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观点·争鸣

陈 池|文学的“真”追求

更新时间:2021-03-15 作者:陈 池来源:广东作家网

前段,我在文学活动中遇见几个文学大师,如改革文学先锋蒋子龙(改革40周年被评为中国改革先锋)、章以武(改革电影《雅马哈渔档》的作者),还有著名作家刘庆邦,著名文学评论家张柠等。大家对文学创作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但都从不同角度涉及到文学的“真”追求。

文学为什么求真?蒋子龙说,文学要真,才能动人。比如,当下苏东坡还有那么多人喜欢,文学人喜欢,普通人也喜欢;政界中人喜欢,商界中人也喜欢;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原因何在?就是“真”。苏东坡的人品真、文品也真。人生风雨,甜酸苦辣,他看得透,看得真,从他的诗中可看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真实,可等真情,又何等洒脱。人们被他的“真”打动。又如,中外文学名著反复看,还是被感动,也是因为真。我深有同感,对蒋子龙老师说,当年看了他的改革小说《乔厂长上任》,就感动得热血沸腾。后来到改革部门推动企业改革,这篇小说还给我很大的动力和启迪。最近,电影《你好,李焕英》讲的是贾玲的真实故事,表现手法平平,但打动了无数人,票房价值飙升,可见“真”的力量。

章以武回忆他写《雅马哈渔档》的真实经历。改革开放初期的某一天,他走到广州的老街上,突然一个开着雅马哈摩托车的渔贩在他身边停下,一看,原来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学生对他说:我发财了,请老师到广州高档宾馆喝茶。在喝茶过程中,学生向老师讲述改革开放后骑着雅马哈摩托车当渔贩的故事,章老师深受感动,马上写成小说,后改编为电影。这是第一部以“个体户”为主角的电影,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第一张亮丽的名片,当代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但是,现在有一种令人不解的倾向,有人不求真,热衷虚;不求美,热衷丑。造假造丑,喜欢穿越。这样的作品最多也是抢点眼球,打动不了心灵。其实,什么是真?每个人心中都有数有谱。有的人不想写真,是为了某种企图拍马屁;有的人不敢写真,是怕得罪权势受打压,只能穿越,逃避真实。

文学如何达到真?章以武指出:心向上脚向下。他回忆写《雅马哈鱼档》时,对广州在全国率先放开鱼价,放开经营,让个体户养鱼贩鱼反复思考,从改革开放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高度理解分析梳理升华素材,所以写得有深度,真实反映广州改革开放的市井风情,一时风靡全国。蒋子龙强调,写得深才能真,打动灵魂才能真。这就需要有思想,善思考。刘庆邦认为,史铁生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对生命有深刻的思考,他是一个文学家又是一个思想家。我补充说,余华因为对“活着”有深刻的思考,所以他创作的《活着》很有深度。

文学要达到真,当然要忠于现实,表现现实。现实主义永远不会过时,但如何表现是多样的。比如写灾难,如何才能做到真?是写抗灾激发人的斗志,还是写灾难令人恐怖?又比如,写社会发展,是表现帝皇将相,还是表现底层百性?张柠认为:文学要平民化,平凡化。不要迷恋帝皇将相,也不要所谓“高大上”。我最近用最真实的手法写了几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的故事,没想到打动许多人,还得了神州文艺教师节征文一等奖。可见,平凡、真实,就是魅力。

当然,忠于现实不等于给现实照相,表现现实也可以是夸强的怪诞的魔幻的。文学真实与现实真实不完全一样。莫言运用魔幻现实主义也获得巨大成功,他不是“照相式”的描述现实,而是用夸张的弯曲的观察方法,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魔幻只是手段,现实才是最终目。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说,放大镜、哈哈镜有时更容易看清事物的真面目。莫言获奖后的演讲中多次提到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认为他们的文学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顶峰,后人难以超越,因而促成后来者的文学创造要另辟蹊径,意识流、荒诞、魔幻等等手法纷纷出现。

追求真文学,离不开故乡这个题材。莫言说,没有作家不写故乡的。文学故乡与作家的现实故乡是不同的。莫言的故乡靠海,在大海的冲击下,他不断向外,把开放性因素不断加入文学故乡。贾平凹的故乡靠山,他钟情大山蕴藏的价值,不断向内,追寻挖掘故乡最原始的价值。两者取向不同,都想追来真文学。评价如何?等待时间

受两位文学大师的影响,我也不自量力,举起“红土地蓝海洋”为标识的故乡文学之旗。在报刋和文学平台上发表了《红土地蓝海洋宣言》——埊火奔突/靝靐滚野/火炎焱燚/飍掀狂飙/隆起大地的通红通红/插入大海的深蓝深蓝/雷与电/红与蓝/咸与淡/红土的赤裸/白帆的渴望/浮在北部湾的半岛/是漂向蓝海,还是沉在红土/在泥土上垒起炉灶点燃柴草/煮沸海水/雷声/挂在苍穹……

千百年来,在这赤赤的红土地上,走来了我们红土地蓝海洋的子民。脚踏红地,远眺蓝海,仰望青天,追求梦想。我们将拖着思想和文学之犁踔厉奋楫,深耕红土地,扬帆蓝海洋,创造一个真实的红土地蓝海洋文学,为文学殿堂增光。彼岸在召唤,期待更多人加入我们创造之路,让红土地蓝海洋更加璀璨夺目。


作者简介:

陈池,研究生学历,省作家协会会员,经济文化学者。曾任大学老师、企业高管、政府参事,在改革部门工作多年,对经济改革和历史文化有深刻研究,爱好文学艺术,发表了各种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数百篇(首),也创作了一些书画和音乐作品,有《市场化大趋势》等著作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