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读黄春宇散文集《温润:一名扶贫干部的人文情怀》

更新时间:2021-06-16 作者:陈海生来源:广东文坛

在我所认识的揭阳作家群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黄春宇是一个性格比较独特的人。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他的“较真”和执着,即在文学创作上的“较真”与执着,使得文章真实质朴而别有风味;在对待人和事及工作上的“较真”与执着,更形成了他襟怀坦荡,嫉恶好善的个性。这种“较真”与执着,使他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语言平实,文字直白,质朴无华的风格而获赞许颇多。

当然凡事都有成因,这得益于他早年读书时的嗜书如命,酷爱文学,钟情写作,特别是缘于一个爱与被爱的感动之后,其读书和写作的冲动可谓一发不可收拾,真是“较真”较得可爱,执着执得可叹!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经说过:散文河里没有规矩。如果用这句话来解读黄春宇的散文作品集实属再好不过。而他作为一个在散文河里游泳多年的好手,自然在自觉与不自觉运用了多种不同泳姿,以求在这条河里游得更快更好,从而达到上游。

《温润:一名扶贫干部的人文情怀》的结集出版,可贵之处不在于是春宇的又一部倾情力作,而在于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实地写出了一个扶贫干部的人文情怀;在于他怀着对现实关注的强烈文学创作自觉,主动融入新时代写作的着重点,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白纸黑字,为写作而写作。 

《温润》散文集主要辑录了春宇几年来创作的扶贫题材文章和部分其它散文随笔,以及几位文学师友阅读《温度》有感而发的作品。全书分为扶情、怡情、客情、激情、舆情六个部分,集结了作者深耕五年的扶贫生活,在相当程度上使读者感受到农村风情及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温润》一书里,黄春宇的作品主题紧扣时代精神,文风则凝聚作家的良知与文采,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他独特的写作情结。所以,在读这本书时,我是比较认真的,感觉随着他的步伐踏上履痕走了一程,在作品朴实的文字里寻找一种自然无华的粹美。

黄春宇经过五年扶贫生活的淬炼,在文学创作的导向认识上更进一步,能够自觉写出了关乎民生疾苦、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好篇章。可以这样说,作者在反映现实生活不断质变量变的同时,尽情地释放了一个扶贫工作人员的胸襟和气度,诠释了一种超越个人生活的人文情怀。

在整本文集里,春宇所抒放的“情”,平和而感人,他举重若轻地把现实生活中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时代场面精准地表现出来。如对广州海关驻中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张诚扶贫工作情况的真实抒写:55岁的他这几年为了扶贫工作,已经走烂了无数双运动鞋,跑坏了自己的私家车,白头发爬满了头。还原了扶贫工作现场的热量,抒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温润》一书,倾注着作者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书写担当的真情实感,书中所分的六个部分,我注重的是第一个部分“扶情”。因为作者在他的文字里表现了散文写作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鲜为人知的细节,二是真情实感。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篇中的抒写都围绕着一个空间展开,而发现这一空间的关键词就是“中洞村”。这个村实际就是春宇五年扶贫工作的一个入口,它避开了虚假的时代命题,真正地切入到乡村生活或者扶贫工作的本质,概括起来,我把“扶情”部分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书写了小场面,反映了大世界。这些场面从《且向青山草木寻》等篇章展开: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自小不凡》栏目组来到中洞小学,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心启航•情系中洞”大型公益活动。其中有一个小场面:来自广州的孩子,带上自己创作的“双胞胎”熊公仔,把其中一个熊公仔亲手赠送给中洞小学的小伙伴,将“一熊一公益”的理念贯穿到底,为山区的儿童送上关爱与陪伴。作者笔下截取的这样的一个个场面,既表现出孩子们充满童真活泼的一面,又是向读者揭示了农村扶贫工作中精准扶贫的大世界。

二是描述小细节,记录大事情。同样在《帮扶开出致富花》篇章里,作者笔下抒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在一次大自然灾害中,住在老围屋的贫困户张耀华的房子突然倒塌。因为房子破烂,他的女儿有几年都没回家了。在广州海关以及县政府的共同扶助下,他重新建起了房子,张耀华请不到小工,扶贫工作队队员就一起当小工打下手。他每次看到扶贫工作队的人,就远远的跑过来握手,“我这日子是越过越有信心”,“今年我两个女儿都可以回家过年了,我要感谢扶贫干部啊!”

三是刻描小人物,说明大主题。譬如《为花欣做落泥红》里,作者刻描的小人物邓辉云是一个“上访大户”,身上有许多毛病,甚至曾经拿着一根铁棍子到县委县政府、到镇里,准备打人。遇见扶贫工作队开口就要钱,给他两万五,他居然要三万,甚至赖在破烂不堪的铁皮房里,扬言决不脱贫,还说政府欠他的钱,结果连书记、县长都知道中洞有这样一个人。对这样的小人物,扶贫工作队并没有放弃,而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上门。最后,邓辉云终于低下头连声说“对不起,我以前骂过你们,是我不对……”从对这些小人物的抒写可以看出,作者是真正切入到了乡村的或者说扶贫生活的本质,突出了以增进人民福祉,全面脱贫,一个也不能落下的精准扶贫大主题。

四是选取小角度,展示大气象。如:“每当夜幕降临,中洞村穗关文化广场上便汇集了包括附近村村民在内的近百名群众,大家一起在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打打球,在文化长廊里乘凉聊聊家常,在空地上跳跳广场舞,还有不少村民绕着广场悠闲散步,和睦安康,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而此时,扶贫工作队的队友们经常坐在乡亲们中间,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给村民遇到的难题出出主意,给孩子们讲讲外面的见闻,他们就像一束光,点亮了乡村的希望。作者就是这样以精准独到的眼光,运用蒙太奇手法,选取了成为中洞村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穗关文化广场中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场、运动跑道、文化长廊、乡村大戏台等小角度中的人和事,展示了精准扶贫、扶贫脱贫,全面奔小康的真实景况。使读者从作品反映扶贫生活的小角度中,领悟扶贫工作的大气象。

写到这里,可以这样概括,作者漫笔抒写,取材和表现的扶贫故事,尽情释放着无数扶贫干部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关心民间疾苦、彰显真情大爱的胸怀和气度。同时也传达了作者个人真诚的生命体验,洒脱地表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人格完美和情感纯真。

透过他和他的文字,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对家乡的眷恋与深情,还有一个作家对于人文与文化的传承和责任。在今天某些缺乏历史深度,急功近利的文化风气下,浮躁的社会情绪,让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的欢娱,功利的享用而忽略精神的追求。不少作家在随波逐流中逐渐放弃了生活积累与独立的思考,越来越偏离文学的主线。但《温润》却给了我们一种信心,特别是集中的“扶情”部分,让我们看到有时代责任和文化责任感的作家仍在不遗余力地用手中的笔,抒写着祖国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记录着伟大时代的精气神。在这样的作家身上,始终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贯穿于文学创作始终。他们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踏踏实实。“较真”而执着地发现美、讴歌美、奉献美,使人们在阅读作品的同时,领悟什么才是散文的本色之美和文化之美,从而真正理解“文以载道”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