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第五届“九江龙”散文奖获奖作品推介(一)

更新时间:2021-05-20 来源:广东文坛

《街巷志:行走与书写》

●作者简介

王国华,河北阜城人,现居深圳。“城愁”散文的倡导者和书写者。曾获第五届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九江龙杯”散文金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八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第六届深圳十大佳著奖。已出版《街巷志:深圳已然是故乡》《街巷志:行走与书写》等二十余部作品。

《街巷志:行走与书写》共收入二十篇散文。作者通过个人的体验和细腻的笔触,书写北方人初到深圳打拼时的点滴、在深生活的感悟,记录深圳街巷故事,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异乡和故乡的对照,将深圳乃至岭南地区一些广为人知的特性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作为一部反映有关城市新移民个人地理嬗变的作品,本书内容展现作者从故乡到他乡的深圳生活,但并非停留于描述一城之表象,而是呈现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细节的真实感。这是作者“街巷志”系列的第一部。作者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十部相关作品,如今已经写完了四部,正式出版了两部。

●作品点评

散文集,写故乡,旧时的事物,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写得有韵味,绵长。而《街巷志》写当下,写一个异乡人将他乡深圳当故乡,写新鲜的眼前所见与思考,有时代精神,对当下的深圳乃至大湾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描述。文学性很强,很有情感。

——杨克

王国华的一些散文写得不短,没有一个地方让人觉得空。这就体现作者的一种驾驭,不仅是语言的驾驭,更是题材的驾驭,一个作家凭什么是一个作家,是因为他对题材有驾驭的能力。他这种驾驭力和他对过去的一种始终的携带,以及对今天生活的敬畏,构成他内心的不断起伏。起伏是深入的和向前的。这种底蕴确实给我们写作者很多启示,我们面对一部题材,要有什么准备和想法和对这本书想达到什么样的完整度。

——远人

从《街巷志》中,我读到了一种由许多细小事物共同酿成的感伤。这是许多国际大城市共同的气质,深圳当然也有。没有忧伤、没有孤独的城市是不存在的,或许这抹忧伤被繁华、浮躁、拥挤、快节奏、简单程式化的生活所侵占和遮掩,但它仍存活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王国华和他的《街巷志》,是在复杂交织的心动之余,对感伤的一种自然流露。

——廖令鹏

●精华选读

一只鸟对另一只鸟说

每天早晨叫醒我的,可能是一只送我一个红包的蚊子,可能是一泡酝酿已久的尿液,可能是一声委屈的闷雷,更多时候,是一阵又一阵响亮的,突然爆发的鸟鸣。

这时天空已经发亮,窗帘微微抖动,但岭南的太阳还没出来。

鸟鸣是黑白之间的过渡,是一座声音搭成的桥梁。太阳正从桥的那端走向这端。

在白天,耳朵里塞满了吵闹。摊贩的叫卖,飞机的嗡嗡,工厂里机器的转动声。到了晚上,又有恶少的赛车轰鸣,无良业主的狗叫,宵夜时的划拳。

鸟鸣。此时是最安静的时刻,只有鸟儿在说话。

你不知道小区的树林里到底住着多少只鸟儿。它们一起说话的时候,如同平静的会场瞬间喧嚣起来。什么原因?没人知道。谁牵的头,谁策划的,谁是主唱?也没人知道。

小鸟在歌唱。人们听到鸟声的时候,总愿意这样定义它。有的鸟鸣确实是一首歌。它们站在枝头,茂密的叶子掩映着流线型的完美躯体,抬起长长的喙,高唱了一首《我的太阳》。细雨中,躲在巢穴里的它,也会低吟一首《三月里的小雨》。

但更多时候,那叫声,是说话,是打散了又粘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起床啦,大懒包。我和你妈妈已经散步回来了。”“我捉到一只虫子,就不给你吃。你上次也没给我。喳喳。”“干嘛抢我的屋子。我们全家辛辛苦苦忙活了一个星期才建好的。”“儿啊,儿啊。”一个鸟蛋被风吹落到草地上,蛋壳碎了,黄色的汤汁染湿了草叶。年轻的雌鸟向天悲鸣。“小心,蛇来了,弟兄们躲藏起来。”

一只鸟从稚嫩的翅膀开始生活,到它死去,经历的喜悦、彷徨、惊吓和失落一定不比一个人更少。它在比人类短得多的年限里,要把这些人类的情感全部经历一遍。它们浓缩了人类兑水的生活。它们的个体体验更简洁,更凸凹,更锋利。因此它们的声音更明晰,更清越。

它们就那样大声地说出来,回音在天地间荡漾。

它们不会把一部分想法变成秘密,另一部分变成招摇的炫耀。它们平等对待这些想法。凡是想到的,自顾自地说,不添油加醋,不偷梁换柱,不缩水。那些词汇在小区的树林间飘一会儿,卡在了枝杈上。在低矮的物业大楼的顶层站立一个下午,天黑都不肯散去。在游泳池旁边的草地上翻了几个跟头。

人类的一句话,往往有话外之音,带着各种玄机。鸟儿也有吗?同一个词汇,同一个音节、语调会有不同的态度甚至截然相反吗?如果有,是否要辅以表情才更完美?

