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南方+|全景展现广东医疗队抗疫事迹,报告文学《千里驰援》是怎么做到的?
更新时间:2020-03-04 来源:南方+
3月2日,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黄埔区文联副主席许锋合作的报告文学作品《千里驰援》在《人民日报》“大地”文学副刊“抗疫一线的故事”报告文学专栏发表,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全网多家媒体转载刊发,《南方日报》全文转载并刊发于副刊“海风”版。
《南方日报》2020年3月3日副刊“海风”版
《千里驰援》全文共6000多字,以“全景式”的笔法,集中表现了广东医疗队千里驰援湖北与新冠病毒作战的英雄事迹,细节翔实,笔调克制而极富张力。作品一经刊发,即受到全国读者广泛好评,有读者评价道:“广东医疗队出征武汉抗疫,就是投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而这部作品就是这个战场上的精神武器!”
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作者张培忠、许锋了解到,这部作品萌芽于元宵节后,2月13日敲定大纲,17日即完成初稿,再经过几易其稿,在十余天内完成写作。
“春节期间,广东省作协非常关注疫情状况。”张培忠说,广东医疗队除夕连夜出征,前后一共派出24批医疗队,与全国人民一样,广东作家也深受触动,“所以我们一直思考、酝酿,应该用怎样的形式,反映医疗工作者在前线战斗的故事。”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赴湖北医疗队集结。郑一见 摄
因此,元宵节后,中国作协和省委宣传部的有关工作一经部署,省作协即闻风而动,谋划重点、作出数篇报告文学的创作部署,其中就包括由张培忠、许锋合作采写完成的《千里驰援》,反映广东全省医疗队驰援湖北的全局。
如何把握24支医疗队、2461名医务工作者的精神样貌、从中提炼典型人物?首先,张培忠多方联系了省卫健委以及省内多家医院的相关负责同志,由他们推荐优秀的一线医疗工作者。
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汇总后,张培忠与许锋即刻反复沟通、分配任务,展开多次电话采访,再选取若干重点材料,如钟南山夜驰武汉、“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请战出发场面、接手武汉汉口医院并对隔离病区进行改造、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真实场景等,形成由7小节构成的提纲,着手创作。
张培忠所写提纲
远程采访“有便利更有困难”,需要下苦功也需要“巧劲”。钟南山在餐车小憩的照片已传遍全网,张培忠则想方设法联系上钟南山的助理,通过电话,具体了解钟南山出发当日及后续几天的工作细节;一线医护人员工作十分忙碌,许锋则等待数个小时,等到受访者休息好了、方便时才进行采访……
无法亲临一线,就更需要抓住一切线索,力求还原出在“前线”感同身受的样貌。许锋告诉记者,广东省人民医院护士李婕茹给病患打针的细节便源于她的日记;重症床旁超声技术抢救突发气胸重症患者的过程,超声仪到底摆放在“床旁”还是“床边”、究竟有多重,不仅需要作家查阅资料,更要和医护人员最后确认。
“越是重大事件,越要用平实、朴素、甚至是稍微深沉的笔调去描摹。”张培忠说,此时,作品的文学性体现在“精准把握细节,予以传神表达”。
在极有限的时间内,面对庞杂的线索素材,又要保证写作的质量,让细节经得住推敲,人物饱满不浮夸,许锋相信,“细节,是作品打动读者的唯一内涵”。因此,作者选择了最能反映医护团队精神的几个人物缩影,“只是这一点点细节,就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首批广东驰援湖北武汉医疗队对口支援的武汉市汉口医院,医护人员在缓冲区互相穿戴防护服。 卞德龙 徐昊 摄
谈及采访医护工作者的感受,张培忠与许锋表示,虽然隔着电话,他们依然能感觉到一线医生的精神状态“都很好”,不仅有着沉甸甸的责任,更有一股顽强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们。这种力量及其背后的事迹更是让作者本人在写作时“几度哽咽”。
“这就是广东精神。”张培忠说,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广东总是不计代价、闻令而动,而广东医疗队主动请战出征的大无畏精神,更折射了全国所有在前线战斗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值得歌颂和弘扬!”
在灾难面前,作家何为?文学何为?《千里驰援》给出了答案: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投入洪流,站在时代前列。张培忠和许锋相信,报告文学不仅仅是自然主义的真实描述,还要给人以温暖、信心以及前行的力量。“我们在苦难面前要保持人的尊严,就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而文学恰恰能起到鼓舞人心的‘火炬’作用。”
1月27日早晨七7点,南方医院与广医一院的10名护士前往汉口医院上班,出发前他们相互加油打气。卞德龙 徐昊 摄
张培忠透露,省作协已部署多篇抗疫相关报告文学创作,多名广东作家正在分头加紧为钟南山作传,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的《守护苍生》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后,将补充内容,以七种语言翻译出版,同步在全球发行;省作协还将和省卫健委沟通,进一步挖掘抗疫战线中平凡人的故事。
“广东的报告文学是一座‘富矿’。”张培忠说,广东的报告文学资源丰富,作家梯队逐渐凝聚成型,大有可为。他呼吁,广东作家要有舍我其谁的抱负和雄心,舍得下苦功、广泛汲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才能驾驭当下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才能创作出代表岭南、代表中国的精品力作!”
【记者】黄楚旋
【统筹】郭珊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