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谢显扬、温金荣 |《见证:我们的70年》第三章:从热带丛林涌现出垦殖大军——广东农垦突破北纬十七度垦殖橡胶纪事
更新时间:2020-03-05 作者:谢显扬、温金荣来源:学习强国
《见证:我们的70年》,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编,广东教育出版社
树上的重要战略物资——橡胶
他们,肩负祖国神圣使命,用朴实和忠诚奠定了新中国橡胶事业的基础,铸就了时代的辉煌。
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东西方“冷战”的大棋局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世界,与以美欧为主的帝国主义西方世界,展开了一场掌控战略物资的殊死战争。1952年9月15日,中苏签订合作协议,中国在3年内垦殖橡胶800万亩,从1959年开始,每年向苏联出口橡胶1.5万吨至2万吨。
一
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现代战争中,飞机、大炮、汽车的轮子,士兵的头盔、雨衣、胶鞋,防毒面具和防化服等,都必须用它来制造。换言之,具有防辐射性能的橡胶,是美国成功制造原子弹的必备材料;有了用橡胶制成的宇航服和航天器中的特殊零件,加加林遨游太空、阿波罗登月才成为现实。
西方学者早已断言:北纬17度以北不适宜种植橡胶。若要突破北纬17度橡胶垦殖禁区,谁来横刀立马肩负使命?
“我看,这事就让陈云和剑英去干。”毛泽东与周恩来商定,“陈云抓总,剑英负责组建机构,领导生产基地建设。”
1951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召开第100次政务会议,并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要求自1952年至1957年,以最快速度在广东(时辖海南岛除外)、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五个省区共植巴西橡胶及印度橡胶770万亩(海南岛的任务另定)。其中广东、广西两省(任务为500万亩)400万亩的巴西橡胶的培植工作,应于1954年完成,以争取10年后,每年可达产胶量10万吨目标。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与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华南军区司令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于1951年9月共同主持召开了一个有华南地区党政负责人、中央和地方林业工作方面领导人、中苏专家要员参加的会议,传达党中央决定:橡胶事业是国际事业,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必须马上动手,时间不容许我们慢吞吞地干……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951年11月初,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成立华南垦殖局,任命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兼局长;中共广西省委书记陈漫远、中南财经委员会华南分会副主任易秀湘、海南军区司令员冯白驹兼副局长;调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书长李嘉人、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部长惠中权、解放军第一百五十六师师长邓克明、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顾绍雄为副局长。同一时间,中国所有设有农学或林学系的大学,都接到来自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通知: 动员、选调农学、林学的教师和毕业生, 到华南参加橡胶垦殖工作。
叶剑英看割胶
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第一手资料,是破解橡胶种植难题的制胜法宝。1951年11月底,已经多次实地深入高雷地区考察的叶剑英,对整个华南存活的86万多株橡胶树的情况已了然于胸,但他仍要考察弄清楚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巴西橡胶树究竟最北能种到什么地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叶剑英带领考察组一行人在雷州半岛由南而北,循徐闻到海康,再渡过南渡河,在雷州半岛以北的茂名地区寻找存活的橡胶树时,发现茂名农校东门坳有三棵橡胶树,是一个华侨从马来亚带到广州,再由时任茂名农校校长吴柳轩带回高州种下的。这次调研发现高纬度生长的橡胶树无疑是叶剑英和几名苏联专家最有价值的收获。专家测定东门坳处于北纬22度线上,意味着中国橡胶种植可以从原掌握的位置往北推进约200公里。叶剑英来到橡胶树下,抬眼往坳口望了一下,转身面向南方,把右手提到胸前,用力往外一挥说:“从这里开始,一直向南,都可以种橡胶!”
