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豆饼角

更新时间:2020-04-27 作者:廖洪玉来源:广东文坛

“铃铃铃!铃铃铃……”

天刚蒙蒙亮,黄伯还未起床,就一连接到好几个电话,都是向他订购豆饼角的。

老伴说:“算了吧,这生意不做了,舒舒服服睡个回笼觉,我们又不是没饭吃。”

黄伯说:“这不好吧,已经答应人家。”一边说一边起床。

春节已经过去几天了,虽然新冠肺炎疫情还未消去,但快递和外卖已开始复工。黄伯如春节前一样,一早起来就做豆饼角,洗豆、磨浆、滤渣、煮浆、点卤、上模,一丝不苟,道道工序讲究。做好后,戴上口罩,挑起担子给别人送去。

黄伯五十多岁了,是粤西地区东岸墟传统手工艺传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做豆饼角。父亲去世后,他继承家业,靠着这门祖传手艺,娶妻生子,养大一对儿女,又供他们上学。黄伯做的豆饼角在家乡一带小有名气,豆味纯正,橙黄橙黄,是用最有特色的一种叫“黄京子”的汁来泡制的,色味俱佳,让人越看越想吃,越吃越香。据说豆饼角还有清热去湿的功效,所以,村子周围一带很多人喜欢吃,天天吃,黄伯的生意也越做越顺风顺水。

很多人就是吃着黄伯的豆饼角长大的。孩童开始,就见惯了黄伯在公路旁摆卖豆饼角,他的身影成了这地方一道令人向往的风景线。家乡的人外出上学、谋生,不管走多远,一想到家乡,就想到公路旁卖豆饼角的黄伯,也就有了浓浓的乡愁,有了想家的念头,有了回家的方向。

几十年来,黄伯每天加工三十多斤大豆,做好后挑到附近公路旁摆卖,一元一个。老伴给他当帮手,每天卖完就回家。黄伯因做传统美食出了名,还上过电视,登过报纸,后来曾有一段时间他突然不再出现,原来他的豆饼角被人包销了,只是,豆饼角不再是原来那个味道,价格也不是原来那个价格。

黄伯有时走在路上,常有人问他,你以前的豆饼角那么好吃,现在怎么这么难吃啊……

黄伯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好像做错了事,对不起乡里乡亲。终于有一天,他又重新在公路旁卖起豆饼角。

虽然儿子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女儿女婿也是做生意的人,一对儿女在生活上都照顾黄伯老俩口,但黄伯闲不住,又不忍心荒废这门家传手艺,所以仍然继续做豆饼角。

鼠年一到,新冠状肺炎病毒汹汹来袭,全球肆虐,大家响应政府号召,春节开始都呆在家里,不串门,不拜年,不走亲戚,黄伯也暂时不到公路旁摆卖豆饼角了,但天天有很多人打电话问他,黄伯,几时复工?几时才做?你不用去公路旁卖,我们向你订购,你送到家门口就行。黄伯看到快递和外卖在复工,于是他也开始复工做豆饼角,大家知道了,非常开心,在微信上互相转告,一片欢呼“黄伯开始做豆饼角了”,黄伯办好通行证,每天戴上口罩,走村串巷,挑着担子给订户送去。

这天,黄伯刚给人送完豆饼角,正走在回家路上,手机铃声响了,是一个女人打来的:“黄伯,我是后村的阿珍,你还有豆饼角吗?”黄伯说:“没有了,都是人家订要的,刚刚送完。”

阿珍叹了一口气,说:“我女儿小慧想买三十个你的豆饼角,唉!真不巧。”黄伯说:“明天吧,我做好就给你送去。”阿珍说:“小慧主动要求去湖北支援抗疫,今晚十点出发去市里集合,她从小就喜欢吃你做的豆饼角,本来想带上一些在路上吃的,看来等不及了。”

黄伯认识小慧,她是镇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听完阿珍的话,立刻说:“我回家马上做,争取十点前送到你家。”说完,大步流星往家急走。

黄伯一边走进大门一边大声叫:“老婆子,快,快,快去量十斤大豆,马上做豆饼角。”老伴从房里出来,疑惑地问:“要钱不要命了?刚忙了一天回来又做。”黄伯说:“人家急着要。”老伴说:“急要也要等明天再做。”黄伯只好把小慧今晚奔赴湖北前线支援的话告诉她,老伴一听,点了点,说:“小慧是个好闺女。可时间来不及啊!”

“来得及!我们抓紧!我们不能为抗疫做些什么事,但我们能给小慧做几个豆饼角在路上吃,我心里很高兴,希望她多救几个病人,也希望她平安回来,再吃我的豆饼角。”“对对,记得不要收钱呀。”说完,两人忙了起来。

九点四十了,还不见黄伯的影子。阿珍急了,眼看十点就到了,还是不见黄伯。阿珍叹了一口气,对小慧说:“看来是等不到了,只有今后你回来吃了,走吧。”说着,就拉着小慧一朝出租车走去。去市里还需半小时车程。

连女儿想吃点豆饼角这个小小的愿望都没落实好,阿珍很愧疚,同时也很生黄伯的气:“这个黄伯,做不出来,就直说嘛,害得我们等这么久!”

话音落,黄伯突然出现在车子前面。他手里提着一个食品袋,一副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满头大汗,连稀疏的白发都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