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生命的静思 ——读翁义彬的《人海灯》
更新时间:2020-01-10 作者:杨友爱来源:广东文坛
翁义彬的《人海灯》诗集写作,无疑是他的文学实践的重要一笔。诗歌已经在这里成为他塑造灵魂的最好学问。他以自我精神内省的控潜,观照人的本性,对现实世界,对自然、命运进行多维度探寻。透过《人海灯》,我们似乎探知到作者心灵的内殿,他是以一种静观的思维,敏锐地感受着并深邃地思考着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他清醒地面对生活,艺术地吟唱生活,并以诗歌发出理性的批判。他的诗虽不是直面时代精神,抒写那种崇高与伟大或“永恒正义的胜利”的格调,虽没有那种振奋性的美,却具有形而上的慰藉,是另一番熔炼性的静美。
对于艺术的“美”,翁义彬有着自己的追慕。古往今来对于美的界定,古老东方中国的老子说美是“道法自然”,孔子则认为“里仁为美”;而西方古希腊柏拉图说“美在理念”,亚里士多德则说“美是现实世界的模仿”,而黑格尔也说“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至于中国现代的朱光潜,他又提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而翁义彬追求的,是静虚、空灵、圆融的禅意美,以禅式的审美理念,创造他的诗歌艺术,塑造其诗歌的整体意象。“禅”是一个内蕴丰富的概念,其哲学思想和美学观曾经对中国传统文人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唐代的诗佛王维、青莲居士李白、诗圣杜甫、香山居士白居易到宋代的东坡居士、明代的百泉居士李贽、香光居士董其昌与末代的八大山人朱耷……无不受之影响。古典诗歌中的禅意,是中国诗歌传统的一部分,翁义彬选择禅意诗路,是他在厌倦了“后现代性”后,对传统诗歌审美情感的回归。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和生命溶入诗歌,以一个禅者的出世精神入世在诗歌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将脱逸、空灵的个性和不羁绊的情思和谐统一于诗中,形成了飘逸的艺术风格。“当我静坐,成为一座湖/一盏灯/便来湖里投射它的影子/那一刻,我们便可以/不带一点儿尘埃,相视莫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潜身其中/读取那些写在水上的名字和倒影/捞取水中的花/水中的月”,“洁白的雪花/铺满房间,我的世界/干净而温暖/时光的云彩,一再/细柔,轻柔了下来/在它们的下面/我已经悄悄地完成了/对生命的解读和转换”,“你恩宠我的/有千山,万水/弱水三千/今晚,我只取/属于我的那一瓢”,这些诗句干净、朴素、沉稳,掸去世间浮尘,看到的是物物之缘,呈现的是“见山见水”、“非山非水”、“是山是水”的禅境。诗人以“渐悟”的方式,把感情推向纵深,直指内心世界深处,“……带走一些沉重的东西/留下一些新的嘱咐/我曾是一块石头/是你的照耀使我看见/自己心中的深渊/升腾而起的闪电和雷声”,“赫赫霞光高举我/到祥云之上/到远离人世的高度”,“当年,你迎接我/来到这世界时/我是那样的清白/……我希望的是/你能最后将我彻底清空”,豁达的心境,没有什么犹豫彷徨。这是作者内心所证,引人无限遐思。诗句的意蕴,营造的是“不空而空”的思维禅境。这一点在诗集的编排上也有所体现。诗集里每一首诗都采用编号来代替作品诗名,这种不带标题名的抽象、归零、空白,呈现出简约的形式,意味着诗体外形的空灵、空白。空灵是一种境界,空白是一种形式,它从一个层面上也映照出诗人对美的理解。
