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会员文选

贾泽阳 | 溪头竹韵

更新时间:2020-06-11 作者:贾泽阳来源:广东作家网

我喜欢溪头的山峦叠翠,喜欢溪头绿水缠绵,喜欢溪头花枝妖娆,喜欢溪头的底蕴厚重,我更喜欢溪头的翠竹雅韵。

位于从化良口镇的溪头村盛产毛竹,四周山上都有竹林,尤其后山,连绵数万亩的竹海,远远望去,宛如绿色的波涛,起伏律动,引人无限遐思。

我曾经在溪头村做过扶贫驻村干部,工作之余,时常沿山间的竹林小道漫步,刻意走近翠竹,有机会和毛竹有了近距离接触,深深地被毛竹吸引。微风拂过,竹子索索私语,像是同伴之间在说悄悄话,又仿佛向我娓娓诉说。身在竹海之中,与竹相对,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毛竹杆杆挺拔屹立,给人一种振奋向上的感觉。

溪头村与竹子有着很深的渊源。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开村始祖蔡福壮和蔡福山兄弟来到这里,见四面群山环抱,山上树木茏葱。非常高兴,就在里安营扎寨了。他们还派人前去老家福建取来毛竹种引种,这就是当地人称作“闽竹”由来。

竹子有君子之风,自古人们就喜爱。有人爱它的气节,“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徐庭筠的《咏竹》);有人爱它的风骨,“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陆游《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有人的爱它的正直,“盈谷万万竿,何曾一竿曲”(苏辙《员当谷》);有人爱它的坚韧,“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董必武《病中见窗外竹感赋》);有人爱它的清雅,“劲节有高致,清声无俗喧”(沈辽《竹轩》)。而溪头的老百姓更爱它的实用。

溪头蔡家到了二十五世,有个叫蔡有福的村民,他勤耕苦种,爱好工艺。想到蔡家先祖蔡伦,在东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工艺,因而心中萌发了造纸想法,并且付诸了行动。他在村西土名叫鸭背的坑溪畔,建起一间“石角”,用来造纸,利用漫山遍野毛竹做造纸原料。慢慢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其儿子蔡文喜、蔡文典子承父业,改良造纸工艺,提高土纸档次,所造纸张质量好,名声渐大。后来创出”福“字品牌,在广州陈村开设了“福记”货栈。产品畅销珠三角,远销东南亚,成为当时颇有名气的民族企业家。

现在的溪头经过村民和扶贫的扶持,建成了广东省最美乡村,来此游玩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能工巧匠,就利用竹子制作出花样繁多的竹制工艺品出售。游客到此,都喜欢带回去,馈赠亲朋好友。

这里的竹子资源丰富,竹类的食材也多。春到有春笋,夏至有甜笋,冬至有冬笋,平时还有村民制作的酸笋、笋干等。到溪头不品尝这里鲜笋炒肉,那可真是一大遗憾。新鲜的竹笋爽脆可口,清香萦齿,实是一大口福。“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清·吴昌硕《咏竹》)

此前,我对竹子的喜爱,大多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尚属人云亦云的跟风派。通过扶贫期间的驻村,与竹子朝夕相处久了,心里由然而生出敬意。

我固然爱竹子的挺拔坚韧,爱竹子的清雅脱俗,爱竹子的铮铮气节,爱竹子的虚怀若谷,但是我更爱竹子的淡然和朴实,就像溪头的百姓一样。

它们不论身在何处,环境多么恶劣,始终坚守本分,奋发图强,从一株到两株,到一丛、一片,以至漫山遍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溪头的村民,身处深山,生活环境艰苦,但他们有竹子一样的坚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奋力脱贫,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开拓自己的美好生活。

溪头的竹子是平凡的,它没有观音竹的娟秀文雅、佛肚竹的潇洒飘逸,也没有湘妃竹的情韵幽深、罗汉竹的骨节劲奇,它只是人们常见的毛竹,然而它青劲淡雅,朴实正直,永远给人积极、乐观、向上感奋。

溪头的竹子是伟大的,默默的奉献着自己。它一身是宝,从刚生长就作为鲜笋、笋制品,成为溪头的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和一项可观的经济来源;长大后人们用它编制工艺品、作为建筑材料运出大山出售,增加经济收入;即使死后腐朽,也可做燃料。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走近翠竹,不由自主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敬佩感。如同这里的乡亲,朴实憨厚、不善言语,但心地善良,勤劳坚韧。即使为保护广州的饮用水源,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开发,发展加工制造业甚至是养殖业,但他们不怨天尤人,始终守住青山绿水,保持着这份纯净的天空。他们在政府的扶持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甩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世间万物各具形态,人们也各有好恶。我喜欢溪头的翠竹,愿意像竹子一样,做个对社会、对人们有用的人。置身竹海,竹韵悠悠,仿佛能听懂竹子的诉说,竹子的歌唱,感觉到翠绿的竹海传递出的坚韧、向上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