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批评家要关注文学现场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主编、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专访

更新时间:2020-10-20 来源:广东文坛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在广州创刊,羊城晚报记者就广东文学批评话题独家访谈主编贺仲明。

羊城晚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第一期是否已经完成?可以分享一下主要内容吗?

贺仲明:刊物马上就印出来,已经编辑完成。设置了一些固定的栏目:文学前沿,思想圆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网络文学研究和非虚构文学,新时代文学研究,作家作品评论,包括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羊城晚报:在编辑审稿过程中您有哪些标准?

贺仲明:作为主编,一个是领导刊物的编辑团队,完成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的所有工作,具体来说,最主要的工作是在稿件的选择和编辑方面,按我的标准,文学评论文章质量第一,要有思想含量,要有创新,较好的表达,这些都是最根本的要求。

羊城晚报:办刊方向和主要目标?

贺仲明:我们会继续关注网络文学,体现粤港澳地区的特色,粤港澳地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岭南文化,第二个就是现代城市群,高科技比较发达,栏目的设置和办刊适当要凸显特点,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前沿的问题,人工智能,网络文学,科技与人文,科技发展带来人文的观念的变化,等等。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但是视野点要更宽阔更有高度,还要有一定的篇幅来关注支持粤港澳地区的文学文化,适当地侧重于粤港澳地区的发展。

羊城晚报:您怎么评价当下广东文学批评现状?广东文学批评在全国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贺仲明:广东文学在全国文学发展中,作出了很多贡献,但有影响力的作品不多,文学地位不如经济地位。就文学批评而言,广东有不少优秀的批评家,但是没有形成团队的效应,也没有达到在国内批评界有影响力的高度。

文学批评要有自己独立的声音,近些年虽然有“粤派批评”的说法,但这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还应该有更高的期待,广东的文学批评界与创作关系不是特别密切。

羊城晚报:广东新生代批评家在当下呈现怎样的面貌?

贺仲明:文学发展还是要靠年轻人,包括“70后”“80后”“90后”,广东青年批评家还是比较活跃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态势。但从个人来说,一定不能太浮躁,要真正写出有分量、有价值的批评文章、著作,从整体来说,形成自己独特的声音。不要简单地人云亦云,失去了创造性。注重文本细读,不要太空泛太浮躁的批评,要落到实处。作为一个优秀的批评家,要有理论的高度,有对文学的独立素养。从整体上说,文学批评,尤其是青年批评家,还是要关注文学现场、文学现状。

羊城晚报:也有人认为当前的文学批评存在失语现象。

贺仲明:现在不同于上个世纪80年代,批评的现状跟整体的社会氛围相关。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文化氛围比较浓厚,当下经济主导,消费文化对思想的多元构成了一定的限制和压制。当前不仅仅是广东,乃至全国文学批评界,都有缺乏阐释文学能力的问题;面对文学现实,缺乏概括能力,缺乏有针对性的批评,此外学术评价体制也是一个原因,批评学院化的弊端一直存在,学术体制限制了创造力,学院化批评四平八稳限制了创造性,批评家百分之九十都在高校,缺乏灵活性。

羊城晚报:据您观察,广东文学批评界是否有引领潮头的领军人物?

贺仲明: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最好的态势不是一定要有领军人物,更多的应该是构成一种齐头并进;不一定有谁带头,多个高峰齐头并进良性竞争,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学创作。

阶段性还是有的,批评和创作一样,广东在不同时期起到不同的影响。当前的文学批评界也一样,但文学批评是个人化的行为,可以说有相互的协作呼应,有一些概念从文学批评来说,当时影响很大但是后来没什么价值,也有一些当时影响不大但是后来很有价值,文学不是一个“新闻效应”,应该是一种长期的体现。(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