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大湾区儿童文学的身份认同与经验借鉴
更新时间:2021-01-26 作者:董宏猷来源:广东文坛
非常高兴来到广州。非常荣幸出席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高峰论坛。昨天,当我踏上这片热土,许许多多的回忆便潮水般涌来。在我的少年时代,欧阳山的《三家巷》曾经是我最爱读的小说。我第一次到广州,首先去的是沙面,因为那是书中美丽的女孩欧桃牺牲的地方。在我的青年时代,《广州文艺》,《少男少女》等杂志,都曾发表过我的作品。现在,新世纪出版社又在出版过我的作品。泉水之恩,点滴在心。
说起深圳,更是有我的许多亲人和朋友,已经成为新深圳人。2005年,深圳罗湖中英文童声合唱团推出国内首部无伴奏儿童音乐剧《森林之歌》,我应邀担任编剧。在长达一年多的创作过程中,经常前往深圳。合唱团中,不少孩子来自香港。他们在一起唱歌,交流,非常和谐自然。
去年3月,我应邀去澳门拍摄记录片《放眼澳门》,曾到澳门菜农子弟学校去给孩子们讲课,也曾去澳门大学图书馆参观交流。图书馆的馆长特别细心,专门调出图书馆收藏的《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给我看,因为在这本书中,我不仅写了澳门孩子的梦,同时,也写了香港孩子的梦,以及广州孩子的梦。
今天,当我说起这些往事,当然不是为了忆旧。我首先想说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奇迹。但是,无论是港澳,还是广东,都与我,与我们,与中国人的前世今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在这里,有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有我们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回忆。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儿童文学发展,便感到非常亲切,有了一种参入大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不久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这次会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立足五年,放眼十五年,着眼百年,谋划长远,为中国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
着眼百年,着眼未来,战略谋划。这是五中全会最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中国的着眼百年,着眼未来的大战略中,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百年大计,大湾区的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现代化的建设者。而大湾区的孩子们,便是未来大湾区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成长,对于大湾区的未来,至关重要。那么,无论从塑造民族性格,还是为孩子们从小打好精神底色,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对于孩子来说,儿童文学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是种子的文学,是根的文学,是基础的文学,是源头的文学。因此,大湾区的建设千头万绪,儿童文学的建设应该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论坛便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会议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
身份认同感是重要命题
大湾区地处广府文化核心区,同根同源,同声同气,有天然的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这里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和教育传统,文脉千古,延绵不绝。元朝以南园前五子为代表的南园诗社开创了“岭南诗派”,明代以“南园后五子”为代表的诗人们接续了岭南诗派的辉煌。清代,“岭南三大家”和“岭南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居于重要地位。近代的广府文学更是涌现梁启超、吴趼人等一批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中流砥柱。这个优良的文学传统不仅中国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还凝聚了广府文化地区的文化共识,强化了大湾区人民共同的文化身份意识。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香港,澳门与祖国母亲分隔了很长时间,港澳文化产生了独特性,包括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及其经济社会制度的独特性。这种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社会经济制度的独特性是中华民族在发展前进过程中的有益摸索,但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感却是我们必须捍卫的底线。所以,在大湾区文化建设中,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作家能够挖掘,整理和继承广府文化的优良传统,立足于粤港澳三地特殊的历史遭遇,着眼于粤港澳三地一体化发展的未来途径,并将上述内容有效地整合进优秀的儿童文学文本之中,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粤港澳儿童建构岭南子弟,中华传人的正确民族文化身份意识,而且还能赋予全国的儿童审视粤港澳的全新一体化视角,这对于强化中国儿童的民族身份认同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湾区儿童文学独特财富
仅从当代文学的视角出发,粤港澳三地的文学都有其独特的风采,在中国当代文学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因此,我们讨论大湾区儿童文学发展的方向和举措,绝不意味着希望大湾区的儿童文学呈现出整齐一律的文学风格和文学主题。正所谓同则不继,合实生物,不同作家的作品,不同区域的文学,本就应该体现出各自的风格与个性,这不仅符合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也符合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以及儿童多元化,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坚持维护弘扬这种文化的多元与独特,创作适合于大湾区儿童喜闻乐见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时,有坚持坚守儿童文学最珍贵的内核,文学品格,是大湾区儿童文学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粤港澳三地的儿童文学因文化风貌不同,出版机制不同,教育体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但却拥有共同的语言资源,民俗文化,文教传统和地理风貌,现在又因大湾区文化建设而走到一起。如果能加强粤港澳三地作家的交流合作,加强儿童文学作品在三地的充分流通,势必能够进一步促进大湾区儿童文学创作事业的发展。
借鉴国内外的成绩与经验
大湾区是开放的地区,创新的地区,大湾区的儿童文学也应该是开放的文学,创新的文学。大湾区儿童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儿童文学;同样,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也需要大湾区儿童文学的建设。我不知道能不能将大湾区的儿童文学作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个特区?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大湾区将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前沿阵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共建人文湾区”章节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航空枢纽,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以及中葡两国商贸合作服务的平台,珠三角地区是大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很多敢拼敢闯的大湾区儿女也走出了国门,侨居海外,让全世界变成了展现中华儿女的勤劳与创造力的舞台。所以,大湾区的儿童文学理应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阵地。这个阵地有着双重的指向:一方面,它是中国儿童文学积极与国外儿童文学交流互鉴的阵地,另一方面,随着国家软实力的日益增强以及自身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走出去”已经成为了现在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大湾区也理应成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窗口。
交流是文学进步的阶梯,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大湾区儿童文学的建设离不开“队伍”,“阵地”,“交流”,“开放”等结构性的设计。在我的想象中,大湾区应该拥有自己具有梯队式的创作队伍,可以在全国甚至世界的范围内,引进优秀的儿童文学创作人才,甚至有国际性的“儿童文学院”,或者“儿童文学国际笔会中心”。应该拥有自己的儿童文学杂志,报纸,新媒体,以及出版机构。应该拥有自己的多元的文学品格的儿童文学评奖,儿童文学书展,以及大型的儿童文学会议与交流。包括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来大湾区交流讲学,培养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为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大湾区的儿童文学建设一定会扎扎实实,风生水起,一个崭新的,独特的,多元的,朝气蓬勃的大湾区儿童文学新气象,会伴随着大湾区前进的脚步声,徐徐展现于世界儿童文学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