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张培忠: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文学事业
更新时间:2021-04-14 来源:广东文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发展文化、繁荣文学的春天来了!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潮汕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精辟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0月在广东潮州、汕头、深圳视察期间,对潮汕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充满深情、如数家珍。
首先是潮汕文化。
总书记对潮汕文化念兹在兹。在潮州视察时,面对牌坊街上热情的市民,总书记第一句话就说:“潮州,我早就想来了。”在潮州街头漫步时,偶然看到潮州特色小食蠔烙,总书记欣喜地脱口而出“海蛎煎,蠔煎,这个是很好吃的。”蠔烙是潮汕的说法,福建厦门叫蠔煎,台湾叫海蛎煎,一种特色小食,同在闽南文化圈,却有不同的说法,总书记都熟稔于心。
总书记对潮汕文化给予精确定位:“潮汕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总书记对潮汕文化如数家珍:“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总书记对潮汕文化以高度评价:“潮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潮州这个地方有很多宝,我们要很好研究她”;“潮州菜在国际上是最好的中华料理。”
其次是华侨文化。
总书记指出,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侨乡,全国6000多万华侨,潮汕约占2000万。“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
“侨批”产生的外汇对潮汕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收集“侨批”,抢救“侨批”文献,意义非常重大。要保护好“侨批”,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再次是特区文化。
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的奇迹。
在这里,总书记强调的特区精神,实际上就是特区文化的内核,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特区精神、特区文化的内涵。
第四是文化强国建设。
总书记亲自主持制订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规划了“十大强国”的奋斗目标,包括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其中文化强国建设排在首位,充分彰显了总书记、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谋划未来,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鸿图伟业。
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就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最新论述,与关于文化工作的系列讲话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我们要一体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自信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和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总书记对文化建设、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一以贯之。早在1990年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就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一文中深刻指出:
“有的人由于不熟悉、不了解、不知家乡可爱之历史,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只知道艳羡人家,从而失去自信心。”
“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从整个国家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无论是在民族危亡,还是在民族昌盛时期,这种自信心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正是这种自信心,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敬佩的今天。闽东的文化建设也具有同样的意义。我们有一个明确目标: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信心。”
从30年前总书记对闽东文化的论述,到30年后总书记对潮汕文化的论述,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对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高度自觉和身体力行。近期总书记对包括潮汕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在内的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推向更高的水平。
特别是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全面工作”、“突出位置”,突显了文化事关民族复兴的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
当前,中美博奕加剧,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文化将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动力之源和深厚支撑,我们要站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总书记视察广东对潮汕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以及“十四五”规划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和独特作用,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切实按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建议》的规划要求,乘势而上,感恩奋进,不断开创广东文学事业新局面。
文学是文化的核心,文学是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文学在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话:“宁可丢失印度,也不愿丢失莎士比亚”。
《建议》提出:“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文学事业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
就广东来说,我们要按照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这个总定位总目标,在真正学懂弄通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建议》内容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和制订广东“十四五”时期广东文学发展规划,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深而学之、起而行之,把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一项一项地转化为推进广东文学事业全面繁荣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围绕建设文学强省的远景目标,实施五项工程:
一是实施思想理论武装强化工程。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作协工作和文学创作的总遵循和行动指南,引导广大作家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结合起来学习,特别要更加重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真正学深悟透,融汇贯通,用以统领新时代的文学工作,具体落实到把握方向导向、创新思维思路、改革体制机制,锲而不舍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推陈出新、守正创新、固本开新。
二是实施文学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创作,有数量没质量、有高原没高峰。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样的,文学生产也要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施文学作品质量提升工程,要从源头抓起,持续组织“深扎”活动、积极开展“四力”教育,培养造就更多柳青、路遥式的作家;要加强统筹调度,针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因人制宜,精准施策,不断提高作家创作的“成活率”和“精品率”;要加大扶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聚焦重点作家、重点作品,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力作、传世之作。
三是实施现实题材创作精品工程。
异彩纷呈的现实生活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但正面描写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高峰之作却是少之又少、寥若晨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激励和引导广大作家关注火热的现实,把握时代脉博,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
要规划好选题,从扶贫攻坚、建设小康、乡村振兴、装备制造、科技兴国、环保生态、民生幸福乃至抗击疫情、中美博奕等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创作时代的精品,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沧桑巨变和党领导下人民群众的奋斗历程,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造辉煌的壮丽图卷。
四是实施新发展格局事业繁荣工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文学事业是培根铸魂的事业,同样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在抓好优秀作品生产的同时,要抓紧推进文学译介工程和文学传播工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
要积极开展“文艺轻骑兵”等文学惠民活动,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秀精神食粮的需求。要加快推进文学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文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要努力推动解决基层单位文学机构“三无”问题,积极破解基层文学事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为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
五是实施作家群体团结引领工程。
作协是联系作家群体的桥梁和纽带,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文学领域发生深刻变化,文学新业态、新样式不断呈现,新文学组织、新文学群体大量涌现,团结引领文学界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作协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提出要打造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服务三支队伍。
针对文学队伍中存在的觉悟不高、动力不足、能力不强、作为不够、作风不实的短板和弱项,提出理论武装、岗位练兵、业务提升、党性锤炼、纪律约束,五管齐下,铸造担当作为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学队伍,从而引领广大作家听党话、跟党走,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始终成为文学事业的主旋律、最强音。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文学远景目标,前景广阔,任重道远。我们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特区精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时代赋予的如椽彩笔,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原载2020年11月25日《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