这只鸟委婉表达的鸣叫,另一只能否领悟到?

想来不会这么复杂。复杂的事物都喜欢沉默,甚至沉默一生。鸟儿不是。鸟儿们叫了就叫了,对与错,它们都是自己负责。也不收回去,也不做更多解释。

在岭南,无论秋冬春夏,四季的绿树与鲜花,四季的鸟鸣。你却很少能看到它们。它们悄悄地来,悄悄地去,悄悄地生,悄悄地死。死掉的那些,尸体去了哪里?

依然在天上。天空是它们的家园。无需分为两室两厅、三室三厅,鸟鸣所及,就是它们的身影所及。在河边偶然看到的那个鸟尸体,羽毛上沾满了泥土,它被魔鬼拽住了,再没来得及回到天上。

它们是空中的动物,汲取雨水和阳光,驾驶着云朵,一直在高处俯视我们。它们对自己的同类说话,也对人类说话。看到了那么多事物的真相,肯定会忍不住告诉人类。它们很着急的,发自真心地要提醒他们。

可惜人类认为这些都跟自己没关系,他们有眼前的事要忙。他们把所有的鸟鸣都概括为“叽叽喳喳”。把所有带翅膀的,需仰视才见的动物称为“鸟”。

自始至终,总有一只闭嘴的鸟,清晨的微曦照耀着它。它左顾右盼,从早到晚。它一生都懒得张嘴,什么都不肯说。只是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众生。这只特立独行的鸟,不是你我他,是你我他之外的另一个存在,而我们都看不见它。


《童年春秋》

●作者简介

盛祥兰,女,出生于吉林抚松,现居住珠海,一级作家。著有诗集《偶然》《我们都是宇宙的一撇》、长篇小说《爱的风景》、散文集《童年春秋》等7部。诗集《偶然》荣获“2020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诗歌榜”、散文集《童年春秋》荣获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第五届“九江龙”散文奖等多种奖项。有作品被翻译成世界语、日语。

《童年春秋》是一本描写故乡,叙述童年的小书。由58篇文章组成,分“轻描”、“淡写”、“片断”三个部分,每篇文章配有作者画的插图。

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叙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东北乡村的生活场景,风土人情。那里天蓝地阔,林木茂盛,河流清澈。寂寞的云朵,孤独的群山,小人物的命运。这些构成了作者的童年世界,作者用忧伤而温暖的调子将它们一一呈现出来。

●作品点评

《童年春秋》是以一个中年人的视角,去回溯自己年少时的记忆,用记忆里那个幼年时的自己的视角,再去观察成年人的世界。这样一种视角的互换和移位,是形成这本散文集独特价值的地方。在阅读中,你常常能看到两副目光,一副是孩子气的、有着初心童心的、懵懂的、忽闪忽闪的那种视角;一副是成年人的、审视的、深邃的、带着岁月痕迹的人生体验。

         ——陈晓明

《童年春秋》里的作品,每一篇都有一个出其不意的结尾,看上去作者很有文字的功底。故事的叙述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在美的陶醉和序曲中忽然插进波澜不惊的死亡。这种写法,让读者在美的陶醉中猝不及防,但阅读效果确是“DUAGN”地一声,似乎能够听得见灵魂对撞的声音。我不能不说,这部作品,无论从叙述技法还是诗性的功底,都让人印象深刻。

         ——安波舜

书写童年,必然要具备一颗童心。即便世事沧桑,作者的心境俨然一个咕嘟嘟冒泡的“罐罐茶”,但是,当目光抵达人生之初,作者内心的情感是无法隐遁的,它不像冻土的复苏,随着阳光一点一点化开,不是化冰为水,化水为汽,而是直接化冰为汽。盛祥兰“压抑”了几十年的情感瞬间顿悟之后,对于故乡与童年的书写便是彻底的,纯粹的,原汁原味的,是孩子般的视角。从她的故乡与童年,我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与童年,我相信,读者也会想起自己的故乡与童年,而小读者,更会惊讶,因为,那样的童年,他们没有。

