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学党史办实事,省作协启动 《广东文学通史》编撰工作
更新时间:2021-07-27 来源:广东作家网
7月21日,《广东文学通史》编撰工作会议在广东省作家协会岭南文学空间召开。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机关党委书记陈昆,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苏毅,编撰专家团队黄天骥、林岗、陈剑晖、纪德君、贺仲明、陈希、闵定庆、陈恩维、王富鹏、龙其林、吴晓佳、程露、黄勇、黄雪敏、刘茉琳、杜昆、周丹杰等,以及省作协各部门、杂志社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由张培忠主持。
张培忠指出,编撰《广东文学通史》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到省作协调研讲话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总书记提出要构建我们的话语体系,特别是中国叙事体系,这也是给我们这套文学史的编撰指明了新的方向、新的要求。《广东文学通史》的编写,有利于填补广东文学研究方面的空白,也是广东文学事业发展阶段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广东文学通史》拟分《古代广东文学史》《近代广东文学史》《现代广东文学史》《当代广东文学史(1949-1977)》《当代广东文学史(1978-2020)》共计5卷,每卷40万字,计划于2023年4月底前完成出版,为2023年5月省作协成立70周年、广东文学馆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献上一份文学厚礼。
与会领导和专家对该项文学工程的价值和意义、框架和体例、规范与要求等方方面面展开热烈讨论。
蒋述卓认为,盛世修史,在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潮流下,编修文学史意义重大,对此,要体现科学性、经典性、学术性、文学性、政治性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文学追求,有一种新的文学理念的指导。《广东文学通史》可以将广东各个阶段的文学史串珠成链,从全国乃至国际的视野中,对广东文学的整体及各个段落进行定位,给予评价。他强调,史学上要有公论,要出以公心,忠于学术,史实准确,评价公允。
陈昆提出,通史编撰或以研究为主,或以传播为主,体例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很重要。编写广东文学通史不能局限于广东文学场域,应放在全国的范围来审视。同时,不能唯文学而文学,得考虑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应把各历史阶段更能体现广东文化精神的精髓提炼出来,围绕这个来呈现,才能更好地厘清文学在大时代背景下发展的逻辑关系。要有粤港澳大湾区的理念,特别是整个现代当代,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是一体的。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是《广东文学通史》的顾问之一,曾参与全国多套文学史的编撰,经验丰富。他说,从全国范围内的文学发展态势来看,近代以来,广东担任了两次“历史火车头”的重要职责,值得浓墨重彩地书写总结。另一方面,地方文学史的编写,并不比编写全国性的文学史容易,而广东更是与全国有着密切联系的特殊地域。他认为,如何兼顾全国规律和广东特色,是本书编写的关键之一。
华南师范大学文科二级教授、广州大学资深特聘教授陈剑晖说,现在各种文学史大概有1000多种,大多都是全国性的,地方性的文学史目前来说还比较少。文学史要编好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要有理论的创新,要挖掘出一些新的史料。
在陈剑晖看来,除了一些文学大家之外,还应该把广东的红色文化作为一个重点,比如海陆丰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时期产生的农民的诗歌,丘东平的创作,还有大革命时期广东的翻译,鲁迅、郭沫若等翻译大量的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文艺理论,都要关注。此外,陈剑晖认为必须增加俗文学,因为岭南特别是明代以来,广东基本上是一个市民社会,俗文学对广东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包括民间的说唱,包括粤剧的剧本,文明戏,这些都不要忽略,这些东西都是其他省没有的,不要把广东文学局限在小说、诗歌等方面。他介绍了《广东文学通史》的几点特色:第一,要有理论阐释、理论创新,呈现出与传统文论不同的理论形态;第二,要挖掘出新的、经得起推敲的史料,从而得出新的结论;第三,要以新的方法,形成《广东文学通史》独具“广东特色”的样貌,以厚重而又灵动的学术品格矗立于中国文学史之林;第四,表述统一、准确,风格平实、客观。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发言时首先提出“什么是广东文学”,认为这是撰写《广东文学通史》首先需要厘清的一个概念,引起与会专家热烈讨论。林岗说,从《祭鳄鱼文》到《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苏东坡等文豪都曾在广东留下笔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南来北往的作家汇聚岭南,发表了许多具有全国意义的讨论与作品。所以,他建议,除了著名的作家作品,一些发生在广东的重要文学现象,也应纳入讨论。
广州大学教授纪德君负责《近代广东文学史》的主编工作,他介绍,该卷将考察这一时期广东文学对社会变革、文学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对于有特色的、有创新的、有引领作用的作家,将给予重点关注。说到俗文学,纪德君认为木鱼书、龙舟歌、潮州歌册等都要写进去,这些在近代对革命的宣传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特别近代有不少专家通过民间说唱的东西在宣扬社会变革、宣扬改良、宣扬民主革命,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他提出,除了历史意识、比较意识之外,还要有地域文化意识。他还以梁启超、黄小配、吴趼人为例,他们的作品中都展现了浓厚的岭南文化精神,值得大家关注。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省作协副主席贺仲明认为,从古代、现代到当代,广东各个时期的文学史大有不同。因此,他建议,《广东文学通史》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史,编写时应提炼、概括出几个重点,作为贯穿整套书的中心,将对这套书的定调、撰写、宣介起到提纲挈领的指引作用。
