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卢锡铭 | 构建岭南文化高地

——谈《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

更新时间:2020-06-09 作者:卢锡铭来源:广东作家网

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组编、陈剑晖、徐南铁、郭小东任总主编的《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厚达80余万字,是岭南文化研究的一座丰碑,我想从编辑出版的角度谈三个问题。

一、《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出版的价值

其一,有利于对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总结。本书对广东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风采来一次系统的疏理。一是疏理发展的历程;二是梳理发展成就;三是梳理成动经验。文艺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此举一反三,对文化的其他领域亦来一次的梳理,以求对此阶段广东文化来次完整的总结。这对进一步加快我省文化强省的建设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其二,有利于增强广东的文化自信。广东文化一直以来被严重低估、忽视乃至掩蔽,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文化沙漠”。在本世纪之初,我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当社长时,曾针对这流行的言论,策划出版《其实你不懂广东人》一书,引起社会上强烈的反响,一版再版,发行四十余万册,那本书主要是从广东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广东人独特的意识、观念、气质与文化品格来证明广东是有文化之域,一种既来源于中原也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岭南文化,用风趣活脱的文笔与事实委婉地驳斥“广东没文化”论,从而增强广东人的文化自信。而这本《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则以炽热的笔触、灵动的语言和铁的事实,详实而又客观地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东诸多文艺领域的勃兴与风采、成就与经验,折射出广东人与时代风雨同行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印记。它有力证明三点:一是广东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二是广东拥有众多“敢为天下先”的艺术人才。三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广东不仅经济可以一日千里,在文化领域同样可以独领风骚,从而有力地增强广东文化的自信。

其三,有助于推动“岭南文化创新”战略构想的实施。广东省委这战略构想很具前瞻性,“岭南文化创新”离不开传承与突破,这种传承就是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坚守,这种突破就是新时期的创新。这创新大体有三层涵义,一是观念更新,提出新的文化理念,在深层文化精神中增加新的内涵,进行内容创新。二是自身结构更新,引起功能新的变化。三是文化自身结构与其他结构如经济、科技和社会等系统进行整合引起的结构的更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就是传承与突破最值得借鉴的文本。它以广东文艺为切入口,列举了许多岭南文化创新的思路、实践以及取得丰盈的成就,创造了许多全国性的亮点和众多第一,这里包含敢为人先、开放、多元、重商、务实、包容、并蓄,进取精神以及市场取向、现代视野等理念,它引领广东人闯入众多旧体制、旧观念的禁区,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只要在这基础上举一反三,进一步加以完善、丰满与提升,绝对有助于推动“岭南文化创新”战略构想的实施。

其四,有助于拓展“岭南文史”研究新思路。文史馆人才济济,亦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可喜的成果,(如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对珠江文化的研究、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对广州治水研究、对古村落研究、书画院在很多大的节点搞展览出书画册等)但依然存在五多五少。一是辛亥革命前的文史研究得多,当代文史研究得少。二是个人研究得多,集体研究得少。三是个别历史研究得多,整段历史研究得少。四是分类历史研究得多,整体历史研究得少。五是书画重视得多,对文史研究相对重视得少。《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组编的成,证明完全可强化五点:一是化整体策划意识。馆里整体策划,专才分头实施,再来整体组合,可产生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二是强化长短线规划。现在入馆的年富力强的馆员多,可放长时间去研究一些厚重和长线的课题,分期收获成果。三是强化跟社会上文史研究单位联手,比如高校、社科院等。四是强化跟出版单位合作,策划一些有国家或省出版基金的选题,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双丰收,一获奖机会多,二起码可减少课研经费的压力。五是强化文史研究兼顾书画的均匀发展。

