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会员文选

卢锡铭 | 寺贝通津那条小街

更新时间:2020-11-17 作者:卢锡铭来源:《广州华声》

微信图片_20201117164914.jpg

寺贝通津位于东山,全长不到一里(500米),可以称得上是全广州市最短的马路之一。与其说它是一条路,不如说它是条小街更为贴切。但千万不要视其短而小观它,从某个角度说,它是广州的一个缩影。在近代,广州流传这么句俚语: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其意是说,东山住的大都是达官贵人的公子哥儿,西关住的多是富商巨贾的千金小姐。这可挑明了这座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西关一带是繁华的商业区,是商家的必争之地;而东山一带则是幽静的别墅区,当然是有权有势之人的理想居所。

寺贝通津是东山的一脉,且是很具象征意味的一脉。你看,光街名就有它的特色。所谓寺贝,就是东山寺的高坡;通津,则是通向渡口的要道。我们不妨按照它的名字,振动一下想象的翅膀,修复一下它当年的面貌:在东山的一个林荫蔽日的坡地上有一座小寺,寺旁有一条弯弯的幽径通向一个渡口,在那并不怎么宽的小河上,停泊着数艘小艇,在朦胧的月色下摇曳着数盏疏疏的灯影。多么有江南小镇的那种诗情、那种画意、那种风韵。这种想象并不是凭空臆造,就在离寺贝通津不到百米之遥的新河浦,目前还保留一条通向珠江的小河,人们还在那里钓鱼捕虾呢。

到了现代,这片清幽之地,被达官贵人盯上了,他们纷纷在这里占地而居,在这宽不到数丈的马路两旁,以及它的横街小巷建满了小洋房,每幢小洋房都有一个小围园,都有一个雅号,寄予着主人的心境和追求。这里,看不到一间西关大屋,也看不到一间三进四室的岭南民宅,主体建筑几乎清一色是西式风格,而每幢楼也几乎糅进了一些中国的传统工艺。再看,这个园那个园的称谓,也无不透露出封建士大夫的遗风,看得出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擦出一串串火花来。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建筑恐怕要数“隅园”了,这座小洋楼建于1932年,分东西两座,整体风格源于英国,设计者在建筑装饰里融入中国的特色,楼顶是湛蓝的琉璃瓦,层分三级给人以高低错落之感,阳台一反英式全封闭的模式,设计成凹进去的通气阳台,在英式梁托上加上中国特有的吊钟花形,这就融进了岭南建筑的风格。院内有前后花园,园中有典雅的假山,有别致的凉亭。四周种满了花旗杉、白玉兰和红棉树,这些花树,枝繁叶茂,相拥成翠,深得苏州园林的意蕴,这种建筑风格曾被人称为“西曲中词”。其实,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大都跟主人的文化背景有关。比如隅园的主人伍景英便是晚清时期清政府派往英、美学习制造舰艇的留学生,1920年2月,他学成回国,由海军部派往上海江南造船所工作。1925年国共合作在广州成立海军局,他被召回广州担任海军造船总监,为广东革命政府服务期间,设计了广东舰队的四艘巡洋舰,在抗战期间,参与了设计虎门水域的布雷工作,阻止了日军的虎门登陆计划。

这条路颇受西方文化影响,在方圆不到数里的弹丸之地,竟有四所教会学校。一是以“培正”冠名的小学和中学,另一是以“育才”冠名的小学和中学。看得出当初两大教会都在这里摆设教育的擂台。由于管理的科学,治学的严谨,校风的淳朴,师资的精良,这些学校百年不衰,直到目前为止依然是省市的重点学校。

除了办学之外,教会在这里还设有教堂。在育才小学旁就有一间基督教堂。教堂不大,但尚可容600余人,是一法式建筑,石米批荡的墙,朱红色铁皮瓦的房顶。墙上爬满了爬墙虎,秋风一吹斑斓得七彩纷呈,一副法国小镇教堂的派头。一到礼拜日,就分外热闹,不到中午十二点,寺贝通津这条小街便塞满前来祈祷的人群。间或有来教堂举行婚礼的,那时就更为热闹了,教堂外停满花车,教堂内铺上红地毯,长桌上坐满来祝贺的亲友。当然,最热闹的要数圣诞节了。除了平日前来做礼拜的信徒之外,还多了一大群前来凑热闹的青年男女,平日讲圣经的讲台搭起了舞台,唱诗班的歌声此起彼落,一直闹到凌晨一两点始肯散去。

教堂旁是寺贝通津一号大院,这原是一块高地,当年的东山寺就建在这里,据考证大概是建于明代,不知什么时候,小寺已经被湮没,取而代之的是教会。这教会大概是20世纪之初成立,那幢巍巍然耸立在高地的教会大楼,如今已成为共青团广东省委的所在地,这幢西式建筑,虽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依然气宇轩昂,那朱红色的楼顶,虽然有点褪色,但在朝阳与落日的辉映下依然反射出炫目的光,与教堂红色的尖顶相映成趣。这里可算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地呈坡形,高低错落,大院内古木参天,古榕、古樟大得两人合抱不拢,白玉兰则高与楼齐,古榕似长髯飘飘的长者,白玉兰则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风轻拂,长髯起舞,暗香浮动。

寺贝通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雅、散淡与悠闲的气质。距它百步之遥,便是广州商业中心之一的东山百货大楼,与它相接的就有庙前西与龟岗两条有名的步行街。耸立在龟岗顶的东山酒家是百年老字号的酒楼,酒楼前还保留着一棵古榕,当年拍摄《羊城暗哨》就选它为背景,它象征着广州的老街。在步行街上还保留着一批老店,有钟表铺、照相馆、大学鞋店、八百载腊味档等等。

从龟岗往下走不到百米,便是东湖公园,这可是休闲的好去处。东湖占地300余亩(一亩≈666.6平方米,下同),终年碧波荡漾,四季花树争妍,湖中有九曲桥可供闲庭信步,岛中有钓鱼台可放线垂钓,湖畔有垂柳拂椅让你静坐神思。这里几乎成了退休人员的乐园。

寺贝通津还有两张耀目的名片,一张旧名片便是与这小街相连的抚恤路, 有一幢名曰“春园”的小洋房,就是当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抚恤路召开的,如今还保留着当年的会址。还有一张新名片就是小街尽头的东山少年宫,有一个小云雀合唱团,这小云雀的歌声远涉重洋,唱遍四大洋五大洲。

小街两旁小洋房的主人不知哪里去了,而隅园的主人伍景英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海军南海舰队修造部总工程师,为人民海军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1993年辞世,享年103岁。这些小洋房大都成了侨房,它们多由亲友来打理。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又呈现一派生机,为了保存东山原来的风貌,市政府下令这类小洋房一律不准拆迁,如今兴起一股重修之风,隅园便是其中一个,区政府还在小楼前立了一块碑。什么时候,市政府像对西关一样,下决心恢复一下东山的旧貌,挖掘其文化的底蕴,使其成为广州另一张老字号的名片!这恐怕不仅仅是东山人才拭目以待吧?


作者简介:

卢锡铭,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广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广东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期刊协会会长。出版散文集《南方绿岸》《潇洒夜雨》《带走一盏渔火》《水云问渡》,其中《带走一盏渔火》获全国冰心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