         ——许锋


●精华选读

春事

春日里的某一天,一个外乡人从北面走进小镇,出现在十字街上。

看见他的人都认识,他是小木匠。

已经好几年了,每当梨花盛开的季节,或是在某个冗长的午后时分,或是在薄雾缭绕的黄昏时刻,人们不经意间,会发现,小木匠背着他的工具箱,又出现在小镇上。

小木匠是山东人,年龄四十上下,长得又高又瘦,五官硬朗,有一双细长的眼睛。他每次来到小镇上,都是穿着那套军绿色衣裤,永远不变。衣裤的边角起了毛,颜色也变得灰白,每一次看上去都比前一次更加旧,更加灰暗。

他肩上背着一个土黄色的麻袋,里面装着他谋生的全部家当:刨子、锉刀、锯、砂纸、卷尺等等。小木匠就是用这些东西来绘制他的作品。

请小木匠做过家具的人都说,小木匠的手艺真好。他做的家具就是比别人做的好。他左手少了一个小指头,那是在一次锯木板时,不小心锯掉了。即使这样,他的手也比十指健全的人灵活。一段木头,一块板子,经过他的手,刨刨锯锯,敲敲打打,一幅作品就出来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口箱子,一个柜子。

小木匠总是春天来,秋天走。

这四五个月的时间,已被小镇人安排得满满的。他今天去东家做箱子,明天去西家打立柜。他去谁家做事,就吃在谁家,睡在谁家。做一把凳子要两三天时间,打一口柜子要四五天时间。如果是要做一个衣柜,就要十天八天了。

小木匠做上个七八家,四五个月的时间也就过去了。

这个春天,小木匠来到小镇上,第一家去的是西街的英子家。去年春天,英子就约了小木匠,只是英子要做的是一个衣柜,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小木匠忙到秋天,该走了,也没轮上英子。

英子三十多岁,生得眉清目秀,就是瘦了点。没有孩子,早几年死了丈夫,成了寡妇。

人们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

自从小木匠进了英子家,镇子上的人便开始议论纷纷。人们最关心的是,晚上,小木匠睡在哪里。

他们能睡在一铺炕上?

一个睡炕上,一个睡地下?

他们会不会那个?

人们这样议论着。

也有人说,早上曾看见小木匠从英子家的草棚里出来。

英子还跟从前一个样,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她还是穿着那件碎花上衣,出出进进。

细心的人还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英子头发上别了一个粉色的卡子。

从来没见她戴过卡子啊。

一定是小木匠送给她的。

是定情物吧?

人们又开始这样说道。

每天中午,人们总是看见英子来到十字街上,在豆腐铺里买两块豆腐,再到肉摊上称上一小块肉。人们还看见,英子头发上的确别了一个粉色的卡子。那卡子像只蝴蝶,在阳光下跳动着,像是要飞起来的样子。

英子并不理会人们朝她投来的异样目光。

若是碰上熟人,英子还会主动上前打个招呼,说上一两句话。

英子的表现,让镇子上的人开始迷茫。

……


《半城碧水半城花》

●作者简介

严婉儿,笔名墨涵,佛山市南海人。1989年开始写作,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小品、歌曲、儿童文学等类型作品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与入选结集选本。出版个人散文集《半城碧水半城花》、个人诗歌集《穿过更辽阔的宽广》。

散文集选用了作者文学创作三十余年的部分文章,内容涵盖佛山本土特色的风土人情、民俗风貌、社会文明、人文文化、地方典故、历史古迹、地理交通、经济社会发展等。以文字表达作者心中对家乡说不尽的情怀,让更多读者从文字中了解和爱上南海。

●作品点评

《半城碧水半城花》出自一位土生土长南海人之手,语言脱俗清雅,行文讲究修辞,结构简单,即使是回忆性的文字,也是娓娓道来,以情感动人,质朴真诚。她用文字,实现了纸上回乡的愿望。而她笔下的家乡,也用深情的目光照亮她回归的路,甚至让她发光,有了走向远方的可能。

 ——吴彪华

读严婉儿的散文,油然而生一种感觉:谦卑,善良,感恩与真诚,正应了一句熟语:文如其人。她的文字,有真意,去矫饰,不卖弄,蕴含素雅之美,咏物,抒怀,述志,浑然天成,字里行间流淌着爱与被爱,体现着良好家风下养育出的家国情怀。

——何百源

婉儿的散文立足于乡土,忠于她的故乡——一个南方的水乡。她力图让自己的文字与故乡的水交融,在喧嚣的经济走廊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沙洲,这难能可贵!希望她继续深耕细作,扩大自己的写作地盘。

——洪永争

●精华选读

紫气东来展旗峰

我的家乡有一座山峰,它高耸突兀的山顶在南方常见的山体中显得特别有趣。本地人习惯亲切地唤作“尖顶岗”,后因山下村落名叫展旗村,自然而然“展旗峰”这个响亮的名字就诞生了。第一次在人头攒动的重阳夜登展旗峰,夜色中众多群众沿蜿蜒的山路拥挤上尖尖的山顶,当年热闹的鼎盛依然记忆犹新,但展旗峰的景物却丝毫记不清。

