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香山文论》——穿越时空,与香山文化共鸣

更新时间:2020-09-04 来源:书香中山

《香山文论》从中山本地作家开始起步布局,通过个案分析、文本解读结合史家意识,见微知著、系统地向我们展示香山、岭南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些特征和面貌。

微信图片_20200904110337.jpg

阮波/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01

5年钻研之作

阮波新作《香山文论》一书共30万字,是阮波历时5年所做集地方性文学与个案研究于一体的力著。

《香山文论》全面拓展岭南香山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视角,以香山文学为起点,由此及彼引入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性思维。特别是将香山文化的代表人物刘斯奋与茅盾文学奖的文学现象融会贯通,很好地解决了地方性课题与国家级现象研究之间的关联。

微信图片_20200904110218.jpg

△香山文化代表人物——刘斯奋先生

全书通过经典案例以点带面得出香山、岭南至中国文学的一些启发性的研究结论。

◇刘氏家学创作及其文艺思想对当代具指导性;

◇苏曼殊与阮章竞两位大师在中国近现代文艺复兴背景之下的突破与贡献;

◇异质文化碰撞使香山文学呈现杂交优势与生命力,具先天审美优势;

◇民族地域寻根、乡村纪实文学是“寻根文学”的延伸,具传承意义;

◇探索香山文学局限及进退,予未来以指向。

此研究专著中的部分论文被南大核心、北大核心排名第二的《当代作家评论》以及《南方文坛》《广东社会科学》《光明日报(评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家核心研究报刊选用;该论著亦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课题的成果。

02

写作意义重大且深远

在《香山文论》之前,中山几乎没有出现过综述性和全景式的文艺批评专题著作,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正在于此。

香山文学的特点在于,在岭南文学的大背景下,中山与大湾区的周边城市比如珠海、佛山、江门等地有共生共源的关系。在旧香山的概念中,中山与珠海甚至是不可分割的。这种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学规律上的相似性与共享性,在局限、进退、指向等传承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当然,文学个案的差异性还是明显的,独属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导致一些具体变量的存在。

03

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为直抵内核,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阮波不可能不与她笔下的每一位香山文学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其中,受香山文化名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先生的启发较大,“与他面对面的接触与交谈较多,学习到好多东西”;近代作家苏曼殊颇具戏剧性的人生经历,也给阮波在创作中带来很多感悟;阮章竞的女儿阮援朝与阮波相交甚笃,为阮波提供了大量研究资料,使得阮章竞的研究更为立体丰满。

这些丰富详实的资料,都化为文字沁入到阮波的创作之中,实现了与书中人物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04

居一隅而思四海

中山曾有作家说过:中山的文学界只见平原,不见高山。这也似乎是不少文学评论家的共识。当下中山文学该如何在困境中突围成了中山文坛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面对这样的现状和评价,阮波认为紧要的不是在地域上,而是在文艺创作领域上的突破,搞好自身的创作很重要。“研究与评论的规范性写作需要慢工出细活,倒是很锻炼我的急性子,每天都在电脑上缝缝补补,希望针脚绵密、不出纰漏,但终归不可能完美,等着读者检验挑刺儿。至于如何做好一个地方性的中国作家或评论家,施战军主编在此书的跋里面已略有阐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对《香山文论》一书给予了高度点评:阮波给我们一个启示,如何做一个地方性的中国批评家——研究的东西必须和当地文化相连接,对地方文学的研究要建立在一个世界文学的大经纬度上。对整个中山文学、民俗文化的感受和学术建构,她有地气支撑,还要挖深井,也不能掉井里爬不出来——挖过深井,但整片天空、大地仍都属于她。

05

新作获业界赞誉

此外,阮波的作品得到不少名家的推荐。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阮波的书让我看到了那种在学术成长中自我保护的顽强努力。她把个人的感觉体验和理论合而为一,丰富的个体、生活与审美呼应,增强了审美张力。这种研究方法对文学史研究者是有启发性的。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我们在她的文化笔法下看到,无论是阐释革命僧人苏曼殊、解放区文学经典人物阮章竞,还是论述当代鸿儒刘斯奋,她都结合着时代,结合着创作者的“背景”,从而将文艺的视角放置在了历史的坐标之上。

◇《文艺报》总编梁鸿鹰:她的知识积累,她对文学、哲学、美学、艺术的积累支撑了文章。诸如此类的见识、见解和思想性的东西,完全避开了我们特别担心的那种寡淡无味、缺乏意蕴。阮波总能从平凡平淡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她的书显现出其学术水平和对事物的理解。在她的书中也可看到宗白华《美学散步》的那种风似剪刀的感觉,她以一种散步方式阐述美学问题。她的文章还能让人想到罗兰·巴特的文论,就像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一样,跟中国古代文论是相通的。

◇著名学者郭小东:她的语文既敏感又贲张着思想,同时专业着学术。


阮波简介

已出版专著与合著11部。专著《一个人的美学》《文化冲突与文学之辨》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作家网、广东作家网等广泛关注报道。曾获《散文海外版》全球华文散文大赛奖、中山市社科论著论文奖多次、三届中山文艺奖一等奖等。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岭南香山文学、文艺美学。其评论等作品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及广东省委宣传部学习强国推送。

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