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金敬迈:创造另一种经典的作家

更新时间:2020-07-06 作者:艾云来源:广东文坛

2018年12月1日,广东文学名家金敬迈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作协召开。会后,我找到老迈的儿子金东要了老迈住院的地址,次日去到广州陆军总医院看望他。

走近病房,见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老迈。此时,他已丧失了知觉。金东俯在他耳畔说:“艾云来看你了。”他似有意识,眼睛微微张开了一下,旋即又闭上了。金东说:“他现在隔上三两天透析一次,人虚弱得很,现在已经不大认人了。”

我心里十分悲伤。老迈,曾经的美男子高大健旺,他每次讲话都有着话剧演员那样的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有着穿透介质的坚定力量,充满魅力。而今,他蜷缩病榻,显得那么弱小,对什么都已经无能为力。我在想,人生难道就一定是由盛到衰的必然过程?

依稀记得2012年的6月下旬,老迈幽幽地说:“可以去桂阳了吧。”首届广东省文艺终生成就奖颁给了15个有名望的作家、艺术家,老迈也是其中实至名归的获得者。广东省电视台准备拍15个人的《岭南文化名家》的电视专题片。我是撰稿人。负责老迈这一期拍摄的电视台小姚对我们说过,一定要与老迈同去欧阳海的故乡拍摄些现场资料。天热的时候,我们怕老迈受不了,想等到秋凉以后再去。可是老迈迫不及待地想要到那个他非常牵挂的地方。

到了桂阳城,当地有关方面的同志听说《欧阳海之歌》的作者金敬迈来了,非常高兴,他们也为我们提供了采访与拍摄的很多便利。6月26日,穿过崎岖的山路,老迈来到欧阳海的家,原来这里叫老鸭窝村,现在已改名叫凤凰村了。他与欧阳海的大哥欧阳增龙双手紧握,多少年后再次重逢,两人眼眶都泛起泪花。

离开欧阳海的家乡,我们又来到欧阳海当年拦马救人牺牲的地方。

奔驰在京广线上的列车,南来北往。在列车经过赣州到衡山这一路段时,细心的人会发现,在不远处一块空地的高处,矗立着一座大型雕塑。

雕塑上,但见一名全身戎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右腿弯曲,左腿蹬直,左臂向上伸开,正用尽身体全部的力量,去阻拦身后那匹显然是受到惊吓的战马。那匹背负部队辎重的马,正撒开前蹄,向上空踢腾,并朝向铁轨铺卧。

关于这座雕塑的由来,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知道,但是如果你去询问50岁左右的中国人,他们看上一眼马上就会告诉你,他是欧阳海。这里,正是他1963年壮烈牺牲的地方。

在原址上,中国著名雕塑大师唐大禧,捕捉住那令人惊心动魄的瞬间,创作了这样一座凝固着永恒,传唱着英雄史诗般的雕像。

唐大禧可以说是因为这雕像一举成名,奠定了他雕塑大师的地位。

而比他更出名的,则是经过生活提炼,又回到命运真实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以及小说的创作者,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著名军旅作家:金敬迈。

欧阳海,这个响亮的名字,在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辽阔的大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欧阳海作为一个普通的战士,他品德高尚,舍身忘我。他用他23岁短暂的青春生命,谱写了一曲和平年代气吞山河的英雄主义颂歌,并感动震撼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灵魂

这感动和震撼,不是意识形态的概念,不是教条主义的灌输;而是来自于情感饱满,情节真挚、催人泪下的文字阅读。

这奇异的文字阅读,让《欧阳海之歌》这部长篇小说,印数竟高达三千万。当年仅次于《毛泽东选集》的销售量。

要知道,有史以来的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其作品印数都不可能超过三百万。

这不可思议的销量,让这部3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有着广泛的传播范围。作为一部文学叙事作品,它这么高额数目的发行量,过去和现在的中外作家,都很难奢求与想象。

