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张俊彪|陈红星和他的长篇小说《味》
更新时间:2021-04-25 作者:张俊彪来源:陕西文谭
我与陈红星的缘分,是从他的一篇文章开始的。2019年6月18日,故乡旬邑县设立了张俊彪文学馆。次日,从汃水豳风走出来的文学新星秦直道,便写出了《从张俊彪文学馆的开馆想到的》一文,该文后来以纸质版的形式发表在家乡的文艺期刊《旬邑文艺》上。我读了文章,特别注意了作者的简况,得知他是旬邑县张洪镇人,姓陈名红星,笔名秦直道。
秦直道的名字我并不陌生,因为西北有几个地方的文友一直赠寄他们主办的文学或文艺期刊给我看,许多文学艺术期刊都可以看到秦直道的文章。有诗歌,有短篇小说,也有评论,最多的还是散文和随笔。诗歌有激情,文笔很老辣,评论有功底。陈红星是一颗冉冉初起的光芒奔放的新星。
陈红星是农家孩子。虽然未受过我们这一代人的饥荒与磨难,但毕竟一个农村孩子,幼时在田野里奔走,懂事时开始在乡镇上学,再后来因学习优秀脱颖而出,考入县城的中学,再苦读进入大学,一路攻读拿到硕士文凭,最后走上工作岗位,从此便改变了人生状态。由农村到城市,漫漫征程,苦苦奋斗,其中的辛酸与甘苦,使许多有过如此经历的人们都会感同身受。他在读中学时开始喜欢文学,尝试写作,渐渐有了诗文变成铅字发表出来。直到走上工作岗位,仍然边工作边苦读边写作,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不懈追求,执着坚守,顽强拼搏,而今成为一名大学的副教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一位创作丰硕的青年作家,奎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千秋文坛,任凭纵横驰骋,游刃有余。滴水成冰,积沙成丘,堆土成山,涓流成江河。任何人的任何成功,在世人眼里大多似乎都是一帆风顺,一举功成,一夜名就,其实那都是由心血与毅力凝聚起来的。真正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不可能有一星的侥幸,半点的懈怠,絲微毫厘的掺假,他们的成就,往往都必须具备一种共同的性格特点,甘于清贫,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甘于坚守,甘于一个人走到底,一条道走到头,一股劲走到黑,不动摇,不随风,不更辙,不易帜。而这种独特的人格个性,在陕甘黄土大地,乃或浩瀚旷远的大西北广阔地域,古今过往,在学术或事业上做出过重大成就与贡献的人们,都是相同的。这令我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个夏季,在京城,老一代革命家习仲勋在他的办公室接见我,交谈中,他问我去过韩城,拜过司马迁的庙没有?我说没有。他又问我登过华山没有?我说没有。他再问我,你知道陕西人为什么唱秦腔吗?我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告诫我说,你是青年作家,是陕西人,没上过华山,没拜过司马迁的庙,当然就不知道陕西人为什么唱秦腔,自然也就写不出像样的好作品来。你回去后,一定要安排出时间专程去一趟陕西,带上干粮和水,准备上一件军大衣,先上华山,最好在山顶上过一夜。等到夜深人静了,你看天,看地,看山,看树,还要仔细听天,听地,听山,听树,这样一直到太阳出来,你就想站在华山顶上放声大吼……这时候,你就知道陕西人为什么要唱秦腔了,而秦腔为什么产生在咱陕西。从华山下来,不要停,你就直奔韩城的司马迁庙,在庙里最少住一夜,夜深人静了,你在庙里慢慢转着看。看天上的银河星汉,看韩城上空沿川的风烟雾气,再听远处传来的黄河奔腾咆哮的吼声……就这样,你边转,边看,边听,直到天亮太阳出来,你就明白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来《史记》,《史记》为什么出在咱陕西了。很多年后,我才醒悟:从司马迁等先贤大圣,到柳青、胡釆、王汶石、李若冰们,再到路遥、陈忠实等作家及王子武、王同仁、王西京、刘文西等画家们,在他们的身上,灵魂里,性格中,都具有华山的万仞石峰擎天立,司马迁的将相王侯平肩过,这样一种特殊的脊骨、气概和精神元素。这也是我从陈红星的人生际遇、奋斗轨迹、诗文风骨、精神品貌等色质中看到的陕西人乃或大西北人最特有的个性闪光。
从陈红星到秦直道,阅读与写作差不多也有20多年了。他发表出版了大量的各类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文学理论的扎实功底,他的为人处事的刚毅执着,为他的新作《味》的写作与面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做出了牢靠的铺垫,准备了丰硕的原料,因而《味》一经面世,就在当今纸质阅读日益边缘化的时态下,能够突破发行,而且评说纷起,实属不易。我拜读这部作品后,仔细想来,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上数十年的社会变迁与人生状态,由几个农家的生活变化,人际关联,再到几个家庭的生存状态及人生命运,渐渐地将笔触伸展开来,一个村,到一个乃至几个乡镇,再到县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人物命运;耕种收藏,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读书进城,务农打工……真可谓是红尘百态,人生五味,一卷浓缩了的时代与社会的画轴便展现在读者的视野了。二是作者反映的是自己熟悉的故乡那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众多纷繁复杂如诗如画的人物和事件,农村与乡镇的家长里短,人物与故事的跌宕起伏,众生与社会环境的纠葛与融会,命运与生存状态的抗争与绞缠,平凡中见深刻,浅淡里有峰壑,读来令人亲切而又沉重,熟稔而又压抑。三是整部作品运用了作者最为熟悉的故乡的语言叙说,因而那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社会世态,人生个性,掌故俗语,都被作者得心应手地一一表述出来,形成了突出的地域风情与文风特性,于是作品便有了个自的独特价值与审美情趣。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从来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自己真挚的情和意,而且社会生活阅历见识还需要作者的沉淀与升华。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陈红星,成长成熟为而今广大读者所悉知的青年作家秦直道,长篇小说《味》这部有其独特价值与阅读趣味的作品,既是作者对故乡的土地与亲人的追忆与礼赞,也可以说是作者的一部成长史与心灵史。
作者简介
张俊彪,陕西省旬邑县人,1952年生于甘肃省正宁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创会理事,中华全国青联委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厅专职秘书、副处长、代处长、处长,甘肃省及兰州市青联常委、副秘书长、副主席,甘肃省青年文协副主席,甘肃省文联专职副主席,1992年初调任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创会主席,深圳市委宣传部巡视员,深圳市政协常委、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幻化》三部曲(《尘世间》《日环食》《生与死》)《曼陀罗》《省委第一书记》《鏖兵西北》《血与火》《最后一枪》《山鬼》《没有陨落的太阳》等29部,主编《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五卷)和《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简史》(上、下卷)等大型史典10多卷,共约1000多万字,中华书局出版20卷《张俊彪文集》,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级文学奖1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