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会员文选

陈奕良 | 我和《韩江》

更新时间:2020-04-02 作者:陈奕良

第一次知道家乡有一份叫《韩江》的文艺杂志,是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一年(1998年)年底,某天晚上,我在家里看潮州新闻,电视里一则新闻报道引起我的注意,内容是:《韩江》杂志将从明年起改为双月刊。当时,我感到十分惊讶,发出一声惊叹:“俺潮州有这种杂志!”心里想着,若是能看到《韩江》杂志,那该多好呀!

1999年底,潮州市文联和潮州日报社联合举办一次“迎接新世纪”潮州市青少年作文大赛。翌年年初,潮州电视台“青青园中葵”校园节目报道这次征文比赛的消息,里边提及本次获奖名单及部分获奖作品刊登在新改版的《韩江》2000年1期上。这一次,再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渴望,很想看到《韩江》杂志!

事有凑巧,2000年3月某天,我在前去外婆家的路上,看到一家以“韩江”两字命名的书店。我眼前一亮,脑海中冒出一个念头,这家“韩江书店”有没有销售《韩江》杂志呢?主意打定,我立即进去里边瞧瞧,一经询问,果然有!我喜出望外,买了《韩江》2000年1期。捧着这份杂志,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啊!一连好几天,爱不释手,每篇文章都仔细阅读。

此后,我去市区西新十巷头书报摊买了《韩江》2000年2期、3~4期合刊。然而,好景不长,接下去竟买不到新出版的《韩江》!当时,新改版后的《韩江》在市区11家书店设有代售点,但到了当年下半年,这11家书店,都没有销售《韩江》了。

几个月后,不死心的我,特地到老市区旧书店寻找《韩江》。先是在太平路百花台一家叫“百花台旧书店”的里边找到,当时买到了几本老《韩江》杂志,印象中有一本是《韩江》1999年2期。虽然只能买到老的,但我感到很满足,心情非常愉快。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每逢周末放假,便骑着自行车,到老市区旧书店寻找《韩江》。那个时期,老市区所有的旧书店都被我踏遍了,我陆陆续续收集到了一些《韩江》杂志。后来,我萌发了一个念头,心里有了一个计划——收集完整的《韩江》。从《韩江》创刊号开始,一期不断收集到现在。

2001年,潮州电视台“潮州好地方”节目播出一期节目,报道市区一位叫肖双水的老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了几万册图书,肖老先生退休之后乐于奉献,在老市区下西平路开了一家“肖双水书屋”,免费供市民借阅。看到这期节目后,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决定要找个时间前去看个究竟。那个时候,我在市区城基中学读初中,学校离下西平路不远。某天下午放学后,我特地到下西平路去寻找,很快便找到了肖双水书屋。书屋不大,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上面还有一层阁楼。

我刚进书屋,问书屋的主人:“阿伯,您这边有《韩江》杂志吗?”肖伯笑着说:“有,很多呢,你自己找找。”书屋里边摆满了各类书籍,我随便一翻,竟然找到了一本1987年出版的《韩江》杂志。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肖伯竟然同意把这一本《韩江》转让给我。肖伯还告诉我,书屋上面有一层阁楼,里边有许多潮州文化的书刊,下次来可上去看看。

过了几天,周末放假,我又来到肖双水书屋,这一次,我直接上了阁楼,一看,惊呆了,阁楼里面堆满了书,靠窗一侧,全是“潮州书”,更加珍贵的是,在这些“潮州书”里边,还有不少是民国线装书。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自此以后,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过去肖双水书屋,除了寻找《韩江》外,我经常跟肖伯借阅书刊,阅读范围广泛,其中有不少是“潮州书”。

我对潮州文化的喜爱,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肖双水伯伯是我在潮州文化方面的启蒙老师。近几年,肖双水伯伯岁数大了,双腿走路不便,在家里休养。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登门拜访肖双水伯伯。我很感恩,早期我在潮州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源自肖双水伯伯所收藏的“潮州书”,这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

后来,我收藏的“潮州书”从《韩江》杂志扩展至其他潮州文化书刊,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渠道也越来越多。我收藏这些“潮州书”,不是单纯为了收藏而收藏,而是源自内心的喜好,每一本收藏的“潮州书”,我均阅读过。书看多了,自然也有了某些想法,于是,自己也跃跃欲试,动笔写起文章来。2008年8月,我在《潮州日报》发表处女作;2014年12月,我出版了个人第一本书。我发表过的文章,出版过的两本书,都和潮州文化息息相关。而这一切,往前追溯,和《韩江》有着不解之缘。

如今,《韩江》即将迎来40周岁的生日,作为一名老读者,我为《韩江》写下这一点文字。《韩江》虽然只是一份地方内刊,但它为潮州本土培养了不少作者,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潮州市文联(包括前身“潮安县文联”)能够坚持40年,办好《韩江》杂志,实在不容易。在此,要感谢《韩江》编辑部历任编辑人员的辛勤付出。同时亦祝福《韩江》,愿《韩江》杂志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