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观点·争鸣

江冰 | 海洋襟怀与先锋气魄

——浅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特征与文学评论的定位

更新时间:2020-05-18 作者:江冰来源:南方日报

2019年我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通过参与策划广州市社科联《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论坛》,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特征加深了认识: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新时代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发展独树一帜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有必要重溯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在这个基础上抓住并凸显新时代广东文艺的个性,这是一项具有多方面意义与价值的工作。

自秦将赵佗阻断五岭自立南越国——地域上就划定了岭南,并且产生了有别于中原的岭南文化。赵佗深知要想融入岭南,必须与百越友好相处,明智地采取“百越和集”政策。他个人会见汉使节陆贾时一身越人装束,头发也是越人的椎状,还自称“蛮夷大长老”。后来听从汉使节意见,去国号,臣服汉。这个一往一返的历史过程,就是文化多次融合过程。此后两千多年,岭南地界虽有变化,但两方面的影响始终存在:自北向南的中原文化影响;面朝大海的海外文化影响。岭南的历史塑造了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八面来风,又特立独行;既兼容并蓄,又固守本色。

世界上许多事物,当其呈现不同侧面——尤其是看似矛盾的不同指向时,常常是最具魅力的,内涵也会因此而倍加丰富——广东文化恰巧如此。应该说,涵盖广东文化的岭南文化具有看似悖论的两大特点:一方面,它与中原、荆楚、巴蜀、吴越江南文化长期整合,慢慢成型;同时,由于文化结构复杂多元,地域特色鲜明而独树一帜。奇妙处还在于它拥有一个双重性:五岭与大海一道形成地理障碍,使岭南文化自成一体。但广东人很早就开始探索海洋,随着航海造船的进步,逐步走向世界。在相对的封闭性中又具有开放性,看似矛盾,其实相辅相成。

再比如此前对深圳文化的探讨同样耐人寻味。有深圳学者坚持认为:深圳没有必要刻意效仿其他城市的建设经验,它自身拥有一个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结构。什么结构呢?四方杂处、融会贯通,以及深圳的先锋性、时尚性、开拓性、实验性等。由此可见,深圳移民社会造就的多元共融——连同他们的方言饮食以及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值得作为文化传统承续下来,而融会贯通恰好是对深圳“奇迹之城”的一个呼应。细细品来,深圳如此,大湾区又何尝没有相似的“魔幻感”呢?——多元文化碰撞与冲突的风云激荡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富有生机和希望的融合大势。

曾以《山垇上的中国》一书风靡海内外的中山大学教授何博传,早在2004年就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观点:随着中国数千年农业发展史的逐步转向和海港文化的地位上升,珠江口成为重要的对外文化文明交流窗口之一。珠三角地区外地人口众多,除经济原因以外,还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文化整合”。广东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包容、生气勃勃的海洋性,它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香港与澳门则在塑造大湾区近现代文化个性上起到重要的门户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大湾区文化上的海洋性与国际性。

在我的研究视野中,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上至少有以下特征:它是中国近代史以来思想、文化、艺术最活跃,与世界联系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它是中国当代创新人才聚合度最高、产生创新观念与产品最多的地区之一。全新大范围交流将促进文化不断获得新质特征,这有利于文化转型去适应新的时代。

与此对应,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的概念与内涵至少具有以下几点:它是由令人瞩目的国家战略所支持的艺术门类;它来自中国经济最富裕并最具市场潜力的地区之一,作为文学和文学评论应当反映这一区域特性;它继承了中国近代史以来思想、文化、艺术最活跃的文学艺术传统;具有强大的“海洋性”和锐意进取的“创新性”,同时还拥有非常有利的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条件。因此,多元文化互动交流的“海洋性”襟怀,与世界文学艺术对话的强烈愿望,兼具艺术观念的先锋性、创新性与包容性,具有跨界兼容整合的“整合”意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的“题中之义”。

广东的本土文化——从艺术、物象到民俗、商道,再到信仰、精神——并非若粤语所言“过不了珠江”;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包括评论家能否有精彩的描述与传达,从而征服广大读者。当然,这必须要有充分而昂扬的本土文化热爱与自信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广东文学艺术的“本土叙述”,重要的是在文化描述的基础上,不断自我丰富与提升,要致力于让这种“描述”本身成为一种艺术作品的存在形态。正如法国艺术史批评家丹纳所言:“一部书的精彩程度,取决于它所表现的特征的重要程度。”

目前,我们对于本土创作的认识还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比如,“新移民文学”是广东文学的重要一脉,出生地与生活地所构成的反差成为这些作家创作的一个兴奋点。不过,如今艺术家个人的籍贯已经不能成为描述广东的障碍,所谓“写广东”,天地广阔,角度万千,绝不囿于一隅。无论是新移民作家还是本土作家,在工业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重新回望故土、重新审视并理解本土文化,重新寻找广东本土创作的“出口”,为21世纪的中华文化崛起贡献力量,正是广东地域文化“本土叙述”的最终指归、动机所在、愿望所系。

以改革开放题材为例,这几十年来南粤大地可谓风云变幻,发生了那么多奇人奇事,精彩绝伦。假如我们的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在这段具有强烈时代性、地域性色彩的历史描述上集体缺席,又将是怎样重大的遗憾呢?

简言之,诞生于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文学评论,应当摈弃一些旧有的观念桎梏,打通历史、民族、文化、艺术、地域、社会、环境、氛围、时代、心理等之间的壁垒,尽量从整体上以“融合”的态势去把握一个地域的文化。这是一个属于21世纪文艺评论的创新之举,一个意义深远的大湾区文化建设举措,广东将在其中扮演重要历史角色。而大湾区文学评论正好可以乘势而上,因势利导,主动加入本土文化建设当中,辅助文艺工作者开掘本土元素,描述个性特征,焕发岭南青春,引领时代潮流,再次塑造大湾区整体形象,力争在推进大湾区人文共建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