二、《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四大亮点

其一是准,定位准:一是锁定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二是锁定这四十年有冲击力的重大事件。三是锁定这四十年有影响力的人物,并制定入选的统一标准。四是锁定的人和事都应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其二是全,品类全。囊括了广东文艺五大板块,一是文艺版块,二是影视板块,三是音乐版块,四是美术书法板块,五是戏剧板块。以前分类有研究出版过,但作为文艺各门类综合起来一起研究并出版却没有,填补了一项空白。之所以能补这空白,因为只有广东具这种实力:一这文艺四十年只有广东在五大领域都取得丰硕成果,二只有广东才有人才编全编好这段文艺史。

其三是新,有强烈的时代感。全书有开放的意识,有现代的视野,具体表现为四新:一是思想新,二是视点新,三是观念新,四是手法新,采取板块结构,对史、论两者各有依重,描述与研究结合,宏观与微观并进。

其四是深,深刻的思想性。这本书不是现象的临募与罗列,“40年”是逻辑时间的“40年”,是深嵌于广东乃至中国百年文艺大革命背景中40年,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40年”,是从文化底蕴去分析,从思想变革去分折,从广东人心理变化历程去分析,从文化创新思维去分析,因而有厚重的历史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三、《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引发的思考

纵观“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一个令人遗憾又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前二十年蓬勃发展,后二十年有点滞后,原因何在?突围的路径在何方?这是本书引发的思考。

其一,前二十年蓬勃发展的原因:一是得益于思想解放。有思想解放,才使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品格发挥到极至有思想解放,才能海纳百川,吸纳海内外的艺术精华和人才有思想解放,才有“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态势,不仅是是文艺界,新闻出版、社科研究亦如此。当年《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是全国风头甚劲。广东期刊有十家每月超百万份,有三十家月超五十万份,社科界何伯存《山坳上的中国》响遍大江南北。二是得益于有片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热土。有了这片热土,就会涌现崭新的人和事,这是取之不竭的创作题材有了这片热土,就有能干事干成事的环境有了这片一热土,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钱不是万能,没钱是万万不能,况且这些文艺领域,在这时间段本身就能赚钱。三是有支大而又敢担当的队伍。这支队伍各领域阵容鼎盛,敢担当能担当,敢创新能创新,敢竞争能竞争,形成一个干事干成事的强大气场。四是有个扎根广东射全国的策略。这种扎根广东有两层含义,一作品扎根广东,有浓郁的岭南气息,这种气息越浓,越有射全国的冲击力。二市场扎根广东,先把广东的市场做大,站稳脚跟后北上把全国的市场做大,引领时代潮流,这点音乐领域以及报刊、出版尤为明显。

其二,近二十年有点沉寂的原因。一是政策扶持有点缺失。文化太强调产业化,其实文化产业化不能一刀切,应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公益性的文化要大力扶持,非公益性的文化产业,也应有政策的倾斜,毕竟它是精神产品。二是大环境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优势越来越弱。三是新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对传统文化有点挤压。四是敢担当能担当的文化人,特别是领军人物,越来越少,这原因相当复杂,由各种因素造成。可喜的是,近两年出现一些好的苗头,比如以《羊城晚报》牵头的“粤派批评”搞得有声有色,省作协启动“系列重大题材”的创作工程搞得有章有法,郭小东创作了《铜钵盂》等侨批演义五部,是中国寻根文学的力作,也是反映岭南文化的力作。从这些新的苗头,也让人看到岭南文化重振雄风的希望。

其三,重振广东文化雄风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要有具体目标,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包括政策的扶持和财政划拔的力度。三是充分利用大湾区这新的优势,就好像利用当年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一样,调动所有人力物力财力,在做好经济发展这篇文章的同时,做好文化发展这篇文章,且这两篇文章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四是强化融合发展之路,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要融合发展,互为双补,政府要出面搭建大的网络平台,各个领域则要因域制宜,闯出一条新路来。五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在文化人才有断层的危机。这是个系统工程,比如要化创新和激励机制的营造、打造有活力的文化社团、多办一些有针对性的研修班、多搞点比赛和评奖活动等。只要省委重视,各领域共同奋力,广东定能重振文化领域的雄风。

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