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读粤精彩 > 会员文选

谢郁珊|读书吧,宅家的日子

更新时间:2020-03-25 来源:广东作家网

如果把我大脑的记忆用PPT的饼图展示出来,书籍的信息填充色用红色,那么,大概能画出乔布斯的一个红苹果。

书,在我的生活中一直不可或缺。多半时候,书只能在时间的缝隙里,零零碎碎地读着。只有到了假期,才会有一段相对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时光,可以静静地阅读。生命也因阅读而滋润,充盈,感悟,通透。

乙亥岁末庚子年初,新冠状肺炎席卷武汉,又迅速波及全国。这些日子,疫情肆虐,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居家隔离,不给社会添乱,不给国家添麻烦。宅家的日子,倒是有了静下心来读一两本好书的时间。

于我而言,喜欢读的书大致有三类。文学,哲学,报刊时事等。

文学类是从小就偏好的。去年一次笔会,有文学前辈讲起一些文学著作里的细节描写,但在我的记忆已经有点模糊了,所以近期基本是在翻看以前的书,有时候更是细细地反复品读。就像是牛白天匆匆吃了一肚子的青草,晚上躺下来再慢慢反刍一样。

最近在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本女性心理分析小说,写了一个“爱你,但与你无关”的爱情故事。

岁月泛黄的纸上,一个女子淡淡而忧伤地描述着,深藏了十八年不为人知的爱。在她临死之际,终于告诉他,“只要你叫我,我即便是在坟墓里,也会涌生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她是如此深爱他,到地老天荒,到时光无涯,至死不悔。

她每年都送他白玫瑰,期待他能在某个瞬间忆起她来。而白玫瑰只是寂寞地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绽放,零落成一地的心碎。透过文字,我看见了她的坚持、寂寞和哀伤。她的内心肯定会有一种疼痛,像锤子击打在心上,闷闷地痛,无处可逃。

热恋中的女人总是最傻的。不分国籍,不分民族,不分今古。外国人这样,中国人又何曾不是这样。读着陌生女人的来信,脑子里浮现的却常常是中国的古诗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这世间女子总是痴情的,但总非能等到美好的结局。而时光这把小刀,总是悄悄地刮走了女人的如花容颜,淡淡地犁出鬓角的沟纹,渐渐地模糊了青葱的记忆。

重读这小说,无限感慨,陌生女人用极端的方式,告诉人们,离开和放弃是容易的,可她宁愿选择坚持,无怨无悔。然而,这只能称为小爱。近期,因为武汉的新冠肺炎,那些奋斗在一线的杰出女性,比如女将军陈薇,女院士李兰娟,她们在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奔赴疫区,把被感染的风险置身度外,以身许国的情怀才能称之为大爱。

哀怨的故事容易使人产生忧伤。还是来读一读泰戈尔清新明快的诗歌吧。“云把水倒在河的水杯里,它们自己却藏在远山之中”,“是大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这些优美隽永的句子,就像有懒懒的微风,从心上潺潺而过,令人轻松惬意。

所以,当我们沉浸于小说深沉哀婉的意境而难以自拔时,不妨合上书,翻开一本轻松愉悦的诗歌,这对忧伤将会有更好的治愈。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读泰戈尔、徐志摩、席慕容的原因吧。

我喜欢读的第二类的书是专业类以及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比如最近在读的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以一位青年与日本哲学家的谈话录,谈论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以前我也看弗洛伊德、荣格的书。也许是与自己的职业有关,需要时常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所以也阅读了不少的这类书。

也因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我参加相关培训,并拿了这个方面的A证。在学校心理小屋每周一次的值日,接受学生的咨询,曾经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找到我,在我的办公室里从下午三点多一直聊到六点多,从她幼儿园的幸福生活聊到她父母的离婚以及师生关系等等困扰她的问题。我相信,走出办公室,她肯定会感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因为她把压在心底的许多问题宣泄出来了,并且得到了疏导和建议。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应用相关的知识,可以帮助孩子顺利的走出困境。我家闺女高考前,我们有过这样的对话:

2018年6月3日。东山脚畔。黄昏。操场芒果树下。

宁宁:“想起高考来就有点儿紧张。”

宁妈:“我以前考试也会觉得紧张。但是有什么好紧张的呢,正常发挥,考个一本学校就好了。你模拟考的成绩,超一本那么多分,高考是完全没问题的。”

宁宁:“你以前可不是这么说的。”

宁妈:“以前我怎么说的?”

宁宁:“你说一分可以PK掉很多人。”

宁妈:“没错啊。这是事实。而我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你能上一本就很好了呀。”

宁宁:“想想还是有点儿紧张,高考可能会考不好。”

宁妈:“你高考正常发挥就好了。当年高考的时候要是我的妈妈能在身边给我撑腰鼓气,那肯定考的更好。”

宁宁:“还是很紧张,我以前每逢大考,比如小升初、中考都没考好,我想高考我可能也一样考不好。”

宁妈:“我想,小升初、中考都不叫大考,它们都只是为高考做的准备,高考你肯定能考好。你想想,以前你去朗诵或者主持,你的每次彩排,都是为演出做准备,而你真正上台表演,总是表现得最棒的一次。小升初、中考都是高考的彩排,高考这个大舞台,你走上台就会熠熠生辉的。”

宁宁:“嘻嘻,能这么说么。”

宁妈:“肯定的!”

通过对话,缓解了孩子的紧张心理,消减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树立了她自信心。那年高考,她考出了老师家长和她自己都认为满意的成绩。

我也爱看一些时事新闻。最近因为疫情的影响,比较关注这一类的新闻。现在手机上关注了《人民日报》、新华社、财新网等的公众号,也关注了一些作者的封城日记。他们平实的记录,常常牵动我的心。

我在南国的海边,看见了抗疫一线上年过八旬却依然奋战在最前线的钟南山院士;看见了全国各地星夜驰援湖北的专家医生们,白衣胜雪奋战在武汉的坚毅;看见了吹哨人孤独的声音;看见了无数求助无望的支离破碎;我还看见了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热心筹集资金、筹集物资的朋友,他们身上的“大爱”精神熠熠闪光…… 而在我身边,学校的老师们去社区当疫情防控志愿者,为疫情积极捐款献爱心。

现在的资信,很多是通过手机微信APP在传播。在这信息满屏飞的日子里,我受伤的左手,握住手机时更无力了。

我想,阅读不仅仅是自身的愉悦,更有对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许是看到书柜上满目的书,也许是看到姥爷、妈妈等人看书的身影,我家小姑娘,自小喜欢看书。我的态度是,建议她看什么书,但不强求她看什么书,而且无条件支持她买书。所以小姑娘很喜欢阅读。记得她小学四年级期末考的作文,写了《读书使我快乐》,竟然获得了满分。可惜从小学到高中,她只喜欢朗诵,懒得动笔。我也一直没有要求她写什么文章。毕竟随兴而起,有心才能写出好文章。姑娘上大学以后,读书的积淀终于喷发。大一的暑假灵感迸发,写了不少读书笔记。

这就是一个母亲的阅读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吧。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一篇散文中写到:“我喜爱读书的女子。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这段宅家的日子,安静地读书吧。

最是书香能致远,浩瀚书卷任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