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重要的是生活……
——重读《撒哈拉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1-05-21 作者:聂小雨来源:广东文坛
从三毛祖居浙江舟山回来,我翻开《撒哈拉的故事》,重读起来。该作面世于一九七六年,而我首次读到它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正是三毛这个名字铺天盖地风靡全国的时候。虽然学生时代都很穷酸,每月的生活费仅够维持一日三餐,我的闺蜜同学凤丫手头还是时不时出现一本新的三毛,那是在琼瑶热过后的一两个学期。凭我对青春流行文化的直觉,虽然三毛随笔和琼瑶虚构的千篇一律的喋喋不休的纠缠几乎不存在可比性,其关注直指当下,真实的个体,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二者属于截然不同的生态与走向,然而依然构不成对我的吸引。部分的原因,浮躁与考试的双重作用下,我根本没有耐心静下来,进入某个心灵。而很多时候,直觉这家伙不单会说谎,它一旦与狭隘与固执相逢,难免导致可怕的偏见。如果深究的话,直觉也可以是另一个层面的浅薄,放纵,随波逐流。
仍记得,梳着两个羊角辫、着一件橘色连帽外套的凤丫抱着一摞书,漫步于教室走廊、林荫小道、足球场。而那摞令人头昏脑胀的课本的最上面,常常放着一本三毛。在三毛一系列歌词一样通俗优美的书名中,印象最深的是金色封面的《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有如一道光,照进单调枯燥、压力山大的日子,使得那些模糊的、摇摆的憧憬变得具体、有形、可触可感起来——我指的是凤丫。
凤丫的明亮来自撒哈拉?凤丫不是一向为那些该死的背诵题深奥的数学题焦头烂额的么?路遇食堂出来的同学,路遇操场上跑步的同学,更别说路遇暗恋她或她暗恋的同学,凤丫的笑一概温柔、含蓄,能杀人的那种,一头长长的黑发橡皮筋一样弹跳着,连校园里的清风也像是为她预备。就算我们几个死党聚在她家(住教工单元楼的顶层)疯狂吐槽,凤丫也只是眯着眼睛,笑不露齿,不像我们,放肆,粗鲁,屋顶都要掀翻。起先我猜凤丫受琼瑶小说感染,耽于某种朦胧的暧昧的幻象之中。当一本又一本三毛堂而皇之地摆在凤丫的课桌,某种宣告一样,我又觉得一袭长裙、一个背包、海角天涯才是凤丫的向往。当然,爱情与流浪,绝不冲突,两相叠加才是完美。而要抵达绝对的完美,本就只有一条道路——想象。想象从来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时此刻,远嫁成都的凤丫长发披肩,白衬衫牛仔裤,一杯绿茶,固守自己那方雨露阳光下的花园。到底,人这一生,都在朝着自己心的方向靠拢,至于心在眼前还是在远方,是苟且还是踊跃,是平淡还是极致,点点滴滴,终将促成那个指纹一样唯一的你。
三毛说,对她而言,写作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三毛的每一天无不在用饱满的热忱、用鲜活的生命拥抱整个生活。如果说三毛出发的初衷携带着部分对周遭的逃避、对异域的好奇,源自某种下意识,而年复一年的旅途,三毛倾情倾力,与那些蒙昧的、卑微的、无人问津的生命共呼吸,甚至共生死,即便身陷难以想象的无奈和麻烦的漩涡之中,她一笑而过,无所谓艰险,只管想方设法,奉献自己所能给予的全部行动。与此同时,三毛自身得到快速的教养和锻造,她踏上了一条健康的循环之路。三毛的行走,远超其初衷,是针脚细密的、丝丝入扣的与大自然与人类相生相融,是本质意义上的行走。这一切,由于发自内心,所以她由衷地感到充实、快乐,从而成就了自然而然的、绚烂的、独一无二的、极致的三毛。
回想过去,我们曾无数次为感人的故事、为榜样偶像大师、为格言警句划下重点,也无数次在电视机前在书页中在夜半时分心潮澎湃,然而哪一行哪一次是我们永志不忘,用一生用生命来追随,来践行,来成全。极致意味着不问终点,只管前行。在感动与力量面前,若是不加强走路而忙于奔跑,不学习反思而一味埋头,光说不练,我们将依然坐在空调里翻着伟大的诗篇,笑侃啤酒与红酒、大蒜与咖啡哪个更好,老妈老婆同时掉进河里先救哪个,纠结于说走就走的形式而忽略行动本身,过着貌似优雅却无效的生活,走不出自己的旅程。我们耐不住寂寞,我们付不出勇敢,我们脆弱得一阵风就会吹倒,一场雨就会冲垮。如此这般的我们,竟然还抹着眼泪,自我感动着。
