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观点·争鸣

周思明 | 文艺批评,“种草”莫忘勤“捉虫”

更新时间:2021-11-10 作者:周思明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进入众声喧哗的融媒体时代,视野所及,我们的文艺批评多在“种草”,而“捉虫”的却严重匮乏,即表扬式评论多,敢于批评的少。这种“大好形势”,对我们的文艺事业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做“批评家与作家、艺术家要进行良性互动”。在一些人的词典中,所谓良性互动,就是一团和气的别称。其实,真正的良性互动,应该是批评家与文艺家的真诚交流、直言相向。作为批评家,就该有鉴别文艺作品优劣的责任担当。“自由其思想,独立其精神”“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的精神与意义就在于,批评家应当具备其应有的问题意识和专业精神。现在每年都会推出大量新作品、举办许多文艺赛事,如果没有靶标精准的文艺批评,普通受众很可能只是被动地欣赏,稀里糊涂地接受。

真诚的文艺批评是融媒体时代的必需品。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建构起文艺批评的价值体系,是当前繁荣文艺创作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然而,从思想深度、精神资源、理论概括、创新意识、审美判断等方面而言,当前有主体精神、个性风采、犀利批判的文艺批评仍很稀缺,而迎合型、克隆型的批评却鼓噪不已、不断刷屏。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明明作品有毛病,评论却睁一眼闭一眼,以“我注六经”的方式,往好里“阐释”“抉发”,甚至把问题和毛病当成长处加以褒扬。这让笔者想起现在流行的一个网络热词——“种草”。如今,在文艺批评领域,这种带有商业味道的“种草”行为十分普遍,而秉持良知的“捉虫”者少之又少。

文艺批评的责任是培育和引领,而不是迎合和屈就。坚持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在潮水般涌来的作品中披沙拣金,将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佳作淘选出来,推介给广大受众,这是文艺批评的价值所在,也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反之,若是文艺批评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批评家就失去了进入文艺批评现场的资格和通道。

置身多元文化时代,文艺批评的价值坚守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好的文艺批评,蕴含着真、善、美三要素。真,就是要讲真话、持真情、求真理;善,就是合目的、合法则、合民心;美,就是行文美、表达美、形式美。只有敢于直面问题,发出批评的声音,才能让文艺批评真正实现求真、向善、寻美的效果。批评家只有坚守文艺批评的共性和个性、原则与风骨,才能真正实施有效的文艺批评,真诚、科学地将自己对社会、对人性、对艺术的理解和思考付诸语言文字。

(作者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