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记录时代 平实真切 ——报告文学《千里驰援》创作体会
更新时间:2020-03-27 来源:广东文坛
报告文学《千里驰援》是一篇急就章,是大时代里的一朵小浪花。这篇全景反映广东分24批共2461名医护工作者驰援湖北抗击疫情的报告文学,以接近一整版的篇幅发表在3月2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抗疫一线的故事”专栏,成为该专栏刊发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全国第一篇全景展现地方医疗队驰援湖北的报告文学。该文发表前,《文艺报》刊发消息;该文发表后,党建网、光明网、凤凰网、中国作家网等全国20多家媒体网站迅速转发,《南方日报》全文转载,南方+配发记者专访,省委主要领导和多位省领导作出批示,中国作家协会编发简报,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给予肯定,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千里驰援》从意念萌发、选题策划到多方联络、收集素材,再到确定重点、采访写作,直至反复修改、最终定稿,前后10多天时间,我们白天忙工作,晚上周末赶写作。大疫当前,众志成城,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我们从这次快节奏、连轴转的创作实践中,体会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东先后派出多批医疗队赴湖北支援抗击疫情最前线。自第一批广东医疗队于今年1月24日除夕驰援武汉以来,日夜奋战在无形硝烟战场上的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不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同时也深深撼动了我们这些作家。春节以来,广东省作协高度关注前线疫情,尽管我们身在后方,却一直在观察、酝酿,思考如何记录广东医疗工作者在前线战斗的动人事迹和顽强精神。
今年元宵节后,在中国作协指导下,省作协迅速部署,组织重点作家针对重点题材展开采写,第一批规划了5个选题,其中就包括由我们完成的《千里驰援》。选择哪些作家,安排创作哪些选题,我们都因人制宜,作了精心部署。这次创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但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理应主动介入重大事件现场,发挥文学应有的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
扛起重大题材的创作,首先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政治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是深藏在普通老百姓中间的民心。在当下,抗疫是最受人关注的话题,牵涉到亿万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在这场抗疫斗争中蕴含着非常多值得挖掘的故事。湖北有难,总书记、党中央一声令下,举国支援,广东更是一支重要的支撑力量,不仅有2461名医护工作者前赴后继支援前线,更有钟南山院士等起到“顶梁柱”的作用。这当中,有太多赴汤蹈火值得书写,有太多短兵相接值得记录,有太多珍贵瞬间值得铭刻,身为作家有什么理由不去反映这些真实深刻的人间大爱呢?
其次,要有清晰的谋划意识。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题材,要发挥好这些宝藏应有的价值,就必须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写作力量。元宵节后,省作协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将钟南山院士、省疾控中心、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多家医院等多个时代人物和相关单位列入重点创作题材范畴,组织全省作家队伍的中坚力量,发起立意明确、价值指向鲜明、弘扬主旋律的点对点创作。
好的谋划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持续不断的信息反馈中捕捉而来。最初的写作计划,是采写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事迹,但“省医”领导结合实际情况,建议我们由点及面,着眼全省,全景反映广东医疗队奔赴前线的英雄群像事迹报告文学,那样,就可以让一颗颗分散的星星汇聚成灿烂的星河。
重新确定写作方向之后,张培忠担纲统筹,负责整合所有参与驰援的单位资源,请派出医务人员的重点医疗单位各推荐两名先进人物的事迹,在此基础上,筛选鲜活人物,提炼典型素材,力图将分散的各个单位及典型事迹编织起来,纳入生动讲述抗“疫”故事的逻辑框架,以营造全景式的冲击力。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让这次的抗“疫”文学创作既有重点突破,又有全局视野,充分发挥报告文学“轻骑兵”的战斗作用。
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单兵突进难奏其功,必须采取联合作战,共同创作更需要默契的合作意识。我们与省委宣传部、省卫健委、中山大学及所属系列附属医院等单位进行沟通;通过医疗单位、新闻媒体和相关网站,广泛收集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经过消化比较,深度交流,反复磋商,敲定提纲,展开采访,着手创作。一稿、二稿、修改稿,直到我们自己感到满意,可以出手了,才报送《人民日报》文艺部审阅,之后根据编辑老师的意见,我们又针对其中薄弱部分进一步展开重点采访与写作。其间,可谓几易其稿,字数也从5000余字、7000余字、8000余字不断变化、调整,直至最终定稿。为了将作品打磨得更加完美,《人民日报》文艺部“大地”副刊主编张健、编辑周舒艺多次提出宝贵意见,不厌其烦,精益求精,不断与我们核实有关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并要求提供大量照片,以精选出最好的配图。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也给予关心指导。可以说,这篇作品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辛劳和付出。
