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深圳90后新锐女作家吟光长篇小说《上山》研讨会举行

更新时间:2020-05-07 作者:刘良龙来源:深圳新闻网 

5月4日,深圳市南山区90后新锐女作家吟光的长篇小说《上山》专题研讨会,在她的家乡安徽省安庆市举行。研讨会由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评论家、散文家苍耳主持。

吟光,本名罗旭,早年曾获安徽省高考文综单科状元,后获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发表有短篇小说《港漂记忆拼图》《浮焰沉光》《抱兔的灵力少女》等,作品曾获香港大学文学奖、台湾金车奇幻小说奖、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年度新人”奖等。

微信图片_20200507111214.jpg

左一为长篇小说《上山》作者吟光

小说《上山》系作者吟光第一部长篇叙事文学,作品以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云起(原型王维)与枯渊(原型陶渊明)两个核心人物的穿越对比,讲述了一代文人群体在官场与乱世险境中的自保与坚守。小说同时以独特的视角、宏大的笔法,向读者解读了王维为何在安史之乱后不惜自毁名节,接受安禄山的伪职这一历史之谜。除了别出心裁的历史视角,作品还以现代社会的眼光,全面还原并传递了一个错综复杂、多方博弈的唐代文人及权贵阶层的朋友圈,有评论者称其为“一部了解大唐盛世的百科全书”。

研讨会上,苍耳以《古典语境中的现代意识》为题,将长篇小说《上山》语境分为三个层次:语境表层,呈现出的是“古典地貌”;语境内层,是安史之乱前后不同人物的冲突与碰撞,交织着“下山”(入世)与“上山”(出世)两个声部,以及两种声音的质疑与辩否;语境深层,是作家的别样审视,跳出“入世/出世”的传统思维模式,带给作品以深层空间,在古典氛围中透露出现代意识。他认为这部小说浸透了一种大唐情结,弥漫着古典的浪漫情怀和追往叹今的忧伤意绪。

微信图片_20200507111220.jpg

长篇小说《上山》书影

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师大教授江飞认为,长篇小说《上山》以王维为原型的云起在入世与出世、保全自我本性与承担士大夫责任之间经受着一次次的淬炼,尤其是面临“安史之乱”的历史与命运拐点。他强调英文名和同名歌中不断吟唱的“奥德赛”,比较西方向外在世界求取答案的路径,和中国儒释道传统的影响下向内在世界寻求回声的异同之处。

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散文家杨四海认为,长篇小说《上山》的文本构成并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存在,其叙事过程中所引用古诗文的数量是巨大的,而且贯穿始终。这些众多的古文古诗文本的引用,交织融化在叙事整个过程中,是小说文本生成的要素、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上山》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使作者与读者从以往的文本经验中获得丰富的联想,相互映照,互文见义。

安庆市作协副主席、评论家、诗人沙马着重强调了长篇小说《上山》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悲剧性中诗性的存在,用诗性平衡悲剧中的某些令人伤感的食物;二是用诗性的美显示悲剧中的存在,淡化了故事性,而注重如何用语言,穿过遮蔽接近敞开的事物,作者爱着自身的理想主义精神渗透到文本里。沙马特别指出作者在玉真公主这个角色上倾注了自己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倾注了自己的女性意识。

北大访问学者、安庆师大陈宗俊教授评价《上山》是一部文质兼美的作品,从叙述的节制、对话的饱满、文本的抒情风格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其雅致的语言。这种雅言写作既指语言使用,也指审美风格。在当下中国文坛,大力提倡这种小说雅言写作,是提升中国当代小说文学品质的一种重要举措。

散文家、评论家江南雪儿认为,作者在书写的时候仿佛行走在唐朝之中,口含宝玉,复苏“文心”气质。

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诗人宋烈毅认为,作者在小说中代入个人命运感和生命体验,通过角色转换,到达自己心理上的满足。

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诗人、评论家舒兴庆作为吟光曾经的语文教师,代表母校安庆一中表达祝贺。舒兴庆谈及王维、陶渊明、杜甫等诗人的理想原型,指出人的内心很难调和的矛盾,认为在《焚心》一节中,罗旭让所有的诗人都统一于枯渊(原型陶渊明)这个核心人物。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人云龙分享了小说同名主题曲的创作构思,如何以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起、承、转、合”曲式结构,通过依字行腔与五声性、新中国风配器、主歌副歌安排的对比、调性的回归、伴唱和音等方式,在一首歌时间给观众浓缩传达以盛唐为背景的王维的一生。

现场还研读了来自英国、美国、中国内地及香港专家、学者们的专业评论。

牛津大学英文系施东来博士认为,《上山》作为古典文明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一次启发性尝试,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对“文”的定位进行考问和探索,介入并反思了当代社会人文发展的根本途径。《上山》一书的时代精神就彰显于作者对文化自信中“文”“自”两字的重新探讨。

旅美华裔画家史易堂认为这本书再现了中国人文思想的中庸,古代士大夫观念的清高,古典自由主义的极端,以及几千年文明的精彩。对照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摩登,让人深思、深叹、深忧。

科幻作家、四大科幻天王之一韩松认为,艺术是帮助人逃逸到宇宙中、逃逸到自由里的一个途径。《上山》通过诗、画、乐三者的结合,体现了温情脉脉、内敛含蓄后面是刀光剑影的“东方式审美”。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王伟教授认为,《上山》的写作,本质就是吟光对于王维进行解构,并再次重构的过程。王维的处处内心独白,皆属“有我之境”,展露出作者与王维之间的思考与对话。小说里不仅完成了对王维形象的重塑,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作者自我的灵魂涅槃。

湖南教育出版社编审、《书屋》副主编刘文华认为这本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古色古韵,句式精炼,文言造化,白话流畅,颇令人惊叹,也为当代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北京诗人、作家侯磊提到,吟光还创作并即将出版描写港漂生活的现实题材小说集《港漂记忆拼图》和长篇奇幻小说《天海小卷》,看到青年作家的知识谱系与自我成长:现实、历史与奇幻,是优秀作者本应具有的三种能力,即对于现实社会的观察与捕捉,对于历史的理解与认知,对建构、营造想象世界的魄力与渴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博士、评论人、策展人周融荣结合作者吟光在“滑倒乐队”中创作的歌曲如《山川湖海》,以及和青年装置艺术家合作的动态机械《心术》,认为《上山》是跨音乐、浸染视觉艺术的经验所自然导向的通感流露,其“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individual)”的一面,与云起(原型王维)这个核心人物有所呼应。

香港浸会大学文学与比较研究硕士胡雅雯回顾了吟光通过原创戏剧《吟游诗人》等艺术创作,向往着也实践着文学的跨界,在当下时代里,化身吟游诗人并期待再度“流浪”,重现“诗乐舞结合”的传统艺术观。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硕士、南方日报出版社书评人李佳航指出,王维乃至很多古代知识分子,隐逸的外表下是不甘的灵魂。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高媛通过深入研究书中三位主要女性形象,探究唐才子王维的性格特点及其复杂幽微的精神世界。

国乐行者杨赞提到,吟光的笔名出自“执笔为剑,吟诵光亮”,亦是一片丹心。

本次研讨会得到安庆市懒悟艺术馆馆长、羊桃元艺术村村长张庆先生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北华大学学报》的学术奥援。研讨会还采用新媒体传播形式,通过线上直播吸引了大批海内外观众,堪称一场有广度和深度的学术批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