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周思明 | 流淌的深圳记忆如何定格 ——评赵川《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

更新时间:2020-11-26 作者:周思明来源:广东作家网

 赵川的《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是一部非虚构,从作者的身份看,该书新闻纪实风格的凸显乃是顺理成章。作者赵川对此书的描述对象茅洲河有着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这是确保作品写作成功的基础保证。我曾在人民网看到他写的一篇题为《茅洲河》的通讯,其文笔风格与他这本书可谓一脉相承。正如作者在其书中所言,茅洲河是深圳境内最大的河流,其整治成效事关全局。茅洲河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是一个牵动省、市各方的系统性大工程,经过一系列的“大兵团作战”,如今已然呈现出了迥异于治理前的别样风貌。说得更具体点,随着近两年大规模水体治理,茅洲河已从最初的“臭不可闻”,到如今可以近水行走,享受水岸风光。两年多的整治,茅洲河水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昔日茅洲河有害底泥,现已成为环保建材。如今的茅洲河,水体清亮,了无异味,可见成群的鱼类在河边浮游,水面上也可见白色鹭鸟在沿着河岸上下翻飞觅食……。近年,茅洲河已举办过赛龙舟活动。河对岸的一群建筑,原先社区居民不愿入住,现在却成了“抢手货”。一句话,茅洲河的成功治理,完美地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读赵川的《茅洲河》(简称,下同),让我联想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龙须沟的整治,与茅洲河的整治,有地缘、时间的不同,但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以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间概念对比的方式,以话剧的体裁,讲述解放前北京的龙须沟是条臭水沟,沟旁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下层劳动人民。这些居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生活凄惨。作品描写了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平民百姓在旧社会和新社会的两种不同生活遭遇,歌颂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群众,为人民谋福祉,并使其过上好日子的伟大业绩。当年为写龙须沟,老舍发誓说:“我就抓住臭沟不放,要达到对人民政府修沟的歌颂。哪怕自己还不成熟,我也要反映它。”如今,用老舍先生这句话来形容《茅洲河》作者赵川的写作动机,私以为也颇剀切。赵川笔下的茅洲河治理工程,同样也是在党和政府的直接关怀下,深圳本土人民不向自然低头,不惧艰难挫折,用智慧与汗水,夺取这项工程彻底胜利的一个值得记住的范例。

回溯远古和近代,我国曾有诸多治水名人传说。禹(约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改"""",取得成功。尤其是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思想和经验,至今仍值得借鉴。孙叔敖(公元前770-476年)是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期思)人,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公元前598-591他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时曾任邺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条灌渠,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年)。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直到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道叫西门子渠。此外,还有李冰、潘季驯、王景、范仲淹、郭守敬等人,都是值得后人景仰和记住的治水名人。

当然,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治水、治河都不会仰仗传说中的治水英雄。真正的治水英雄不是别人,而是党政领导下的民众——“人心齐,泰山移”、“兵来将挡,水来土囤”。尤其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深圳为例,如果没有党中央的政策扶持、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仅靠深圳市民自身,是不可在短短40年建成现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程度很高的特大型城市的。回到《茅洲河》的话题——赵川作为文化学者和资深媒体人,长期浸淫和深耕在特区文化的土壤,他以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视角,深刻的感悟和扎实的笔触,发现和记录深圳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指挥下,以短短三四年时间,实现茅洲河命运变迁的具体过程,将这个治河工程的成功事例定格在他的笔下、纸上和书中,可谓做了一件善莫大焉的工作——这是一种对生命、生态的珍爱和呵护的表现,是一个有良知的资深媒体人和文化学者的责任、担当意识显现。

 读赵川这本《茅洲河》,我的心情如同这条河水一样清爽舒畅。作品中所彰显的那股浓浓的家国情怀、人文气息,深深感染了我。令我钦敬的是,赵川为写好这本书,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功课”。他的双脚踏遍了茅洲河流经的每一寸土地;他的灵魂与沿岸居民的渴求与期待融为了一体。比较而言,与老舍话剧《龙须沟》以人物塑造、故事建构和京味语言等文学风格不同,赵川这本非虚构不以刻画人物见长,呈现的是新闻纪实风格,所谓非虚构写作是也。赵川用一种明快晓畅的笔触,记录茅洲河这条深圳母亲河由脏变净、由浑变清、由暗变亮的动态过程。《茅洲河》这本书,真实讲述新时代共产党人和人民政府——具体说是广东省、深圳市党委政府——领导下的深圳人民铁腕治污、全力拯救城市母亲河的决心和行动,并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不屈意志和顽强努力,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的感人故事。这样的故事,既是深圳故事,也是中国故事,它必将长久烙印在2000万深圳人的心灵深处,并化为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深圳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城市的不竭动力。

(周思明:著名文艺批评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