尤为重要的是,作家还必须具备精品意识。互联网时代,众多媒体都派出精干的新闻记者深入一线,大众可能早早从各种媒体上获取了大量信息,怎么把文学作品创作好、传播好?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上采访到位,搜罗独家消息,尽可能在那些广为人知的人和事背后,挖掘出更多幕后故事;在内涵层面,挑选细节,提炼典型,给读者提供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再用区别于新闻语言的文学表述,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再现生动的场景,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让文章更具可读性,更有感染力,更有传播力,给人们带来温暖、信心以及前行的力量。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难点之一,便是疫区情况紧急,不能也无法深入前线进行采访。于是,我们只能另辟蹊径,在不影响医护人员工作和休息的前提下,或早或晚、灵活机动采访多位医护人员,包括钟南山院士的助理苏越明医生、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及其助理王军飞医生,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吴健锋等等,获取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再结合许多侧面线索,如医护人员日记,新闻中呈现的一些片断,便可基于真实情况追溯细节原貌,以便在文字上重新构建情景和刻画人物。
文章要耐读,还需要有“信息量”作为支撑——满足读者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医学是非常专业的领域,报告文学作家要勇做“探路人”,边写边学,保证不写外行话。例如,“重症床旁超声技术抢救突发气胸重症患者”事件中的“重症床旁超声仪”,进过ICU的人可能看见过这个仪器,但它具体叫什么,是“床旁”还是“床边”?一般人未必知道,网上查到的材料也不一定表述准确,因此必须和医护人员核实,确保无误。
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建功所言:“群众需要平实真切的传递,失望于空泛谄媚的振臂”。重大事件本身,往往已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采写过程中,我们一次次被广东医疗队成员主动请战、甘于奉献的品质所打动,而他们也是所有此时此刻奋战在战“疫”一线的中国人民的缩影。正是因为他们冲锋在前、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和无私无畏、以身许国的牺牲精神,斗志昂扬而富于激情的工作状态,赋予这篇作品以特殊的站位与意义。
此时的文学性,更多体现在精准把握细节、传神表达人物,用平实、朴素、深沉的语言娓娓道来,将一个个典型场景缓缓铺开,极富张力的故事便清晰呈现。细节,是打动读者的可靠硬核;一个内蕴丰富的细节,就足以让人潸然泪下。因此,在大量的细节之中,取舍格外重要,几番权衡后,我们选取了最能反映医护团队精神风貌的几个关键人物,提炼精华内容,展开抗“疫”故事,让细节经得住推敲,使人物形象饱满起来,使抗“疫”群英的精神肖像立体而生动起来。
我们从事报告文学创作或散文创作已经有数十年时间了。这次创作《千里驰援》也让我们对报告文学创作产生了新的思考。以往每写一部(篇)作品,无不经过长时间打磨,有的甚至耗时十年、二十年。但在疫情猝然发生的危急关头,题材本身的特殊性和时效性,使得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奢求完美、“慢工出细活”。灾难面前,文学何为?作家何为?对我们来说,《千里驰援》不啻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尝试: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介入当下现实,站在时代前列。这是作家应有的、起码的担当,这种担当就是以文学的方式,通过作品去记录时代、还原时代,去直击事件、展现过程,去描摹和表现奋战在抗“疫”最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的实际工作者、志愿者,包括记录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像路遥用生命的付出所昭示的那样,作家要像牛一样默默耕耘,像大地一样无私奉献,用手中的笔、悲悯的心,为国家和民族战胜灾难、砥砺前行贡献一份绵薄力量。
广东,是报告文学题材的“富矿”,从小康叙事、扶贫攻坚,到“红色广东”、左联粤籍作家,再到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无数重大历史机遇、精彩绝伦的故事时刻在这片土地轮番上演。目前,广东作家逐渐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老作家仍笔耕不辍,中年作家集中发力,新锐作家阵容鼎盛,呈现一片喜人景象。接下来,省作协将组织召开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研究和部署重大现实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精心组织创作抗击“疫”情题材报告文学、“三核驱动”报告文学系列、“最美奋斗者”时代人物传记系列、粤籍左联作家传记系列等,形成“策划一批、创作一批、储备一批”梯次推进格局。广东的报告文学创作遭逢一个多难兴邦的伟大时代,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千里驰援》力图以朴素的笔触雕刻广东医务工作者仁心仁术、大医精诚、救死扶伤、舍身忘家的英雄群像,弘扬奉献精神,表彰英雄主义,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发挥文学作品独特的精神鼓舞作用和心灵抚慰作用。在抗“疫”斗争最吃劲的关键时刻,身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再出发前沿地带,广东作家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雄心壮志,以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下苦功夫,切实增强理论武装,努力汲取新鲜知识,尽快丰富艺术修养,不断提高驾驭、把握、反映当下纷繁复杂现实生活的能力,呕心沥血创作出代表岭南、代表中国的精品力作,开辟广东文学事业发展新境界,早日实现由高原迈向高峰,推动广东文学异军突起、繁荣发展、走在前列!(原载3月15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