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唐诗人 | 有痛感的写作
更新时间:2021-09-23 作者:唐诗人来源:文学报
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我特别珍惜自己被文字击中的阅读体验。关于好散文的标准有很多,但唯独有真情实感、能传达真痛感的散文才能打动我。真情实感是建构文学大厦的基石。情感的不真,叙事的不实,叙述上的不痛不痒,这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对于散文而言,更是如此。
以真情实感来写作,传达人心最深处的疼痛感,这是我阅读欧阳国散文集《身体里的石头》时最大的感触。书中的篇章,记叙的都是作者欧阳国自己或者身边人的遭遇。像文集同题的这篇,写的是作者母亲带病干活的辛劳一生,尤其写到母亲生病、住院以及最后的咽气时,处处催人泪下。我读这一篇时,感觉到作者是一字一泪地在回忆、在讲述。面对作者的悲恸,面对作者笔下母亲的疼痛,一切关于散文应该如何如何的观念都成了陋矩,不值一提。
《身体里的石头》情感浓重,将人的疼痛感写得最细最实,因此最能打动人。其中有些表达放一般的文章可能会觉得用词太重,以至于认为是过分煽情,但在这篇散文里,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像文章最后,作者捧着母亲的骨灰回老家,下车时有一小段话:“回到村庄,我跪在地上,泪眼汪汪地把母亲从车上抱下来,不停地大声哭喊道,妈,我带您回家了……”这是客家地区部分村落存下的习俗,乡下的疼痛需要大哭来释放,否则人会被山村世界广阔的寂静所吞噬,这不同于城市喧躁的环境下,悲痛反而需要静谧来陪衬。而且,文章从一开始就被浓重的悲恸情绪所支配,最终这一刻的大声哭喊也是叙述逻辑上的不可避免。
疼痛感来自于真情实感。但呈现真情实感是有难度的。有真的情感、有切实的经验,也并不能保证你的作品不会平庸。“实感”需要细节来支撑,“真情”是作者最个体最深沉的内心表现。欧阳国《身体里的石头》之所以催人泪下,除开所记叙的事情本身令人悲伤之外,就在于作者的讲述充满令人生疼的细节。作者观察并写下母亲忍受疼痛和走向死亡的诸多细节,让疼痛真实可感,也让作者作为当事人的那种悲痛清晰可触。
除开讲述作者自己母亲、亲人的篇目之外,书中还有一些篇章,来自于他所了解到的医院里的病人的故事。从身体之痛到心灵之痛,欧阳国用文学的目光细细地注视着人的身体与心灵,他诊断出的身体里的“石头”,既阻滞生命气息的流动,也抑制人的灵魂的新生。
阅读《身体里的石头》,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作者想以文学的笔配合医院的手术刀。欧阳国在医院工作多年,他不是医生,无法亲自清理那些让自己母亲、让更多人身体疼痛的各类病理意义上的“石头”。但他是个作家,他能用语言挺进病人的心理世界,凿开一块又一块摧残人心的石头。文学的揭开,要疗治的不仅仅是病人,更是在治愈病人身边的人。作者在自序中说:“我希望自己化茧成蝶,努力在晦暗中寻找到一道光芒,让文字在剧烈疼痛中,在灵魂深处闪闪发光,用它温暖辽阔的精神世界。”写自己母亲时,他坦诚了自己作为儿子的无力与沉痛,这是悔恨的书写,也是在自我疗愈;写更多的病人时,他剖析那些潜伏在人心世界的精神病灶,这是对人性的反思,更是文化的疗愈。文学书写疼痛,这是文明之光,直面疼痛才能治愈人心、照亮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