“在一般的、全国性的现代文学史中,许多广东作家未能载入其中,或存在评价不够的现象。”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希说,在凸显特色的同时,陈希认为创新也很重要,要发掘出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发掘出一些新的史料,比如朱执信的创作,还有广东的报告文学,都需要进一步挖掘阐释。
陈希还列举了一系列需要被重新发现的作家,比如李金发,他在广东创作的一些诗歌风格和原来完全不一样,这个在文学史上是根本没有提到的。他说:“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是梅州人,李金发回国后,在广东创作的一些诗歌风格和原来完全不同。我在2002、2003年写过一篇关于李金发诗歌的后期创作的文章,我们在写文学史的时候,这样一些作家作品的发现、评价应该是要做的。张资平更是,包括张竞生。”陈希表示,他负责的部分的编写团队,将致力于发现广东重要作家作品“遗珠”。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闵定庆则提出“在地化”的概念,建议将“融入广东”的人物与事件纳入通史,如韩愈在潮州生活8个月,其文风与特征已然成为潮州人的精神底色之一;鲁迅在广州的8个月内,不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演讲与作品,更对当地进步文学青年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陈恩维说:《广东文学通史》应该是彰显岭南文学的独特价值的文学史,而不完全是一个区域的文学史,比如利玛窦等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被奉为“岭南诗宗”的张九龄、南园、陈白沙等对岭南文化影响颇深,对此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同时在视野观照和精神贯通上可以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最大程度地把岭南文化文学价值呈现出来。
广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龙其林希望在编写的体例标准等方面能尽快确定下来,还有其中涉及的一些文学事件如何界定也需要进一步研究、统一说法。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富鹏说,因为体例字数有限,在如何处理篇幅字数和作家作品介绍方面需要写作者认真权衡把关。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吴晓佳认为文学史的写作既是一份荣光也是一个挑战,比如关于广东文学史的界定、作家作品的标准把握、如何进行理论创新等都值得研究思考。
广州新华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程露说,由于工作关系,虽然长期从事广东文学文化研究,但对于当代广东文学研究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比如体例标准方面以及研究对象方面,需要依靠专家和现有研究文献给予一定指导。
暨南大学副教授黄勇提出,除了协调完成好各卷写作,还要兼顾处理好各卷之间的衔接过度和呼应关系。其次,对于编撰范式和经验上,可借鉴国内现已出版的省、市文学史,并建议邀请其主要参与者进行交流。第三,在语言处理上,特别是在规范体例的基础上应有一定的鲜活性,以突出个性化写作,并增加文学史的可读性。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雪敏认为,对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学理论方面的写作,要重点关注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新的文学思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粤派批评的文化名片,以及岭南文学、珠江文学乃至大湾区文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和独特性。
嘉应学院副教授杜昆认为广东文学史的写作需厘清“广东文学”的概念,以及各卷体例的统一规范问题,以便为后续写作打好基础。
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周丹杰认为,广东戏曲不仅包括粤剧,也包括潮剧,潮语地区的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它们对文学本体的变革以及在社会变革方面所起的作用,对于探索思考广东民间文学的市民性和世俗化具有重要意义。
省作协兼职副主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专职编委、广东南方二八九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志说,《广东文学通史》的编撰工作为广东文学馆的展陈提供很好的学术支持,此外文学史编写是否需要考虑对广东文学与港澳文学还有华侨华人文学之间的交融和交流进行涉猎和研究,值得参考和商榷。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89艺术风尚》主笔黎衡表示,“广东”在历史上是一个能动的概念,和它本身的历史一样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建构的过程,文学在描述广东的时候就无法回避它和岭南的关系以及它和全国的关系。其次,广东历来是一座移民城市(广东三大民系都是先后从北方、从中原过来),由此产生了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广东文化,从广东文化反观广东文学,这也对如何界定广东文学具有新的借鉴启示意义。
张培忠最后作会议总结。他指出,《广东文学通史》贯通古今,是加快构建中国文学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创新举措。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广东文学通史》编撰工作正式吹响了号角。为保质保量完成广东史上第一部贯通的文学通史,他强调了五点:
一是要坚持提高站位,切实增强撰写《广东文学通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盛世修史,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编写这样一部通史,的确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广东文学发展的当下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广东文学馆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将建成广东新的文化地标。广东文学馆这个硬件建起来后,如果没有一部《广东文学通史》放进去,将会是一件遗憾的事。所以,在座的各位老师在这样重要的时刻做这件事情,有我们的责任,也有我们的使命,也是一种荣誉,请大家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通史编撰的重要意义。
二是要坚持正确史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通史的编撰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涉及治国、治党、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强大思想和理论武器,我们要掌握这个武器,以此统率通史编撰工作,做到纲举目张。特别是对“两个重要”“两个创造”“四个坚持”等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深刻学习领悟,融入到文本中。建议大家花一定的时间把省作协编印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通读一遍,熟悉重要章节。同时也建议重温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无产阶级文艺思想的重要论述,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的。因此,通史的编撰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构建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31日召开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议时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述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这对文学事业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我们要写此时此刻的文学通史,要用我们现实的实践来提炼出我们的理论。因此,撰写团队的各位老师要有雄心和能力,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学特别是广东文学的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优秀的岭南文化相结合。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包括先进的西方文论,为我所用,推陈出新,固本开新,守正创新,积极构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各卷在撰写过程中,努力做到有新的史料的呈现、有新的理论的概括、有新的阐述方式,这样才能形成《广东文学通史》新的样貌,才能使《广东文学通史》耳目一新,独树一帜,以厚重而又灵动的学术品格呈现于中国文学史著之林。
四是要坚持对标最优最好,打造风格统一的有信息含量、有思想容量、有情感力量的通史力作。《广东文学通史》的规模是五卷200万字,目前撰稿的专家是每卷4人,一共20人。专家各有所长,风格各异。但作为一部高质量的文学通史,我们要建立起一种机制,努力做到质量均衡、风格趋同。特别要体现共识,体现创新,体现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独创性。首先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书始终,这是使风格保持统一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吃透材料,形成提纲。各卷主编和参与撰写的老师,在收集史料、吃透史料的基础上,要拟出提纲,经编委会讨论确定后,撰写人员就按照提纲来撰写,原则上不能随便变动,这样就可以确保整个撰写不偏离,风格能够趋同。第三,要定期开会,稳步推进。一到两个月开一次推进会,汇报前期的工作,对写出来的部分主编和执行主编都要审阅,提出修改意见,确保文稿的高质量。第四,可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相关文学通史,吸取它们的长处,找出一部比较标准的或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向它看齐,无论是观点的阐述和文字的风格,没有一个对标的东西,很难统一,有一个好的东西给我们对标,写出来就会八九不离十。
五是要坚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广东文学通史》编撰任务。按照计划,2022年10月份拿出初稿,2023年4月底由三联书店精装出版。2023年5月23日是广东省作协成立70周年,届时举行新书发布和相关活动。以此时间节点来制定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稳扎稳打、有章有法,有板有眼地推进,做到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务求全胜。
《广东文学通史》编撰团队合影。
《广东文学通史》组织架构
编委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江 冰 刘晓明 纪德君 张培忠 陈 希 陈 志
陈 昆 陈永正 陈春声 陈剑晖 陈桥生 苏 毅
林 岗 贺仲明 饶芃子 郭小东 黄天骥 黄仕忠
黄伟宗 黄修己 黄树森 康保成 曾大兴 彭玉平
谢有顺 蒋述卓 程国赋 戴伟华
学术顾问
陈春声 黄天骥 刘斯奋
总主编
张培忠 蒋述卓
执行主编
彭玉平 林 岗 陈剑晖
分卷主编及编撰人员
第一卷《古代广东文学史》
曾大兴(主编) 邓 建 陈恩维 王富鹏
第二卷《近代广东文学史》
纪德君(主编) 闵定庆 耿淑艳 周丹杰
第三卷《现代广东文学史》
陈 希(主编) 刘卫国 冯倾城 吴晓佳
第四卷《当代广东文学史(1949-1977)》
贺仲明(主编) 龙其林 杜 昆 黄 勇
第五卷《当代广东文学史(1978-2020)》
陈剑晖(主编) 刘茉琳 黄雪敏 程 露
(文:曾庆文 杨璐临 图:蔡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