这是一次奇异的,不可复制的文学的理想景观。

不仅如此。在这场自发的、主动的文字阅读中,作家与读者,在心领神会中,达到高度默契,并共同完成一次“二度创作”。用现在流行的理论术语,这叫做理想的“接受美学”形态。

这是一次发生在特定年代的文学奇迹。

这部小说的创作者金敬迈,在当时是没有预料到后来发生的一切,他没有想过,自己在有意无意之中,创造了一个丰碑式的红色经典。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63年末,金敬迈在下连队深入生活时,在偶然中,听到兄弟部队出了个“大事故”,一个平时不怎么听话,有些调皮的战士被火车轧死了,还祸及该连队“四好”没评上。出于好奇,也想去南岳衡山散散心,于是,金敬迈来到了欧阳海生前所在的连队。

出乎意料,他在与欧阳海班的战士交谈时得知,事实并不像传言所讲的那样。欧阳海是个深受战士喜爱的班长,他爽朗,执着,有一定的个性,却被连队个别领导看不惯。被传的“大事故”的真相,更是让金敬迈震惊,在一列火车即将通过时,驮炮的战马受惊,冲到铁轨上一动不动。欧阳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推开惊马,自己牺牲。

真相与传言如此不符,当然与欧阳海所在连队领导的态度有关。

越了解越发现,一个人的身上,正是有了真诚和真实,而不是虚伪做假的东西,在关键时刻,他才可能冲上去,为人民的生命安危,毫不顾虑地冲上去。欧阳海在冲上去的那一刻,他当然知道自己会死,但一列车乘客会得救。这容不得犹豫的刹那,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这刹那,就是后来金敬迈写下的有名的“最后四秒钟”。这个真诚真实的普通战士欧阳海,在瞬间,爆发出生命的夺目光辉,并抵达到一种可以被称之为崇高的境界。这境界,平时说着阿谀奉承的语,做着损人利己事的人,可以做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金敬迈又到了欧阳海的家乡,了解了他的童年身世。这个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那性格遭遇,身后一行行的足迹,仿佛是金敬迈自己早年历史的浮现。

金敬迈更从欧阳海的精神气质里,找到了与自己的深深契合。

金敬迈是个有气节,有正义感,敢于直言,勇于担当的人。他一向认为,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人人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

在按捺不住的写作冲动中,金敬迈先写了一个两千字的报道。发表以后,效果震动。先是新华社发了通稿,各大报又转载了。欧阳海的事迹,不再是落后典型,而成为先进典型。这等于为欧阳海重新正名。

一下子,围绕着这名战士,宣传舆论口径全变了。

此时的金敬迈,看着自己采访的素材,他是决定要写一个大东西了。他几乎可以说是不顾别人的讥笑,主动请缨,要写一部关于欧阳海的长篇小说。

他把自己关在房里,他同欧阳海一起,经历着生命的各个阶段。他几乎像发热病一样的亢奋;又犹如神助的那些段落、情节、细节,连同人物的说话的语言,做事的行态,都纷纷向他走来。

金敬迈用一天一万字的进度写着。28天以后,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写完了。他累得无法再看一遍;况且,他也看不了。那些情绪激越之下,快疾写下的文字,就像鬼画符,潦草到他自己都不认得了。

事情说来也凑巧。

1964年的一天,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鲁易来广州军区约稿。金敬迈所在的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创作组,那里可是有着藏龙卧虎之人。梁信,他创作的电影剧本《红色娘子军》,已搬上银幕,它所具有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互相交融,为国人赞誉不已。

赵寰与董晓华合作的《董存瑞》剧本,也已搬上了银幕,在国内又是影响巨大。这二位是全国排名很是靠前的大编剧。赵寰的《南海长城》《南海战歌》,也是轰动不已。

张永枚,那首《人民军队忠于党》的歌曲,只是开头一唱“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就唱得人热血沸腾了。更有长诗《西沙之歌》的配乐诗朗诵,在全国各地的广播里朗诵,直听得人心潮澎湃。