翁义彬的创作,一方面游离在现实主义诗歌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圆融了现代主义的元素。尽管字里行间流淌着空灵、唯美的古典意境,但它仍然不失现代诗歌的特征,把探寻的笔触伸向现实世界。从《人海灯》深婉抒情的意蕴里,看到了诗人翁义彬独异的文化个性:内敛、幽郁、恳恻。作者这种气质不能不与他生存的境遇发生抵触——人性与道德的蜕变、式微滑落;人心在苟且、庸懦的浮荡中消解。另一方面,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危境,大自然在人类工业文明的侵蚀下,生态不断异变、退化,都令他感到沉忧隐痛,由此引发诗人对生命存在的咏叹,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深入思考。
诗人以诗歌伴随时代行吟的方式,以自我的生活来归纳尘世生活。外在大千世界在内心的映照,反射着诗人深藏的情感:在《尘世之冷暖》这一章中,“入夜了,这城市的灯火/就眩人心目了/有的妖艳似玫瑰/更多者,有牡丹的富态/这又怎么样/随便哪一朵/都是可以替换的”,众生在迷景中“幻想有日能觥筹交错、纸醉金迷”。他不得不承认寂寞的清苦、爱欲的人群,随处把自己染指,在“停顿的瞬间,我发现/自己依然有黝黑的影子/……此刻已有了燃烧的欲望”。尽管诗人眼中的尘世里乱象横生,可他仍然是带着一份悲悯心去体察。虽然黑暗的诱惑“在不远处窥视/企图摄取我心中的光”,但诗人还是说:“许多被隐匿、被遮蔽的事物/一次次被我所看见”。“夜深了,这盏灯/开始向我的心里开垦/……我一次次被掏空/又一次次被充满”。他静滤心中妄念生灭,不让自己在流转中迷失,并坚信:“那些淤积身中的悲苦/终能养出洁白的莲花”。尽管这些沉吟表现出短暂的茫然,但他最终还是觉得生命美好:“这一夜的人间/比天上更加圆满”,“这人世/我多想/重来一次又一次”,他希望留下“胎记/待来生/再来认取”,“我作为一个感恩的人/在这个疯狂追逐的世界里/再一次赢得了/自己的消失和宽阔”。至此,人生的是非得失,都得到了冷静观照和艺术净化,对现实问题和生命自然,有了更深的体悟。
《人海灯》中,“灯”是统领整部诗集的灵魂。“一灯燃百千灯”,以续光明,“灯”作为智慧的象征,具有哲学和美学的意义。显然,人类有了“灯火”才得以生生不息,从蛮荒走向文明。“灯”寄托诗人的理想精神——燃起自我的灯,在燃烧自己中照亮别人。诗集中,“灯”贯穿始末,诗人通过“灯”的象征化、人格化,反复地使用和演绎灯的意象,来表现生命、诠释生命。诗集的开始,“序言”是这样写着:
时光,在漆黑之河漂流
跋涉经久
壮哉,第一盏灯出现了
人类最早一朵花
悄然绽开
无限的世界——
在瓜瓞绵绵的灯光里
慢慢地被打开
万象纷呈,变幻莫测兮
唯有那纯洁的灯光
亘古不变,一如当初
作者用这样的诗语拉开诗的帷幕。诗句虽单纯、浅白,但意境幽深别致,内蕴丰富而深邃。而在《结尾》他这样写道:
这是原未结束的结尾
一些灯亮了
一些灯灭了,一些灯
在等待着又一次的新生
灯站着,坐着
或倾听
携带者夜色远去
或注视
——深入深处
灯,和黑暗
太极里游走的阴阳鱼
消长流变,交融吮吸
万物负阴抱阳
冲气以为和
神秘在催生神秘
万物显示出本性……
这是诗与哲思的集合,是心灵与宇宙冥契神合的精神境界。在这里,诗的物象外形与内蕴,诗人的自我非我,具象与抽象,都在矛盾与统一之中,归向诗人对现实、对生命的体认,从而进入“物我合一”或“物我两忘”的境界。
《人海灯》的写作,表现了一种从生命出发对精神向度的关注,就像诗人自己说的:“写这部《人海灯》诗集,是自己人生的写照,表现了一种精神的超越,找到了人性的光芒。”看得出,作者力求抛弃于艺术探索不利的浮躁、虚荣、功利,追求他的诗歌清音。在这里,诗歌是他的灵魂,是他的明心抒泄。《人海灯》正是带着诗人特有的气质,在历史与现实中清醒讴歌,忠诚地记录了诗人自我的内心变化,从中表达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对生命个体觉悟的渴望,和对理想精神的追求。他用《人海灯》践行了一个诗者的初心,一个积极诗人的良知。可以说,作者这种创作心境与艺术选择本身就是意义。
杨友爱,跨界艺术家,资深音乐人。文学评论有《现代派诗人非马》《歌词作家陈小奇及其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