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惠州7旬老人写“抗疫”小小说被《小说选刊》选载
更新时间:2020-05-11 作者:宫晓磊来源:惠州头条客户端
近日,在国家级选刊《小说选刊》提前公布的2020年第5期目录里,惠东县退休干部海华创作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小小说《寻找英雄》赫然在列。据了解,这是惠州第一篇入选《小说选刊》的“抗疫”小小说。作者海华年届7旬,但一直笔耕不辍,近年来创作和发表了200多篇小小说,《寻找英雄》已是他被《小说选刊》选载的第7篇作品。
海华创作的小小说多次获奖
抗疫期间听到各种人和事 创作6篇“抗疫”小小说
今年春节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大地,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惠州市小小说学会在大疫肆虐的当口,积极响应省作协的号召,发起了抗疫作品的创作活动,动员会员以笔驰援,齐心战“疫”。因为疫情,宅在家里的海华除了关心家乡的“抗疫”情况以外,还创作了《富贵险中求》《邻居》《一只猫头鹰的自述》《寻找英雄》等6篇“抗疫”小小说,其中4篇已发表在省市级媒体上,《寻找英雄》更是被国家级选刊《小说选刊》选中,刊登在2020年第5期的刊物上。
据介绍,《寻找英雄》讲述的是,在一些媒体和综艺节目大肆造星的年代,英雄的概念被扭曲,误导了许多青少年。年轻女孩燕燕在成长过程中,英雄的概念不断输入她的脑海中,但从没有形成明确而深刻的概念,更没有具体的感知。在这次新冠肺炎流行中,她不幸中招入院,后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康复出院。这次难忘的经历让她深切感受到了英雄的存在,也对英雄有了从直感到精神层面的了解。我市文艺评论家邓三君在评价该作品时说,在造星成风的今天,提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的时代命题,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寻找英雄》的灵感是电话聊出来的。”海华告诉记者,这段时间,由于很少出门,他经常和朋友打电话聊抗疫期间的各种人和事,专家和医护人员的奋不顾身、解放军和志愿者的勇敢逆行,广大基层干部积极落实防控措施,都让他一再为之动容,他认为这些人就是“我们当下的英雄”,于是来了灵感,创作了《寻找英雄》这篇小小说。
退休后才重拾小小说创作 发表200多篇小小说作品
海华年届7旬,是一位退休干部,1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小小说创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迄今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小说选刊》《作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惠州日报》等全国近30家报刊发表200多篇小小说作品,并出版了小小说作品集3部。
之所以能一直笔耕不辍,皆缘于对文学的兴趣。海华告诉记者,他本名崔国华,是一位农家子弟。因老家在惠东县平海镇,且出生地近海,故取笔名海华:“海则勿忘是平海人,华即名也是花,乃浩瀚大海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也。”
如同许多人一样,海华自幼喜欢文学。参加工作后,他先后在惠东县白花公社和县供销社当资料员,一直与文字为伍。20世纪80年代他任县委新闻秘书,在省内外报纸杂志、电台发表(播出)数百篇新闻作品并屡受嘉奖,曾连续三年被《南方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学写小小说,并在省级报刊发表过。后来从政,繁忙的工作让他暂时搁笔。
2006年年底,临近退休的海华又开始重拾小小说,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小小说创作。深厚的文字功底、多年机关工作的生活积累,让他写起小小说来得心应手,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海华的小小说,大部分是写机关生活的,多年的机关工作经历为他的小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他的笔下,机关生活的方方面面被描写得栩栩如生,许多典型的机关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中国小小说事业的倡导者、著名评论家杨晓敏曾这样评价海华的小小说:“在语言上力避浅薄直露,叙述时诙谐幽默,显得趣味十足,可读性强。他善于营造内在的故事结构,解剖事物具有的典型意义,塑造人物力争使其真实可感。尤其在结尾时习惯留下余味深长的一笔,供读者长久地咀嚼思考。”
多年努力也结出丰硕成果。近年来,海华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成为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名誉副会长、惠州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他的小小说获得了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二等奖,中国首届小小说擂台赛二等奖、全国梁斌文学奖三等奖、“廉洁广东行微小说”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等20多个奖项。
自称老年写作者 要创作更多正能量小小说
对于写小小说,海华一直说纯属爱好。采访中,海华再三说,《寻找英雄》之所以有幸被《小说选刋》选载,只是立意较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并非写得有多么好。其实,惠州市小小说学会有好几位中青年作家的小小说都写得很棒,“我只是一个自得其乐的老年写作者。”
海华已年届古稀,对于今后,他说会努力坚持小小说创作,“能写到啥时候就算啥时候,能写到哪就算哪吧。”他希望自己多创作具有正能量的小小说作品,用文字让读者暖心,也为把惠州“中国小小说之乡”这块金牌擦得更亮,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