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卢锡铭 | 四季行踪尽是诗

——读《走过 · 四季》

更新时间:2020-09-27 作者:卢锡铭来源:广东作家网

六月羊城,斜阳如血。

窗外,花海灿然;心内,郁气难消。

这场新冠病毒疫情,让人宅家数月,真不知什么时候能还我人身自由。手机突然响起,是蒲生来电,喜从心生,可以跟老友聊上几句啦,不料他劈头要我为他将要出版的图书《走过·四季》写篇序。此前他出过一本个人摄影集《行色·远方》,很多名家为他写《序》作《跋》,把作者刻画得活灵活现,把作品点评得入木三分,我还能捡什么漏?

这真让我有点纠结,能推么?不能!谁叫我们是多年的同事加老友!? 

花城出版社要出这书,源于看了他的影展《行色·远方——黄蒲生诗意摄影展》。那是去年4月中旬的事,影展设在省老干中心,展前他曾邀我参加开幕式,因大雨倾盆,我改在第二天邀《潇洒》几位同事一道前往观赏。说老实话,这些照片我基本上在他的《记行录》公众号上看过,因他近年游走海内外,每到一个地方喜把靓照晒出,并随意写上几行话,或配上首短诗。我是每期必看,偶尔还由衷地赞上几句,甚至打赏点小银助兴。

那天进入展厅,我还是猛一下被镇住了!只见作品挂满展厅,要看全,还得转几个回廊曲径,真可谓琳琅满目,气势不凡。照片跟公众号呈现的效果,有种质的飞跃。那航拍的大写意,一幅幅名山大川、一幅幅江河湖海。那种恢宏,那种沉雄,充满江山大气,令人有血脉贲张之感。 那用高精镜头拍摄的大特写,一幅幅的特色人物,一幅幅的民族风情,那种神韵、那种味道,让人不由会驻足闭目沉思。

蒲生说:这是无心插柳。

我认为这柳所以成荫却绝非偶然,我们相识相知30多年,我了解他。

黄蒲生是一位诗人,我也因诗与蒲生相识。记得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深秋傍晚,《黄金时代》在东山酒家设便宴招呼广东作协新人新作奖的获奖作者,这酒家并不大,却十分高雅,古榕掩映,凤竹扶疏。是广州的百年老店,当年拍《羊城暗哨》就选它作实景。宴前,我同事吴志鸿带一青年军人来见我,蒲生走到我跟前,举手行了一个军礼,然后和我握手并用浑厚的男中音道了声:“领导好!”我注目一看,这青年军官,军装笔挺,身高米八,剑眉朗目,眉宇间一股英气夹着缕书卷味,我心中暗暗称赞这英俊小伙有点儒雅。志鸿忙介绍:这是战歌军旅诗人黄蒲生,全军获奖诗歌《快升起来吧,红色的信号弹》的作者。

1979年,他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上过前线,钻过猫耳洞,在轰轰炮声中写下这首《快升起来吧,红色的信号弹》,其后,便一发不可收,写了《祖国啊,我没迟到》、《穿迷彩服的人》、《唱在白雪的世界里》等一系列诗歌作品,先后获得总政治部“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英雄赞”征文奖、广东省作协新人新作奖、珠江佳作奖、《华夏诗报》诗歌年度大奖。后来,我还得知他家乡远在中原古都开封,年仅14岁正读初二便被广州军区特招入伍。当兵后业余有两大爱好:一是读书,常逛书店,文、史、哲均爱读;一是爱下部队、走边防。广州军区辖区内既有广西的十万大山,又有海南的椰林和海岛,还有湖南神秘的湘西和洞庭,更有广东面向太平洋、面向港澳的曲折海岸线。

也是这段时间,他为《黄金时代》写了不少卷首语,其中有三篇《拥抱世界的梦》、《生命的旋律》、《永恒的美》被选入全国青年期刊卷首语精选本《太阳的梦》。 

我爱读他的诗,其中有两句记忆犹深——

要笑,就笑出阳光

要哭,就哭出雷声

多么雄浑,多么厚重,多么大气,多么形像,它深深刻在了我的心中。


蒲生,不仅是诗人,还是编审、词作家和大型活动的策划者,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另一原因。他于1985年转业到花城出版社,从诗歌编辑做起,到后来担任《花城》副主编。1993年春,我调到省出版总公司当副总经理,在同一出版大楼里办公,常在电梯间碰面。同年底,局里要筹办一份大型现代生活杂志,取名《潇洒》,要我兼任社长和总编,我只好四处招兵买马,叶曙明一开始便跟我拍档,当时是编辑部主任。后来我还想找个既懂编刊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材,闯入我视野的首选人物便是黄蒲生,花了不少心机,才把他从花城撬过来当执行主编。