知易,行难。这个简单的道理,在三毛那里,运行起来倒像天经地义,甚至是莫大的享受。享受幸福的同时,她承担着疼痛,这是更为有力却容易被人忽视的精神。以我的经验,当一个人回忆并写下当初的疼痛时,疼痛会发酵,会中和,会勾兑出另一种叫做成长的东西,也可以叫它享受。所以涵盖承担的享受才是真正的幸福。承担与付出,谁说不是一种坚定、一种满足。因此,即便写作不那么重要,于三毛,写作又不可或缺。行走和写作,是三毛的两条腿,先行走后写作,先左腿再右腿,互为支撑,水到渠成。
重读《撒哈拉的故事》,起初,倍感轻松、酣畅,因其文字近似于家常,给人以张口即来的现场感,仿佛只需三毛将身边的发生原封不动地呈现,随便翻开一篇都可以毫不费劲地读下去。三毛开启了一扇窗,让人们看到地球上一些不为人知的生命,形同草芥,自生自灭……渐渐地,我读到了讶异,讶异的不是撒哈拉威奇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逻辑,而是年轻的三毛身上集中具备那么多令人惊叹的高贵的品质,她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对陌生人的善意与包容,对恶劣环境的无所畏惧,对内心的忠诚与体谅,她的自力更生,她的胆识,她的幽默,她的率真,她的一意孤行……任凭外面风吹雨打,三毛始终精彩生动地坦陈着自己交加的悲喜,用积极乐观化解日常的困苦,保持对真和爱不渝的追求……沙漠上的三毛是一个比上班的荷西忙碌得多的家庭主妇,她精心打扮着自己的每一天,心花怒放地等待爱人归来。不知不觉,我被三毛这个灵魂深深打动,为她高兴,为她心痛,又替她揪心……好在命运都有它理应的结局。我又为自己多年来的浅薄与偏见深感羞愧,它好比一堵墙,阻挡我对事物更全面的认识。
三毛的迷人之处,表面上看,是浪漫、洒脱、我行我素,包括她自由的穿戴,一顶帽子一个手镯一双凉拖……试想一个女子,在地球的另一端,按照我们的理想,五光十色地真真实实地活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令人艳羡的背后,是那个叫做三毛的女子对生活对世界无限的爱,以及为实现、扩大这种爱长久扎实地付诸各种努力,尤其是个人修为上的准备。爱,是所有修为的底,由此延伸出的善良、真诚、质朴、宽怀……弥足珍贵。三毛无意于外界对她的描摹、推演、赞赏,以及附加在她名下的各种标签,她一心一意流着自己的热泪,裁剪一张小小的桌布;她吹着口哨,走在回家的路上;她打着响指,等待屋顶一头小羊的出生……
尤为宝贵的是,三毛对自己和身处的世界有着清醒的认知。她写作、画画、摄影,她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经典,所以她对创造者保留深深的敬意;她蜚声海内外,但她要的是自己看得见的晚霞,是捧在手心里的尘埃,所以她谦卑她坚守;她抑郁过,也绝望过,她不希望如此糟糕的体验在别人身上重演,她要帮助更多人共度难关;她讨厌装腔作势,所以她脚踏实地,身体力行…… 再有,她丝毫不减的天真,是因为她知道,梦想绝非空想,它分明是前行的动力,是指南。三毛的天真绝非年幼无知,而是一个人在懂得了之后的主动选择,代表着成熟和趣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能做的,才是人生的要义。三毛应当来不及思考,浮躁是什么,荒废是什么。一个风风火火,沉浸在一个接一个目标里、总嫌时间不够的人,哪有工夫用来虚度。
我们大多数生命都是以不断的妥协作为结束,或者换取安然无恙的一生。 三毛原本可以安逸地坐在咖啡馆、窝在沙发里,读读写写画画聊聊,坐享一份比多数人更胜一筹的优渥。然而当她选择了行走,便义无反顾,并且,愉快地选择了自我承担。三毛是行走的生活这部大戏里永远的主角。尽管今天的我们,行走的版图之大、留下的影像之多也许远超三毛,然而,我们远远达不到用生命行走的三毛的长度、宽度、高度。
三毛离开我们三十年之后的今天,不断有人站出来呼唤重拾常识。呼唤的,正是我们严重缺失,需要立刻纠正的。爱,爱己,爱人,爱身处的世界,这个人成其为人的基本常识,被我们扔得太久、太远,以致要竭力呼唤它回来。当我们稀里糊涂走进一顿可吃可不吃的饭局,心不在焉地听邻里聊起自己一年不回家的儿子,端着一杯牛奶盯着肥皂剧抱怨爱人地板都擦不干净,潦草地应酬着人间种种……却抽不出时间买一束康乃馨,陪女儿玩十分钟的游戏,去郊外踏一次青,看一夜空的星星,那么,呼唤还将止于呼唤,无知还将被我们粗暴地四处复制、粘贴。
想必,曾经天天捧着三毛、如今在花园里修修补补的亲爱的凤丫,对人生,有着比我更早更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