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袁博:在自然历史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更新时间:2021-04-14 来源:广东文坛

作家简介:

袁博,1991年生于深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耶鲁大学福克斯国际学者,复旦大学博士,修读过生物科学、人类学、文学三类专业。擅长动物小说和儿童小说创作,作品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获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奖、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大鹏自然童书奖、大自然儿童文学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平湖杯”儿童文学奖、广东好童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深圳青年文学奖等奖项。

创作谈:

我试图告诉孩子们最深刻的生命哲理


人类有人类的历史,自然也有自然的历史,自然的历史远比人类的历史更为漫长。

地球并不总是现在这个样子,自从我们这个行星形成以来,它就在不断变化,不断孕育出新的生命。从前寒武纪到现在,地球几十亿年的自然史中见证了无数种群的兴衰变迁。浩浩荡荡的自然历史长河,曾经是多少生灵的舞台?辽阔的大地和浩瀚的海洋,曾经是多少动物的家园?三叶虫、盾皮鱼、霸王龙、长毛象……这些响亮的名字在大自然古老的历史上如流星般灿烂地燃烧,尔后又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

自然史,是一条由无数生灵的命运轨迹交织而成的滔滔洪流,上演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上古时候,人丁稀疏,野兽繁盛,我们的祖先与万物杂居,在自然之中成长。我们的祖先相信自然万物的互通性,平等地去看待各类生灵。他们相信自然之中蕴含着一种比人生世事更深刻的道理,而比这些道理更为深邃的是自然本身。正如《老子》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史动物小说是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动物小说创作理念,我创作的《内伶仃岛上的猕猴》《饥饿的猿人》《霸王龙兄弟》等动物小说作品属于这个文学范畴。其中,有的作品的写作对象是史前动物,有的作品的写作对象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动物,有的作品的写作对象是我们人类的祖先猿人。在自然史动物小说中,我试图去书写一段生命的历史,写下一个种群在自然变迁的历史背景中的生命际遇。历史带给我们的感受,总是苍凉而空阔的。不断变迁中的自然历史,可以评判一切功过得失,可以告诉孩子们最深刻的生命哲理。

在我的自然史动物小说中,特定的自然历史背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我更关注的是沧桑变迁的时代背景中个体的处境,是不同物种在它们的生存环境中回光乍现的艰辛历程和辉煌瞬间。

比如,在《霸王龙兄弟》中,一起长大的霸王龙兄弟在刚刚成年的时候彼此相互离弃,各自历经一生的波折之后,在迟暮之年温暖地相逢,又为了年轻一代霸王龙的逃生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剑龙不流泪》中,由于侏罗纪末期气候变迁,剑龙家族面临的是一个种群日渐衰微的时代,所有剑龙的后代都必须坚强,使自己的族群生存下来,并且生生不息。

其中,包括了童年的真诚、少年的梦想、执着的坚守、群体的良知。这种生命的辉煌不仅仅属于人类,而可能属于所有在自然历史上出现过的物种。正如著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说:“这是群星闪耀的时刻”,是生命真正的尊严所在。

人类有进入文明社会后长达一万年的人类的历史,地球自然万物的历史却已经长达数十亿年,而人类历史与自然万物历史的交汇点就是我们的祖先——猿人的故事。当我写了许多以其他动物为写作对象的动物小说之后,我开始想尝试以动物小说的形式反思人类的昨天。

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饥饿的猿人》这部动物小说讲述了我对于原始人类的思考。在人类文明刚刚萌芽的时候,人类的生存情况是怎么样的?人类演化的历史究竟是以直线方式发展的,还是经历了许多回环往复、以至于衰退?在远古时代,当人类还不能完全与其他动物区分开,还被称作猿人的时候,人类的祖先有着什么样的生存需求?又有着什么样的生存目标?带着这些思考,我创作了《饥饿的猿人》这篇动物小说。

