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郑秉多 | 高小莉《自在花开》简析

更新时间:2021-11-29

法国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高小莉文学创作之路,就是怀着一颗愉悦虔诚的感恩心情,不断地数着念珠,修炼自我,成就文学,坚持向着“花好月圆”的目标奋进,拼搏。

她在散文《选择快乐》中是这么说的:“既然人生有太多无奈,有太多无法选择,那么,就选择快乐吧!选择快乐,即使严冬也有花开;选择快乐,多苦多累,也能坦然;选择快乐,没有谁可以打败你;选择快乐,就是对自己努力打拼最好的犒赏和抚慰。”

《自在花开》里的散文作品,大体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题旨淡远,文字简约。从《选择快乐》开篇,到《心灵抵达》,上百篇散文,长的三五千字,短的也就几百字,可以统称为千字文。她行文写作,把客观事物与思想感悟巧妙地结合起来,“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文赋》)。比如《中国宣纸》一文,写的是宣纸的制作,却引发出无穷想象,祖国山河、民俗民风、文人墨客,传统文化……她言物抒情,都十分“达意”,表述方式,达到了“大道至简”。又比如写花草,写季节,感慨沧海桑田,岁月荏苒,一草一木总关情,在《秋意渐浓花渐好》《读秋》《人生丰盈素与简》《莲语》等篇,皆有绝妙的意蕴。她的文字,毫无造作堆砌之嫌,而是用行云流水的文风,淡雅简洁的文字,和生命、和人生对接,表达了她对生命世界的体恤以及对事物深邃的感知。

喻理明白,悟道透彻。《天下龙脊》本来写的是广西大山深处的梯田,她没有把目光停留在梯田上,把思想感情留滞在景物的欣赏上,而是让思想放飞,哲思涌流,悟出了“人类智慧不可估量,为了生存而激发的创造性无与伦比……用智慧和勤劳诠释着顺应天时,适者生存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土地是神灵的恩赐,梯田是人民的图腾”。她的一组“西藏行”散文和《天下龙脊》有异曲同工之妙,读来,不仅引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爱,而且她也在“朝圣”的道路上,沐浴心灵,净化灵魂。“万丈红尘,蹉跎岁月,有多少不平,多少悲苦?又有多少痴情,多少无常?苦苦求索了许多年,我依旧迷茫,依旧困惑。我不过是个凡夫俗子啊!我只有用我的躯体,一寸一寸地丈量,丈量今生与来生的距离,丈量邪恶与圣洁的距离,丈量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距离,丈量此岸到彼岸的距离”——《朝圣》。文章题旨深远。

乡愁满满,情深故乡。故乡、乡愁是作家永远写不完的主题,高小莉尤甚。一个专辑的篇幅,《村庄记忆》收录了44篇,在本书中占了相当的比重,可见故乡在作家心中的位置。把一个漂泊在外的,眷恋故乡,始终想回归母亲怀抱,温一壶热茶,诉说漂泊艰辛的游子心情,写得入髓入骨,时而催人泪下,时而欣喜若狂;故乡与他乡,生存与理想,难于调和的矛盾、困惑,书写成人间烟火味的浓浓乡愁,也是如诗如歌。“老屋是光阴的胎记,每一个从老屋走出来的人,身上都留着老屋的印记,散发出老屋的气息。老屋从没有倒下,永远不会倒下,即使百年千年,依然在梦里,在心中。故乡的老屋,那是奶奶的目光,父亲的叮咛,母亲的轻唱;故乡的老屋,那是兄弟姐妹同喝一碗粥同盖一床被的骨肉亲情,是父老乡亲热情纯朴的笑容;故乡的老屋,那是饮水思源落叶归根的安然,是远方游子从来没有放下的惦念”——《故乡的老屋》。

简朴率真,寓理于情。《时光记忆》专辑,可以归为情感类作品,在这一组文章里,她的目光从祖国壮阔河山大气磅礴的抒怀中收回,还原一个多愁善感柔情似水的女子。她剖析了人间"情”这个文学上永久说不清的“怪物”,但在作者笔下,情这个东西,被剖析得入情入理。她首先肯定人间本来就是一个有缺憾的世界,用佛家话来说,有“怨憎会”“爱別离”“求不得”之苦,但她不戚戚于儿女之情,不哀哀于两性之苦,而是指岀了情在不同境遇下的可塑性,异化性,使人读了释然。她的笔下,“看山情满于山,观海情溢于海”,但在潇洒来去时,却把“大道至理”洒满于字里行间,使读者看到一位“却尘脱俗”修炼者的鲜明形象:豁达胸怀,洞明心理。在《如果爱过》中,读者看到了雨后花开的美丽:“我选择微笑,因为我记住了他的好,在一起的时光,他对我的照顾,对我的爱。爱是有期限的,也许一生很短暂,也许一年很漫长。记住他的好,我会觉得爱有意义;仇恨他的错,我会觉得生命充满绝望。爱有期限,但是美好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减”。在《我怎能不歌唱》里,她真情吟唱:“人生苦短,浮生若梦,走的路长了,见的人多了,经历了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从血气方刚到达观从容,像那江河,奔腾呼啸气壮山河,汇入大海才见自身的微小。人生长路,不外是一个过程,冷暖得失,甘苦悲喜,自在心里。”