2000年春,我调至广东教育出版社当社长,把《潇洒》全班人马带上,还创办了《收藏·拍卖》,并把《新空间》改办成《数码先锋》,黄蒲生任期刊中心总经理,他除当《潇洒》的主编外,还要管好其他两本杂志。在编好杂志之外,我还鼓励他不失时机地做点畅销书,最成功的当属那本《健康忠告》。该书大胆运用杂志的设计元素,插进精美的漫画配图,还制作了印有图书金句的书签。图书出版后不久,还把作者洪昭光从北京请来,在省委礼堂为省老干局作健康讲座,并向到场听众赠送图书。这些活动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图书出版仅三个月总发行量就突破120万册,成为小书大做的典型。后来,这本《健康忠告》还获评上海2002年『我最喜爱的20本书』和香港2003年『十本向市民推荐的好书』之一,并荣获了2002年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蒲生是位多才多艺的智者,业余除了写诗,还写歌词、编剧,上个世纪80年代一首《站台》响遍了大江南北,2003年,与歌唱家邓韵合作创作声乐交响诗《爱的阳光》;2004年,担任北京人民大会堂交响音诗音乐会《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总撰稿和总导演;2005年策划、创作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和平的名义》大型朗颂会;2006年,担任15届多哈亚运会闭幕式10分钟表演《东方神韵》的编剧和撰稿;2013年担任广东省纪念六祖惠能圆寂1300周年交响诗画音乐会的总撰稿。

还记得蒲生在为庆祝教育出版社成立二十周年而出版的教育社员工摄影集《影踪》卷首写的那几句诗:

影 是虚幻的

却生于真 生于光

若无真 无光

则无从寻影 无以捕影 无法摄影

蒲生富有艺术才华,必然有种强烈而又高端的审美意识,对作品的意境与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因他经常策划大型文艺活动,对光影的呈现有着独特的感受,这对他的摄影创作无疑是有益的;同时,他对新生事物,又有着天然的敏感与兴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已经拥有了第一台CPU只是8086的个人电脑,近些年,玩无人机,他也玩的得心应手。

那次影展的成功,绝非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他长期厚积薄发使然。仿如一飞瀑,之所以一泻千里,是因为有遥远的流淌与深层的积聚。


摄影,是一门发现与等待的艺术。景点还是那个景点,走过的人何止千万?拍过的人又何止百千?要拍出“人人心上有,个个镜下无”的佳作,除了是对你审美能力、构思能力,挖掘主题能力,捕捉光影能力的考验之外,还是对你顽强意志、执着精神的一种严峻考验。最令我感动的是,蒲生的大部分摄影作品是他眼疾之后拍摄的。

我完全理解蒲生患眼疾的痛苦,退休后,集团曾要我为新创办的《时代周报》终审,两晚时间要审完38个大版,一些社评还要认真修改,忙了几年,一天深夜我突然发觉左眼一片模糊,第二天到眼科医院找专家一查,竟是眼底黄斑裂变,只觉眼前一团漆黑,视力一测,只有0.05,也就几乎等于失明,我住了一个多月院,天天打激素,整个人变成了“猪头炳”,一迎风便流泪,那种痛苦,那种无助,会令意志薄弱者精神崩溃。蒲生比我更惨的是患眼疾时爱人才刚刚置换了膝关节。可他凭着人生历练来的顽强意志和坚韧精神,在长期的失眠与抑郁中重新奋起,2016年4月,从广州出发,开始了持续102天的欧美之旅,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让他怡然陶醉,大世界的纷繁复杂,反倒抚平了他内心的抑闷。自那次始,他一次又一次再出发,走过了美、欧、非,影展后的2020年还去了趟南极。

看来,蒲生的人生四季亦充满诗意,流溢着一股独特的韵味。

我之所以对蒲生的人生履历写得这么详尽,是想读者读这本书时,能窥见照片背后的另一本书。


从编辑出版角度看,我觉得《走过·四季》有五大亮点:

其一是布局与谋篇的结合。

整书以春夏秋冬为基本的叙述线索,用图文搭起海外篇和国内篇两大框架,然后分别以春夏秋冬谋篇。海外篇:春,在美国·东奔南走;夏,在摩洛哥·独自旅行;秋,白俄罗斯·自由时光;冬,俄罗斯·冬的瞩望。国内篇:春,西藏·高原的感动;夏,新疆·峡谷的壮美;秋,内蒙·追赶秋天之路;冬,四川·云端上的新年。整个格局工工整整,每个框架内的谋篇各具特色。海外篇每季锁定一个国家为主,国内篇每季一个地域为主,且每个季节都有一个独特的主题和特殊的韵味,它就象两大组诗,异常丰满而又意韵悠扬。

其二是文学与摄影的圆融。

文学与摄影的关系,是个既传统又崭新的命题,这命题的提出好像只是这几年的事,其实它早已存在,凡是文学素养高的人,他一旦掌握摄影技术,拍出的照片,往往会与别人有所不同。他会调动一切文学元素来拍,比如选材与构思、意境与内涵、衬托与借用等,这册书文学元素最突出的是诗性与哲思,作者是文学家,是编剧,是诗人,读者也许感到奇怪,既是诗人为何整本书只有寥寥几段诗?但只要细细品之,你会发觉每段文字,都是一篇极佳的文学随笔,它娓娓道来,显得很随意,很从容,很淡定,但视野新、观念新、语言新,流溢一股淡淡而耐人寻味的哲思。每一帧照片立意新、构思巧、角度刁,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诗味。难怪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郭小宁这样评价:"黄蒲生不愧是真正的摄影文学家。"

其三、景物与人文的交织。

作者一路走来,绝不光是欣赏湖光山色,而是绝不放弃挖掘其内含的人文底蕴。 面对莫斯科红场作者写道:


红场的记忆

太多也太复杂了

列宁的墓

斯大林的石像

亚历山大公园为无名烈士

点燃的长明火

二战兵临城下的出征

还有红星的闪耀

双头鹰标志的

被放弃与重新使用

我发现

历史

其实没有真相

永远都在被现实

一次次地

修饰和调用


作者通过在红场的照片想表现一段无法忘记的昨天,揭示“历史其实没有真相,它永远都在被现实,一次次地修饰和调用”,这是多么深刻的人文底蕴。

在白俄罗斯的眼泪岛,作者看到的是:战争,是流血,是牺牲,是眼泪,是悲伤,是不愿放弃的手。

在西藏苍茫的天幕下,如帆墙般汹涌而动的经幡,那庄严而又肃穆的白塔,那堆积如山的玛尼堆经文,表现的是浓烈的民族信仰,那高原神湖的轻波微澜,那高原天空的天蓝云白,呈现的是一派纯洁与宁静,可神湖的岸边,寺前的大地,却一片荒芜,人们不禁会陷入沉思:神在哪里?信仰在何方?

其四是宏观与微观的互补。

宏观拍的是大写意,用的是航拍,是广角,呈现的是大局,全景,气势恢宏,

气象万千,《安集海大峡谷》横亘着千沟万壑,《芬兰湾与夏宫》在浩瀚中藏着神秘;微观,拍的是大特写,用的微距、大光圈,呈现的是局部、细节,精致入微,主题凸现,摩纳哥《包红头巾的女人》那眼神让你永远猜不透,西藏作品《回家》、《旋转的转经筒》、《咬着指头的微笑》、《磕上布达拉宫的额头》让你触摸一个民族的风情与内心的世界。

宏观与微观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既呈立体又显多维,让你感觉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

其五是欣赏性与实用性的搭配。

本书在强化欣赏性的同时,暗藏一些为旅行的老年人加入的切实可用的旅游小贴士。此外,为了适应读者延展性阅读的需要,用二维码的方式链接作者在公众号《纪行录》中的相应文章和腾讯视频中的相应内容,这也是本书特有的贴心创意。相信你在点击图书中的二维码时,一定能获得某种意外的惊喜。


四季,是你七彩的人生

四季,是你远行的足迹

愿你的四季行踪尽是诗……

卢锡铭

二O二O年六月二十八日于羊城东堤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