垦殖工作千头万绪,叶剑英却有条不紊地驾驭大局。他亲自召开大会,动员组织专业勘测设计人员531人、解放军第四十三军99名官兵、土改工作队干部300人和几千名青年农民集成“尖兵部队”,挺进南疆荒原林莽,开展橡胶林地选择和勘测设计、土地调查、寻找橡胶母树、搜集黄金般贵重的橡胶种子以及整地育苗等工作。
二
1952年春节前夕,叶剑英一声令下,华南垦殖局整体移师湛江。接着,华南垦殖局根据叶剑英的指示,分别于1952年2月和4月召开两次垦殖会议,确定橡胶种植“先大陆后海南,先平原后丘陵,先机垦后人力”的工作方针。明确全年工作任务:采种128.16万斤,筹备育苗竹篮1.5亿个,开荒种胶420万亩。高雷地区确定为重点植胶区,开荒定植220万亩。
军令如山,两个师一个独立团的19653名官兵迅速集结,奔赴指定垦区铸剑为犁。其中林业工程部队第二师9000多名官兵,在雷州半岛全力开垦橡胶宜林地。其间,为加强垦殖大军与地方党委的统筹协调工作,组建高雷垦殖分局,由粤西区党委书记刘田夫、行署专员李进阶先后担任高雷垦殖分局、粤西垦殖分局局长,高雷地区各县委书记兼任所在县垦殖所所长。
垦殖大军从四面八方汇集湛江。自1952年夏季开始到当年底,以雷州半岛南部为中心,加入垦荒队伍的有军工2万人,固定工19万人,民工25万人。在雷州半岛的土地上,几百个垦殖点同时作业,几十万垦殖大军昼夜奋战。经过四五个月的鏖战,在雷州半岛开垦的86万亩土地上,种下2189万株橡胶小苗。
开荒、育苗、种植、管理,垦殖大军投身于热火朝天的垦殖战斗中,每天除了面对高强度体力劳动的考验,还时刻面临毒蚊毒蚁、蛇蝎恶虫、吸血蚂蟥、蜇人野蜂的袭击,经常与超强台风、烈日雷电、雨雪霜冻等恶劣天气抗争。同时有的农场面临恶性疟疾袭身,一个月就病死21人;有的农场职工遭到敌特土匪冷枪偷袭;有的农场一夜之间被烧掉橡胶苗660株、茅房23间。那些胶林深处的坟茔,是垦殖大军特殊的“单位”,是无数光荣生命的安息地。他们没有烈士的名分,甚至连名字都不为外界知晓,但他们都有着伟大的平凡。
至1953年春夏,华南垦殖局已拥有29个垦殖所、309个垦殖场、10个拖拉机站和1个机械修配厂;在高雷、合浦、海南等地共种下巴西三叶橡胶树140多万亩,新中国第一代橡胶树茁壮成长。1000多名大学师生和数百名归国侨工,19653名林业工程部队官兵和125名第四十三军干部,7300余名地方干部、21万名职工和25 万名民工,肩负祖国神圣使命,用朴实的忠诚奠定了新中国橡胶事业的基础,铸就了时代的辉煌。
三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其后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协议,新中国的橡胶事业迎来了艰难的“大转弯”。党中央迅速调整了发展橡胶事业的方针:一是要自力更生;二是要按科学规律办事;三是要走企业化经营的道路。一大批临时工人被动员回家,资遣数万名正式工人,华南垦殖局的两个林业工程师和一个独立团也成建制转业,带有半军事化性质的华南垦殖大军实现艰难蜕变,以政企合体的资源型国营企业面貌出现在南粤大地。
1953 年,朱德总司令题词:“种好橡胶,发展生产,巩固国防。”
1956年,农垦事业发展的机遇再次到来。同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成立,王震任首任部长。这位先后在南泥湾开荒、北大荒开垦、新疆兵团屯垦的将军,是垦殖事业的行家里手。他先后19次到湛江垦区湖光农场视察,倡导“橡胶为主,多种经营”,多次从北大荒、上海等地调动一批批东方红拖拉机、奶牛等支援湖光农场,并于此蹲点试办“中国式的革命化农场”。
1959 年,刘少奇主席(右二)和周恩来总理(左二) 在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左一)陪同下,视察广东垦区橡胶农场种植的木薯、地瓜作物。
周恩来总理 1960 年为海南西联农场题词:“西联宝岛,南国珍珠。”
1957年春天,华南垦殖局种下的第一批橡胶树,流出了第一滴胶乳。中国橡胶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陈云,亲临现场见证这一橡胶开割的历史性时刻。
这是个特别的日子,建设农场沙埚队的男侨工手握胶刀,将刀刃贴到树皮上斜斜地推过去,树干上留下一条弧形浅沟,割线上沁出一点一点珠状的白色胶乳,沿着“鸭舌”滴到胶杯上。陈云仔细地看着胶工的动作,当第一滴胶乳滴进胶杯时,开怀笑了。他回过头来对在场的人说:“ 有的人说我们种植的橡胶没有胶乳,现在不是没有胶乳了,这是大有希望的嘛。”他又对时任华南农垦总局(华南垦殖局1957 年改名为华南农垦总局)局长李嘉人和粤西农垦局领导说:“要一胶二林,有林就有胶,农场要边整顿边发展,稳步前进。”说完,他望着胶工手中的胶刀,做了一个割胶的手势。胶工会意,把胶刀递给陈云,说:“首长要亲手割一刀。”
1960 年,王震同志(右四)看望广东农垦干部职工,与老红军、农垦厅副厅长危秀英(右三) 等干部亲切交谈
陈云接过胶刀,在胶工的指点下往开好的割线上试割了一刀,已经沁出了胶乳的割线上,胶乳出得更顺畅了。
4月1日,陈云题词:“我国的橡胶事业虽然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大规模的国营橡胶胶园还正在初办。我们要兢兢业业稳步前进。只要这样,我们是会成功的。”
垦殖大军历经艰苦生活和艰辛劳作的磨难后,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理想追求:1965年,广东垦区橡胶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89.27万亩,共519 0.87万株,其中开割面积71.98万亩,共1316.1万株,干胶总产1.61万吨。