考古人类学研究表明,会发明制造工具,并将制造工具的方法传承下来,实现创造能力的累积传承,是人类的祖先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不同之处。但是,人类的祖先,以及今天的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首先解决食物问题。如果食物无法满足,带来的就是饥饿。由于饥饿而争夺食物,是猿人之间发生战争的主要原因。《饥饿的猿人》小说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关于猿人与其他动物相异之处的叙事:能够通过发明工具改造自身生活的环境;另一套是关于猿人与其他动物相通之处的叙事:饥饿是猿人生存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工具的革新使猿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远离了饥饿之苦,但猿人天性中的虚荣与嫉妒根深蒂固,成为了群体发展的阻碍。

而直到现在,猿人的子孙,也就是今天的人类,依然在大地上开展着一场场战争。今天的人类在争夺什么?是和食物一样赖以为生的资源吗?人类的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该如何避免战争?这是《饥饿的猿人》小说故事之外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


深圳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只有四十年的城市发展历史。在深圳建市之前,现在的深圳市区由大片的森林与湿地组成,是一片开发滞后的边防区域,小小的村落、乡镇、边防哨所与军营点缀其间。深圳建市之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城市。尽管城市化进程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这片土地上展开,在这座年轻的城市里,环境保护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和热爱深圳山水的环境保护热心人士的关注下,深圳的两片区域——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保留了生态环境原貌,建成了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的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世界唯一位于城市市区腹地的自然保护区,可以说,是世界环境保护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初中时,我家住在深圳市福田区,离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远,周末常常到福田红树林观鸟。2014年初,我结识了自然保护区的高级工程师、科研室主任徐华林老师,在徐华林老师指导下,用几年时间多次到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观测猕猴和候鸟。《内伶仃岛上的猕猴》,是一部以我在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为写作素材的自然史动物小说。

珠江口伶仃洋上的内伶仃岛虽然因海水与大陆隔离,却并非孤悬历史之外。对于世代生活在内伶仃岛上的猕猴而言,潮水总是会为小岛带来各种各样的事物,带来了驻岛官兵、保护区工作人员、去而复返的村民等形形色色的人群,带来了美味的生蚝和番薯,也带来了可怕的薇甘菊……几十年间,人类的活动使内伶仃岛的自然环境频繁变迁,既给内伶仃岛带来了生态灾难,增加了猕猴的生存难度,也不断给猕猴带来希望和新的生存机遇。在这部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生态动物小说中,内伶仃岛岭南民俗、边防部队军事文化、深圳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一一呈现,以历史叙事的形式对如何创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进行了反思。

在《内伶仃岛上的猕猴》里,我不仅仅书写猕猴在大自然中的生存状况,更多关注的是猕猴在自然之中的生活。生存条件是客观的,而生活却是主观的。以往的世界经典动物小说作品大多只关注动物客观生存条件的艰难,但并没有注重书写从动物的视角看到的世界。

中文中的“灵长类动物”,得名自万物灵长,意指动物进化的最高点,包括猕猴在内的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在他的科学著作《人类和动物情感的表达》中就已经写到了其他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情感表达、情绪感受、对世界的感性认知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后来,生物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灵长类动物学以更多的科学研究证据,让我们对包括人类、猕猴在内的灵长类动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以说,对灵长类动物的观察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天性的根底基础。

对灵长类情绪的研究,让我们了解到,灵长类动物的生命生生不息的最大动力,或许并不是求生的欲望,而是生活的乐趣。所有灵长类动物都天然有感知生活乐趣的能力,有追求快乐与幸福的天性。

但是,我们经常在自己身边、或者在媒体中,看到青少年人轻生的事情,有些年轻人在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里轻而易举地放弃生命。尽管这只是一小部分极端事例,但其实意味着更多的孩子已经在生活中出现了长期的精神危机。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感知快乐与幸福的能力,失去了发现世界之美的眼神。还有的孩子缺乏面对挫折的韧性,没有养成在逆境中也能发现生活趣味的乐观心态。