而万川,写作了反映英雄工兵生活与战士生活的话剧,听说有中央首长在看话剧时感动得落泪。

金敬迈所在这个单位的诸同事,不仅在全军为人所知,在全国也是大名鼎鼎,唯他,尚是寂寂无名。

金敬迈1949年入伍,来不及打仗,就当上了文艺兵。部队那时也没严格分工,他除了演话剧,还演歌剧、秧歌剧,有时他也拉提琴,也在舞台上跳过舞。革命军人嘛,叫干什么干什么。

那时,到基层、到连队演出是常事。空旷的场地,没有扩音器,没有麦克风,当然,也没有学习过科学的发声,就那么,硬是扯着大嗓门去喊,去唱。因为只有声音越大,人才可以听得清楚,效果才越好。就这样,声带撕裂,嗓子给喊坏了。

当然,他还是发表过一些文字,于是一年多前,金敬迈从演员转到编剧。

但在写作行当上,他的确是一名刚刚起步的新兵。

话说鲁易来约搞。该找的重量级作家,都谈过了。他又对人讲:听说这里还有一位姓金的,以前是演话剧的,刚调来不久,叫他过来一下。

于是,金敬迈来见鲁易,并带上厚厚的《欧阳海之歌》的手稿,交给他。

次日清晨,鲁易又将这摞手稿交还给金敬迈,说,你写的是什么,我怎么看都看不清。也难怪,那龙飞凤舞的字迹,连金敬迈本人也有许多看不懂,更何况是别人了。

鲁易已经放弃了,说:“以后再说吧。”他即将赶火车回北京。

金敬迈走了,他又喊他回来,问道:这真是28天写出来的吗?金敬迈回答说是。鲁易说,这说明你很有激情,否则,写着写着就没劲儿了。

鲁易说,要不你先读一下听听。

于是,先念第一章《风雪中》。

开头的字好辨认,金敬迈念道:

“春陵河水绕过桂阳县,急急忙忙地向北流着,带着泥沙和愤怒,留下苦难和呜咽,穿峡出谷,注入碧蓝碧蓝的湘江…….”

这样的文字,放到现在,依然毫不逊色,有着情境和语言的美感。

再接着,金敬迈开始发挥他话剧演员的能耐了。字迹清晰的他照念;看不清楚的,顺着语感编下去,居然还行。

他在声情并茂中,诵读了老鸦窝的严寒,严寒中赤贫的欧阳恒文的老婆生下幼子,而“两丁抽一”的命运,让家里人把这个不受欢迎的孩子,送到土地庙。父亲的心刀割般的不忍,又将幼子抱回,取名“欧阳玉蓉”,从此这孩子男扮女装,屈辱地活着。这就是欧阳海的出生。

再接着,满了七岁的欧阳玉蓉,即欧阳海,梳着刘海,留着辫子,为四妹子沿路乞讨。四妹子仍是在贫病交加中死了。

当金敬迈念到第一章的最后部分,鲁易早已是泪流满面。

金敬迈念完第一章最后一段停顿下来。鲁易催促他继续往下念。然后对工作人员说,马上退票,不回北京了,就听金敬迈把稿子念完。然后金敬迈又开始念,他自己也哭了,想不到自己凭一腔热血写的这部作品,也让自己感动了。

两个人,一个是读得有声有色,一个是听得泪流涟涟。

金敬迈整整念了五天,鲁易整整听了五天。

头发花白的老主编说:

“我以前审读过那么多稿子,还没有看到哪个人的初稿能这么抓人。这绝对是一本要轰动的书,太感动人了。”他又问金敬迈,这是你的第一本书?

