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汪泉 | 书写新时代大国扶贫的温暖善意

——《朝着小康奔跑》读后

更新时间:2021-07-05 作者:汪泉来源:南方日报

作为责编,我时常有一种急于阅读的冲动,遇到好的文本,遇到好的题材的时候,我就会忘记这是工作,而是视为超体验的欣赏和拜读,甚至忘记了自己是编辑。这种情况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编辑,因为好编辑就是挑刺;有时候又认为一个好编辑应该如此,懂得好的文本是什么。

拿到《朝着小康奔跑》书稿的时候,我就有这样一种冲动。多年以来,周崇贤就作品数量而言,已经是一个老作家了,29部著作可谓琳琅满目,仅1999年一年居然有四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篇小说集、三部短篇小说集出版。这些作品不一定是一年之内写出来的,但在一年内能够出版,可见作家付出的洪荒之力。而《朝着小康奔跑》作为其最新力作,质量自然令人期待。

一个作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往往隐含在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尽管作品写的是别人。《朝着小康奔跑》开篇引用了一篇小学生作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的故事。这样的开篇,说明这个作家是善意的,他是带着善意和诚意去书写脱贫攻坚这一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的。随后,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文本当中比比皆是。全书用最基层的小故事,真实记录成长蝶变的乡村,记录山区群众在脱贫路上的努力和希冀;捕捉充满泥土芳香的生活细节,抒发老百姓的真实感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主流价值。

大国扶贫,是一场宏大叙事。周崇贤前后用了两年时间跟踪采访,但执笔时却是从一个个细节入手来书写这场扶贫战役的。譬如廖海湃医生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远赴墨脱扶贫的故事,就选得非常典型。当时,他遇到一个宫外孕的病患,血管破裂大出血,而当地医院根本就不具备输血条件,怎么办?这手术,做还是不做?如果不做,直接送往林芝,那么病人极有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是的,情况危急,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不做,就是一尸三命;做,至少还有几丝希望。紧急情况下只能采取紧急措施,廖海湃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必须跟死神抢时间。那就顶硬上!”

从扶贫一线的驻村干部,到脱贫路上的困难群众,《朝着小康奔跑》从最基层写起,回答了文学作品“为谁书写”的终极问题。周崇贤很清楚他的文本是为谁而写的,他知道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人心是多么的重要,善意是多么重要!作品通过来自脱贫攻坚最前线的鲜活人物和故事,以小见大,以滴水见太阳,让读者感受到脱贫攻坚这场波澜壮阔的奋斗中,无数干部群众为之付出的心血,遭遇的阻力,经历的心酸,以及收获的喜悦,从细微处看见精神,见人性,见情怀。作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和热爱,以深情昂扬的主旋律基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上一份厚重的文学礼赞。

从大国扶贫到对大国扶贫的叙事,都是一种担当,一个作家凭着良心写作,当然是正典,也是正道。《朝着小康奔跑》除了采访深入扎实,在篇章结构上也独具匠心,分为《奋斗篇:脱贫路上》《援建篇:扶贫路上》《思考篇:希望路上》三大板块,立体、细致地展现了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场景。其中既有扶贫干部的先进事迹,也有脱贫群众的努力个案,更有当地村干部的典型故事,以及村民返乡创业的实例。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主人公不仅仅代表他们自己,更成为脱贫奔康路上的群像缩影,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是贫困山区美丽蝶变的生动写照。从作品的书写立意来看,作者把落脚点放在了对扶贫干部及扶贫对象的心理变化、乃至整个凉山地区的文化心理变化的刻画上,我想这场扶贫攻坚战的初心不就是改变贫穷落后地区的思想观念吗?“扶贫先扶智”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因此,兼具真实性、故事性和思想性,为《朝着小康奔跑》的成功奠定了根基。

《朝着小康奔跑》用文学的情怀关照国家民族命运,见证了“佛山对口帮扶凉山”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大战略中稳健前进的足迹。而书中那些砥砺前行的故事,那些历尽磨难与考验的岁月,直击人心,催人奋进,更体现了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讲好扶贫故事,书写伟大时代的执着努力。


(作者系资深出版人、作家、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