重登展旗峰,晃眼已是二十三年后。因为文化站致力打造梦里水乡特色的展旗楼,我拉上好友登山找灵感。展旗峰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一石一鸟鸣,把灵秀与内涵深藏。下山时遇见站长带着设计人员上山,他们的不懈坚持让我为之动容;巧遇的一对老年夫妻,在他们的喜悦笑容和对话之中深深感受到家乡日益进步,我知道,展旗峰不久一定会惊艳大家的眼球。

我们拾级而上相对而笑,阳光自远而近或由高至低热情洋溢地洒满在葱郁的草地、在茂密的树林、在野花飘香的山坡、在惬意的风、在仿佛能触摸的云端。一树树青葱,在爱的炽热中氤氲绵延,深入心腑,山花暗香吹送,鸟声迭起,简远澄明。找一处向阳的山坡以天地为床,分享着如斯美好的时光,万物充满生机,梦想放飞心灵恬静如诗,一切美好浪漫悄然绽放,连空气都变得甜蜜细腻。

展旗峰的新绿蓬勃有朝气,绿意用笔画细致地勾勒出近在咫尺的美,一寸一丝浸润洗涤我们略显烦躁的心。水乡寻梦,我们寄情于山青如画中,熟悉的山风吹送,与天长歌。在建中的展旗楼初具雏形,气势磅礴大气;山下村居洋楼林立,别墅群优美;云岫和山林,脉搏与气韵,都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来到半山腰,更能看清楚山峰东、南、西三侧为悬崖,北侧峭壁,视野开阔。山峰顶部因展旗楼而变得和谐平缓的山势,山林漫漫的群峰就像一道绿屏风,山脚是水口水道与雅瑶水道的交汇处,山水相绕。我们沿着宽阔的登山大道上行,山坡已种植了紫荆、樱花、紫薇、紫玉兰、火焰木、凤凰木等树木,恰巧早晨的大暴雨把山峦洗涤清透,眼前的群峰纵横莽莽苍苍,心自然想象着开花四季时岗顶红色的展旗楼掩映在落英缤纷中的盛况。连空气都沐浴在清凉惬意里面的秋天傍晚,这山这树这楼这人,彼此见证岁月的静美。

艺术在诠释生命的意义,诠释山峰的灵气。外七层内五层的展旗楼还在赶造之中,站立在观景台上,梦里水乡与展旗峰一起成长,奇迹就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东望广州塔“小蛮腰”,南望桂城“魁星阁”,紫烟袅袅有如紫气东来;北望家园欢乐升平,极目之处,真情所在。青葱的山林在紫色雾霭中,山峰底蕴的细腻,每寸石块泥土的历史都是生命之源,火与血脉的振奋。岁月就像魔法师,给我们带来了醉与美,家乡的烦嚣浮华在质飞跃的突破中,令人顿悟。

红色的展旗楼在火热的太阳下坐南东望,踞北意怀秋风,纳精吐粹古雅新趣。山林纵横捭阖,当中气韵慰藉心灵,悟透其中的精神,领会其深意,内心会慢慢变化、提升。我们头顶骄阳沿登山大道一路向上,却因展旗楼还在修建之中给截停了。

招架不住火热的秋阳,我们选择坐在衔接处最高点的砖级上稍作休息,看着这条砖级山道逐渐热闹起来,登山客们看似不是相约,却都熟悉地打招呼或拉家常,然后各自沿砖级上落。当砖梯上出现了将近三十个登山客时,我们大致听出他们都是冲着这三百多级的砖级山道落差步幅大、陡峭、健身一流而来。他们笑着邀请我妈妈下次来登山,妈妈礼貌地微笑答允了。 

道别后,我们怀着好奇一直聊下山,沿途又有登山客上山。快到山脚时,竟然遇见妈妈将近二十年没见面的旧工友,她笑问妈妈是不是过来登山。妈妈说过来看看美丽的展旗楼。老工友见面自然太多话题,阿姨一鼓劲地说登山有多好,她说因为十几年前腰椎间盘突出的折磨动了两次大手术,发展到连上厕所也要别人帮助,医生说不能再动手术了,但无法根治。全赖朋友告诉她每天登展旗峰能治疗好相同的病症,她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登山,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完全治好了,她依然坚持天天登山。登山之友来自周边各镇,大多数是腰椎、颈椎、肿瘤等症的患者,有的人坚持了十多年了,都通过登展旗峰治愈或不同程度地减轻症状,在他们眼中,这个山峰简直是“神仙山”。 

谜团打开,道别前阿姨极力邀约妈妈一起登山,她说这里登山非常有趣,既锻炼身体又可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