今天人类的生存条件比千万年前已经大有改观,人类的预期寿命也延长了数倍。在当下人类文明日益繁荣的世界里,更严重的焦虑感却普遍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与乡村蔓延。今天的许多个人,或许并没有我们的祖先为了获得食物而狩猎采集的岁月里生活得幸福。对于今天的人类而言,更重要的也许并不是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具有能够发现生活乐趣的能力。

与其他儿童文学题材不同,动物小说所关注的不仅是童年经验,而是一条完整的生命轨迹。从出生、到成长、到衰老、到死亡,所有在动物生命中发生的事情,都是动物小说的写作对象。用人类的眼睛去看小猴子,它们都长得差不多样子,看起来也都是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可事实上,从生下来,猴子在生命里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生活目标,因此经历着相应的挑战。

在主角小猴黑儿一岁以前的童年时代,尽管小猴黑儿的生活境况并不乐观,是在猴群中可有可无的角色。可是,黑儿总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有意思的事物,让它热爱生活,有着对于明天的期待。在黑儿眼中,内伶仃岛的海岸、潮水、星空、阳光无不是充满乐趣的。黑儿和它的伙伴大壮“常常紧紧地靠在一起,头靠着头,蹲坐在悬崖尖角上,巡视着辽阔的大海,看潮水一点点退下去,直到黎明时分星星淡去,东方的天空泛起金黄,四周都亮了起来,潮水给它们带来新奇的礼物。”所有的童年都有着精彩之处,对于生活的期待,使黑儿的童年始终有着对生活的信心。

在少年时期,半大小猴面临着如何在群体之外独立生活的挑战。这时,小猴黑儿如何适应不熟悉的环境,如何加入新的群体,是它必须经历的考验。

成年之后,小猴黑儿奋斗的目标是提升自己在猴群中的阶层地位,使自己能够生活得更好,并用自己的能力得到伙伴们的尊重。

“每天太阳会照样升起,但谁也不知道潮水会带来什么。”这既是对内伶仃岛的自然环境频繁变迁的概括,也是贯穿全书的灵魂。作品塑造了一个极具韧性的猕猴主角黑儿。在环境的变迁中,不论黑儿面对何种境遇,它都充满对生活的希望,在生命中的每一天发现生活的乐趣。黑儿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克服困难,把不幸的遭遇化为成长的经验。在内伶仃岛上,一代代像黑儿一样的年轻猕猴不断更新着自己的适应能力,让猴群总是能够在变化的自然环境中克服新的挑战,生生不息。

书中的主人公猕猴黑儿度过新的一天的勇气来自于让自己活下去,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求生活得更好一些。因为黑儿从内心深处热爱这个美丽的世界,它总能在艰辛的岁月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与趣味。对于生命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应对挑战的韧性,这是我在书中想要告诉小读者们的。

创作年表:

●2000年:

读小学期间开始创作短篇小说,以动物小说为主,后发表于《美文》《芳草》《东方少年》《环境教育》《作文周刊》等杂志

●2008年:

出版全国首部由中学生创作的长篇动物小说《大漠落日:一个鸵鸟家族的故事》,获第六届深圳青年文学奖最具潜质新人奖

●2014年:

长篇动物小说《火烈马》和短篇动物小说集《狼群的覆灭》获冰心儿童图书奖,中篇动物小说《星宿海上的野牦牛》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2015年:

长篇动物小说《狮子的心》和短篇动物小说集《野牛的故事》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狮子的心》获评月度“中国好书”

●2016年:

《袁博动物小说系列》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

●2017年:

长篇动物小说《内伶仃岛上的猕猴》获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狮子的心》获首届广东省有为文学奖“平湖杯”儿童文学奖、第九届深圳青年文学奖

●2018年:

《内伶仃岛上的猕猴》获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奖、第五届上海好童书奖、首届大鹏自然童书奖。《袁博动物小说系列》获首届广东好童书奖

●2019年:

长篇生态小说《鸟飞芦苇荡,人迹红海滩》获首届大自然儿童文学奖

●2020年:长篇动物小说《饥饿的猿人》获第七届上海好童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