行路不尽,修炼不止。《一花一世界》《人生丰盈素与简》这两个专辑,都可归纳为作家的心灵感悟类作品。她的文章好读,美感无所不在,看似平常事物,经过她的思想,变成一种哲理,完全是一位修炼者所写的哲思录。我猜想,在她的心里,修行是一个不尽的过程,人生终极关怀才是目的。她写道:“任你红尘滚滚三千丈,我就要在薄情世界深情地活着,活出自我,活出精彩。”既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适性闲舒,又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韧性毅力,“程门立雪”,“菩堤达摩”渡海传经的执著形象跃然纸上。“每日三省其身,这个世界最应该检讨和包容的,恰恰是自己。生命是一个过程,谁也无法回避人生路上的苦痛和黑暗,哪一天懂得自省了,能换位思考了,思想也差不多独立了,心,也就自在了”——《自在花开》。“人生四季,总该有挥汗如雨的季节。坦然接纳,就像接纳不完美但真实的那个自己。不能做一朵花,也要微笑,微笑成花朵的模样,在盛夏光年里,安然,欢喜”——《盛夏光年》。

悲悯情怀,向阳花开。高小莉的作品,积极向上,热情乐观,满满的励志和正能量。偶有伤春悲秋,也是对生命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探索。对祖国、对英雄、对家乡亲人、对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清风明月,人间冷暖,深沉的爱恋,悠悠的赤子之情。朗朗上口,娓娓道来,诗情画意,人生哲理,轻轻扣响我的心扉。她在《站在渭北高原上》这样描述:“清晨,我在马栏河畔漫步,耳边流水潺潺,两岸花香飘逸;山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长尾巴的野鸡和胖嘟嘟的山鸟,扑棱棱自草丛中飞起,嘹亮的鸣唱经久不息。掬一捧马栏河的水,洗去岁月里所有的忧伤。渭北高原的早晨,寂静,安宁,欢快,欣喜”。让我不由自主地跟随她的脚步,心也宁静如初。她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这样抒情:“世界那么大,活的就是自己;人群那么密集,到头来谁都是独自前行。让粗糙的日常变得细致,让人间烟火味洋溢诗意的芬芳。失败挫折只不过是人生的常态,快乐的人不是因为有多幸运,而是因为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并且具备快乐的能力。好好活着,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生命在 ,诗意和理想就在”。这样的文字,犹如一杯清茶,沁人心脾。

高小莉的散文,从精神层面来看,是心灵的吟咏,是充盈山河大地的“正气歌”。她歌山咏水,写人状物,都充斥了人间大爱,完全走出了轻唱小吟的凡俗圈子,而进入了大抒大写的大格局。我以上的概括,只是描述了她艺术成就的“冰山一角”,不同的读者读她的散文自会“见仁见智”。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作者的网名“逸野”。逸者,却尘超俗之谓也;野者,广袤开阔之意也。如我谬解不离题的话,用她的网名,来概括她的散文,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在创作手法上,她一路在不断的突破。她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创作思想路线,不断地破除“我执”,对她当年名噪一时的处女之作,认为“是小学生作文,不值一看”;对她后来写的小说散文,她认为“那是很旧的书了,很不成熟、幼稚。”提到她的报告文学,她说“那不用读了。”她这种超越自我的否定,是在不断地破除“我执”,走向自由,回归人性,法道自然,也是在不断地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读高小莉后期的散文,她已经不是一般的写人状物,描景绘色,而是进入到对人性,对灵魂的拷问,给读者以本质的揭示。

通读她的散文,或长或短,或歌或泣,都是信手拈来,挥洒自如,不假着意颜色,真是“淡妆浓抹总想宜”。在布局安排上,也是随性,随意,随文,象涓涓流水,自然而平静,形散而神不散。虽有洪波涌起,但所表现的“自我”,依然安静淡远,像春花初放,象秋风落叶,自然飘逸,质朴本真,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这是我读她散文最突出的感受。

高小莉散文的审美情趣,也别有一番风味。在她眼里,祖国的山水,胸中的波澜,笔下的风雷,总有和常人看到的不一样的境界,不一样的感受。这从她《关中行》四篇和《西藏行踪》一组等篇章,都有充分的展示,她的写作,追求唯美,又不脱地气。使“天地人”合为一体,成为一个流动转幻的球体,这也符合古希腊哲学家关于美的标准:自然、和谐、统一。

大凡一位成熟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上一般都要经历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宗教阶段这样几个阶段的递进和升华。高小莉也不例外。和前期作品相比,她后期的散文淡远、纯粹、简约,摆脱了道德说教,读来真有“月在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股清凉味,料得少人知”(宋邵雍《清夜吟》)的况味。这使我想起了林徽因和梁宗岱讨论瓦雷里一首诗时说过的一段话:“我觉得,道义的一些格言,真理的一些教训,都不可以被介绍到诗里。因为他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服务于作品的一般目的。但是,真正的诗人,要经常设法冲淡它们,使它们服从于诗的气氛和诗的真正要素——“美”(《林徽因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小莉在她的写作里,已达到了这个境界。我借用赵子谦自题居室联,来描绘形容高小莉写作状态:

不拘乎山水之形,云阵皆山,月光皆水;

有得于酒诗之意,花酣也酒,鸟笑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