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贺仲明 | 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
更新时间:2021-08-04 作者:贺仲明 来源:光明日报
【如何让文学评论更有力量】
当前文学批评受到不少诟病,也有很多人进行深刻反思。文学批评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社会文化和文学的多个方面。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文学批评的很多行为和规范标准受非文学因素影响太多,制约了其正常运作。
1.文学批评正在受到非文学因素的影响
文学生态包括作家作品、文学生产、文学管理、文学批评等多个方面,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但又都是具有独立性的个体。换句话说,它们只能以文学为中心发生关系,而不应该超出文学关系,更不能越俎代庖,干涉其他领域的工作。
然而在当前,一些外部因素已经开始影响到文学批评的正常运行。比如说,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是文学的双翼,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可以有良好的私人关系,但这种关系不应该影响到文学批评,否则批评家的工作就很难做到理性与客观。但当下一些文学批评活动,深受作家与批评家个人关系的影响,出现了“人情批评”,彼此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抹不开面子,而某些商业因素使得这种关系更为复杂。
除了文学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外部的影响也很突出,其中的代表就是商业文化。在现代社会,商业文化通过市场行为、商业运作等多种方式,深刻地介入到社会文化之中,文学自然难以例外。在当下,要求文学批评完全与商业文化隔离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但二者应该保持必要的距离。只是在现实中,商业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成为不少文学批评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主宰。一些文学批评家也已经习惯于按照商业文化的邀请来从事文学批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文学成为他们与商业文化进行交易的筹码,文学因素已经退居边缘。
2.从文学角度出发开展文学批评
非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其一是“人情批评”严重。其中既包括作家个人的人情,也包括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这些因素的介入,严重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个别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已经看不出文学创作原则,其优劣评价有时建立在个人交情或经济利益之上。一些文学批评活动还成了基于利益考虑的自说自话。
其二是浓郁的圈子化色彩。一个典型表现是文学评价偏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他地区的文学被严重忽略。近年来受到文学市场、文学评奖等青睐的作家作品,大多数都来自中心地带,文学批评就像一束光,照不到其他地方。
其三是远离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泛滥。在非文学因素的主导下,批评家们逐渐习惯从非文学角度来进行文学批评。久而久之,从文学角度出发,针对文学自身的批评反而被边缘化。当前盛行文化批评,固然有多种原因,但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对其有直接影响。
这样的结果是,文学批评逐渐丧失了基本功能,并对整个文学生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文学批评本来应该发挥“作家—社会”“作品—读者”之间的中介功能,承担阐释、介绍和评论作品的重要任务,廓清一时期的文学面貌,梳理其优劣得失,去芜存菁,将优秀作品推介给大众。但在当前的文学界,一些文学批评已经失去评价作品优劣的权威性,评价的标准不够精确,孰优孰劣的界限模糊不清。以诗歌界为例,每年各种诗歌年选、好诗榜层出不穷,但是究竟何为好诗,甚至何者为诗,都是个问题。如此情况之下,文学批评也自然逐渐失去读者和作家的信任,社会信誉不佳,整体文学生态也随之受到伤害。
各种非文学批评的盛行,文学评价的基本标准不清晰,结果使优秀文学被埋没,影响优秀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也影响普通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这对文学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中国新文学还处在完善和提高的阶段。优秀的文学批评应该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张扬、对劣质作品的淘汰,促进作家不断超越前人,创作具有时代价值、艺术品格和审美风范的优秀作品,促进各种文学样式和文学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在目前的文学环境中,完成这一任务亟待不断探索和努力。
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需要说明的是,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如对人性的重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等,还是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
回归文学本体,不是回到纯粹的形式,不是“向内转”,而是对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的重视。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时,主体上还是应该从文学出发。同样,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
文学是美的艺术,特别是语言美的艺术。关注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是文学批评不可忽略的内容。同时还需要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也就是要尽可能排除文学外因素的影响,保持文学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这就要减少文学生态中其他环节对文学批评活动的干预和影响,避免让商业因素过多介入到文学批评活动中。在文学批评的内在层面,还要始终以文学为中心,坚持以文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以及遵循文学的标准。
3.批评家要有文学情怀和道德自律精神
当前文学批评状况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要改变文学批评的非文学现状,让它真正回归文学本体,需要批评家乃至整个文学界长期的自觉和努力。就其基本方式来说,最重要的是批评家的精神自律,就是要有文学情怀和道德自律精神。
文学批评家处于社会知识文化的上层领域,应该具有更高的道德自律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学情怀和追求高尚的精神。同时也需要环境的制约和监督。文学是一个整体生态,需要通过多种制度来维护,使文学批评的价值得到正当而正常的发挥。比如文学评奖机制的公开和透明,比如加强文学批评活动的规划和自律,防范商业因素过多介入文学批评活动中,比如让读者更多参与到文学批评活动之中。如果能够在文学界整体上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崇尚文学精神的氛围,文学批评状况也就自然能够得到改善。
当前,文学生态受到新媒体等新事物的多重影响,可能有人会担心,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会不会导致文学与社会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在一些人看来,文学只有融入社会,迎合大众需求,才可能被大众接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姑且不说回归文学本体,并非分裂文学与社会现实、文学思想的关系,即使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角度说,真正立足于文学本身的文学批评也不会损害文学与读者的关系,甚至具有更大的意义。
具有文学主体色彩的文学批评,能够发掘出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和价值,更能呈现出文学自身的价值。这样的文学批评能使作家受益,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激发出更丰富的创造性,也能提升读者的思想和艺术感受力,让他们在思考中感受文学深刻持久的魅力,并受到感染和吸引。而那种迎合大众欲望的文学批评,可能会凭借夸张言辞和商业因素,一段时间内得到作家和读者的喜爱,但最终会让作家产生厌倦,读者也会对虚假与平庸失去兴趣,产生反感和拒斥心理。从根本上说,文学批评是一种思想和艺术的创造物,它自身具有独立价值,也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文学生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