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采风团行走古建筑,捕捉“一城两坊”雅韵

更新时间:2020-10-27 来源:文学客家

10月24日上午,由梅州日报社、梅州市作家协会主办,嘉应学院社团联合会、黄遵宪纪念中学文学社协办的“一城两坊”人文采风活动在东山书院启动,20名来自市作家协会、嘉应学院、黄遵宪纪念中学的文学“大咖”和“萌新”相聚梅江,共同前往攀桂坊、望杏坊,探寻嘉应古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微信图片_20201027112235.jpg

人文秀区攀桂坊 千年文脉代代传

旧时的攀桂坊,曾是梅江河水运的重要码头、梅城的繁华地。科举时代,攀桂坊孕育出了近百名科举秀才,以及黄遵宪、叶碧华、张资平、李黼平、李国豪等多位颇具影响力的名人。采风活动的首站,20名不同年龄段的文学爱好者来到了位于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东山书院是一个为文人雅士、莘莘学子敞开的书院,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文化渊源……”在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书院,文友们一边聆听院长李月云讲述东山书院的来源和当地客家人的“状元梦”,一边默默观察,抚今追昔,为文学创作积累素材、酝酿情感。

因文学爱好而聚在一起的文友,还徒步前往攀桂坊的十里梅花长廊、黄遵宪纪念馆、张家围肩一祖堂等地。文学博士、梅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魏宇文对活动高度赞赏,她说:“这次活动的采风路线、成员架构都设计得很好,有老、中、青共三个年龄阶段的文友参加,对文脉相承具有重要意义。”魏宇文表示,自己本是攀桂坊人,一路走来依然让她受益良多,有充裕的时间她还会再次探访“一城两坊”,挖掘更多古民居背后的鲜活故事。

家乡同在攀桂坊的文友,还有省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理事陈冠强,“单位退休后,我正在筹备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把包括攀桂坊在内的梅州客家景观和人物融入到作品中。”陈冠强认为,一直以来,能够充分展示民国年代客家妇女的文学创作并不多,他希望通过作品展现客家风情和普通客家妇女的群像,也让更多人认识攀桂坊。

在具有近400年历史的张家围肩一祖堂,文友们恰逢金山雨燕文艺队在排练广场舞,欢快的音乐和表演者的精气神立马把现场氛围带动起来,大家不禁和“元气满满”的长辈们聊起了天:“阿姨您今年60多岁啦?充满青春活力,真看不出来!”市作家协会的文友小木说:“这次采风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重温历史,在世俗和繁杂的生活中让心灵沉淀下来,在文人古迹中梳理创作史、重新认识自己,更好地提升自我。”

微信图片_20201027112243.jpg

书香之地望杏坊 古朴民居韵味足

300多年前,嘉应州程乡知县王仕云在大觉寺前立起一座壮观的坊表,题名曰“望杏坊”,这里的“杏”就是诗句“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中的“红杏”,寓在希望当地读书人奋发进取,科考及第,荣登天子堂。如今,望杏坊的核心范围位于梅城萝卜坪、十甲尾、长巷子、大觉寺一带,延伸范围包括黄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楼下等周边地区。

在望杏坊,文友们先后前往节操楼、仁风楼、贻谷楼、敦睦堂、司马第、鹤和楼、珍珠公园等地参观采风,看似古朴却又风格迥异的古民居,让大家慢下脚步细细品味,不时拿出手机拍下眼前的一砖一瓦。黄美燕是嘉应学院的大二学生,作为潮汕人的她表示,以前听到梅州这座城市,第一反应是:“这是世界客都”。她说:“我来梅州学习生活已有2年多,但对梅州的历史文化了解还不够深入,这次来到攀桂坊、望杏坊才发现,原来每座古名居背后都有这么多故事,梅州的文化渊源确实深厚,很有韵味。”

来自黄遵宪纪念中学文学社的5位“00后”小作家,成了这次采风活动的“活力因子”。初一学生林煜菲直言,她加入学校文学社的初衷是“为了提升作文水平”。“平时对语文科目比较感兴趣,所以和同校的小伙伴们报名参加了活动,攀桂坊和望杏坊的区域很大,道路纵横交错,我看到了很多时代久远却还很精美的建筑。”林煜菲说,采风活动让她开阔了眼界,对写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笔者了解到,采风结束后,文学爱好者们将把所见所闻、感慨感悟创作成作品,以文学的方式展现“一城两坊”蕴含的深厚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