扬乡村题材写作的优秀传统,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塑造时代新人、书写新史诗。
各地、各行业作协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结合本地的文学状况和批评资源,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学评论。辽宁作协与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辽宁文学研究中心,推进对文学辽军的研究和评论工作。陕西作协积极弘扬柳青、路遥等作家的创作精神,梳理老一辈“笔耕组”评论小组“精诚协作、辛勤笔耕”的批评传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作协亲密合作,举办长三角文学论坛,将文学理论研究成果汇编成册。这些理论探讨与广大作家的创作实践互为呼应,共同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增强批评锐气,推动评论与创作有效互动
中国作协于2020年底召开了加强文学评论工作会议,梳理近年来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评论中具有思潮性和症候性的重要现象和问题,深入讨论在新形势下加强文学评论工作的思路、办法与课题。今年8月,《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后,中国作协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各团体会员单位积极学习《意见》精神,就强化文学评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文艺报》在“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锐评锐见”等专栏中刊发了一系列关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文学评论工作的文章,并在“新时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专栏中,邀请数十位专家针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出现的问题展开批评。《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中国作家》《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和中国作家网等单位强化线上线下文学评论协同工作的机制,加强对优秀作家作品的宣传推介。
中国作协各团体会员单位既延续已有的有效办法,又根据《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新精神,以新的举措努力推动文学评论工作迈上新台阶。河北作协修订完善了《河北省作家协会特约研究员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加强青年文学评论家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吉林作协加强文学评论阵地建设,加强“吉林文评”品牌建设。江苏作协不断完善“青年批评家人才库”,定期举办青年批评论坛。福建作协与高校合作培养文学评论新人,办好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学术活动周。湖北作协定期举办青年批评家沙龙。其他省级作协也纷纷通过实际举措增强文学批评的锋芒和锐气,扩大文学批评的影响力。 在长期的评论工作实践中,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充分重视批评与创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在重点作品扶持、定点深入生活等项目,特别是近些年来的重大题材创作中,中国作协将评论工作贯穿始终,从项目的遴选、作品出版前的修正,到出版后的研讨,都尽量组织专家给予辅导。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成立、健全了分体裁、分门类的专业委员会,联络团结多方面力量,组织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等不同门类的研讨活动,有针对性地展开研讨,深化了对创作问题的认识。随着新媒体评论平台的出现,更多的文艺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不断涌现。这些大众评论和专业评论将进一步有效互动,对作家的创作活动和成果给予更加全面的评价和反馈。
不断健全机制,培养文学批评新力量
中国作协在会员发展、重点作品扶持、作家培训等各项工作中加强对评论人才的关注。特别是在网络文学方面,实施网络文学理论评论支持计划,鼓励学者和评论家们对网络文学创作规律、生产和传播机制及周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网络文学创作现象、具体作家作品进行及时、到位的评论,对网络文学发展总体状况和网络文学学术资料进行系统调查和整理。在少数民族文学方面,设立“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家签约项目”,对50岁以下的少数民族理论评论家进行扶持,鼓励他们更加系统地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经验和问题。“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也注重对优秀青年评论人才的扶持。在这些项目的支持下,评论家对文学现场的关注更为及时,队伍的结构变得更为合理。
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制度是中国作协培养优秀青年评论人才的重要举措。自2011年设立以来,已有9届共88位青年学者和批评家加入客座研究员队伍。五年来,客座研究员们围绕新时代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展开深入研究、探讨,他们站在中国当代思想的前沿和文学创造的现场,写出了许多有见地、有辨识度的评论文章,真正成为促进文学发展的建设力量。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客座研究员制度在推动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工作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长为当下批评现场的主力军。客座研究员们增强对文艺理论的系统性研究与阐述,并结合当前文学创作,积极推动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创新成果进一步转化,有效地回应文学实践中的问题。
在鲁迅文学院举办的系列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少数民族和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中,理论评论人才都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多地作协举办的培训班和读书班中,也广泛吸纳青年批评人才,让作家与评论家进行文学上的双向交锋。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评论人才的成长,多地作协还实行签约评论家制度。山东作协从2015年启动签约评论家工作,前两批共签约了20位文学评论家。山西作协自2016年开展签约评论家工作,近年来共签约两届评论家22人。广东作协于2017年聘定10位文学评论家为广东作协首届签约文学评论家。
五年来,文学评论阵地进一步巩固,中国作协所属的《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广西的《南方文坛》、辽宁的《当代作家评论》、四川的《当代文坛》、陕西的《小说评论》、江苏的《扬子江评论》等报刊,为评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此同时,各个文学刊物不断增加评论的版面,各地作协启用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扩大了评论的空间。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各个文学刊物的评论奖,也有效地激励了评论家的创造活力。正是在诸多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广大理论评论家能够积极总结、提炼时代命题,为文学事业发展开拓出崭新的话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