“是我的第一本书。”金敬迈如实回答。

金敬迈说自己以前是演话剧的,他认为书之所以动人,跟自己口才好,善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金敬迈谦虚了。它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本质:书中传达的深刻思想意义。

老主编说,可以马上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付印。 

果不出所料,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一经出版,上下轰动,好评如潮。

因为了一部小说,欧阳海获得死后殊荣,因为了一部小说,让读者与书本达到如此默契与互动,这是令小说的作者金敬迈,所始料未及的。 

从大的方面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以长篇小说为阵容的长篇创作,已形成蔚为壮观的局面。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扬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扬益言的《红岩》、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德英的《苦菜花》等等,早已深入人心。这些长篇创作,虽然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痕迹,却写得波澜壮阔,荡气回肠,非常值得欣赏。部部都可以称得上是作者的巅峰之作。

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比起上述提到的长篇,可以说晚进很多,在红色经典中,已经算是余绪了。

金敬迈本人,也绝对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处女作长篇,可以在全国上下,造成如此剧烈的反响。

原因在哪里?让我们试着做一下分析。

金敬迈之前的那些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其故事选材和历史背景,大多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它与当下生活,毕竟存在一定距离。读起来虽然欣赏有加,但仍与个人感受隔了一层。

《欧阳海之歌》却像小爪子一样,挠着人心,让你痒痒的,麻麻的,略有伤感和疼痛。它写的是当下,是和平年月的人。即使是军人欧阳海,他依然遭遇倔强的个性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欧阳海生前的处境,不如人意。左右他命运的上级,对他不仅是不欣赏,更是讨厌,他四周的安全临界区域很小,隐情极多。

欧阳海本人与1963年树立起来的雷锋,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反差。他们都是部队战士 ,雷锋是一个没有瑕疵的,浑身上下都是优点的、完美的人,是人人都称赞,都学习的先进楷模。而欧阳海,则是一个无法轻易归类的人。他率直,不通人情世故。他与典型不靠边。

但是,欧阳海却是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

金敬迈塑造的这个英雄,正是因为真实得有血有肉,才令人信赖。英雄原本生活在普通人中间。人们可以从欧阳海身上找到生活中的窘迫、不堪、烦恼、失意的东西。他与众生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人们说,谁不是这样呢?

这是英雄情结与日常伦理冲突抵达了顶点。

命运琴弦在最后的奏响中,砰然中断。

小说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实际上是符合了古希腊悲剧的创作原则,这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欧阳海之歌》的写作。除了金敬迈说的,他因为话剧演员的出身,讲究语言的节奏感,明快舒朗,不罗嗦,重视修辞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用叙写烈士,掩盖了那个时代极其敏感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正因为如此,它深刻触动了每一个阅读者的神经。那青春澎湃的力量,与遗落在心底的悲情,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这部长篇,因此成为具有人性内容的红色经典。它在一个固定意识形态的框架里,写出了具有个人意识的、具有多种可解读性的当代英雄诗章。

说起来真是吊诡,金敬迈创作《欧阳海之歌》用了28天时间;在极“左”思潮迫害下,他被囚禁则达3902天。哎,这个世界,戏剧性的东西太多了。金敬迈跌宕起伏的人生,充满了这种荒诞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戏剧性。

在他出狱以后的若干年后,当他终于可以痛定思痛时,他写出了《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这是他血泪交织的倾诉,是不屈灵魂的记忆。他将此书献给了苦命的妻子曾凡三和两个儿子。

他从未停止对历史抒写的责任,即使在他耄耋之年,2003年非典时期,他依旧请缨走上采访前线。他所采写的报告文学《好人邓练贤》情感真挚,思想深刻,广受赞誉。

金敬迈常常喜欢引用这个典故:

世界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巡游某地,遇见正躺着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上前自我介绍:“我是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哲学家依然躺着,也自报家门:“我是狗儿第欧根尼。”

大帝早就听说过这位哲学家的名字,赶忙问:“我有什么可以为您效劳吗?”哲学家的回答是:“有的,请你站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金敬迈这个嗓门洪亮,性格倔强的可爱老人,正是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守护人类的骨气与尊严。

2020年3月15日,这位90岁的老人离开了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我们无法为他送行,但愿他在天国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2020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