广东农垦为祖国橡胶事业发展创造了辉煌:1982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农垦局举行了一次特别的记者招待会。农垦局局长赵凡以充满自信的洪亮声音宣布:“被世界植胶界公认在北半球只适宜在北纬17度线以南生长的巴西三叶橡胶树,已经在我国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最高种植纬度到达北纬24度。这是世界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这项成果,将由国家授予科学发明一等奖。”
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接到叶剑英的电话,他对中国橡胶事业取得的光荣业绩,对创造了这一业绩的科技人员和农垦职工表示热烈祝贺。
1984年7月,在法国巴黎世界橡胶育种、采胶生理科学会议的讲坛上,新中国橡胶科研事业的奠基者、广东省农垦总局高级工程师徐广泽宣读关于橡胶树在高纬度培育生长的总结性科学论文,为中国人鼓劲的友善而钦佩的掌声响彻巴黎。
1963 年 1 月,朱德委员长(右二)视察粤西试验站
四
星移斗转,尽管华南垦殖局先后更名为华南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厅、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广东省农垦总局,但其所传承的艰苦奋斗精神恒久不变。1994年成立的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保留了广东省农垦总局牌子,打造出以橡胶为主,蔗糖、剑麻、乳业、水果、养殖业等优势产业齐头并进的农业产业化集团。
20世纪末,亚洲金融风暴给农垦经济造成重创,拥有10万职工、近50个农场的广东农垦系统亏损3.93亿元。然而,从2000年起步,至2002年底,广东农垦全面实现扭亏为盈,负债率大幅下降。一个以橡胶为龙头产业的南亚热带作物现代企业集团凤凰涅槃,重新崛起。《南方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广东农垦大步迈向产业化》的通讯报道。
具有战天斗地精神和时代创新意识的广东农垦人耕耘出新的业绩,走向更高更新的起点。2003年8月9日,《人民日报》以《3.9亿元亏损是如何扭转的——广东农垦系统改革脱困发展纪实》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大篇幅刊登。2004年3月下旬,广东农垦被中宣部列为全国“改革创新,服务三农”宣传典型之一。中央和省主流媒体记者团深入广东农垦采访,集中刊播了系列报道。
2005年,广东农垦以全球眼光加快实施橡胶产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再造海外新农垦,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共建立了45个天然橡胶项目,构建起集科技研发、种苗繁育、种植基地、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2013年10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马经济合作高峰论坛时强调,要继续加强中马在天然橡胶种植和加工领域的合作。广东农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力推动我国海外天然橡胶事业的创新发展。2016年,广东农垦成功收购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胶企业的泰国泰华树胶公司,天然橡胶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其中海外130万吨),橡胶种植规划面积200万亩, 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全产业链经营企业。
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广东农垦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加快推进农垦改革发展,逐步完善国家战略资源(天然橡胶和剑麻产业)、城市安全食品(糖业、畜牧、乳业、粮油、果蔬等)两大主业板块和一个支持服务产业板块(商贸流通、金融服务、小城镇开发建设、酒店旅游等),建成了一批现代化国有农场和天然橡胶、蔗糖、粮油、畜牧、乳业、剑麻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培育了1家上市公司、12家国家及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内外市场同步开拓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
来源: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传媒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萧宿荣 余明浩 阮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