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在广东重大现实与历史题材创作扶持签约仪式暨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0-01-10 来源:广东文坛
(2019年10月27日)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张培忠
今天,群英荟萃,文华璀璨。旧雨新知以长篇小说创作的名义齐聚一堂,畅谈创作甘苦,畅想文学未来,其乐融融,豪情满怀。我谨代表省作家协会向克服繁忙公务专程远道而来的中国作协李敬泽副主席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广东重大现实与历史题材扶持签约作家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作家表示诚挚的问候!
今年八月省作协换届以来,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更加重视文学事业。9月16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傅华同志亲自出席“改革开放再出发”首批6位作家深扎创作活动启动仪式并作讲话,吹响了全省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进军号角。10月24日,省委召开省委书记专题会,省委书记李希同志亲自主持,省长马兴瑞同志以及有关省委领导、省直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专题研究确定广东文学馆、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三馆合一”项目投标设计方案,计划投资约50亿元,打造新时代广东文学艺术新地标。今天,我们又召开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共有150多名长篇小说作家出席会议,敬泽副主席在百忙中亲自出席会议并将作专题讲话,新山副部长代表省委宣传部致辞,并宣布了2019年广东重大现实与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扶持作家签约名单,规模之大,规格之高,阵容之鼎盛,在我省尚属首次。可以这样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我省已进入了打造“文学重器”的加速期。
长篇小说是最重要的“文学重器”。莫言曾指出:“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一伟大文体的尊严。”实施广东文学异军突起战略,推动广东文学繁荣发展、走在前列,需要聚焦重点难点,优先发展长篇小说,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掀起新时代广东长篇小说创作新的热潮。
下面,我就推动全省长篇小说创作谈三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长篇小说创作的特色与经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首70年峥嵘岁月,中国当代文学以独特的审美方式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成为新中国史的文学见证。地处南国的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恰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个精彩缩影。广东作家紧贴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以大量优秀的长篇小说生动展示新中国奋斗轨迹和宝贵经验,热情讴歌党和人民伟大实践的丰功伟绩,充分反映南粤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的可喜变化,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勾勒出生动的发展图景,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是肩负“笔墨当随时代”的初心使命。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广东作家以高度的政治热情深入社会改革的实际斗争生活,配合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土地改革、私营工商业改造和合作化运动等开展文学创作,为广东革命文学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广东作家又掀起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热潮,大批作家深入工厂、农村生产第一线生活,创作出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这期间,诞生了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三家巷》、陈残云的《香飘四季》、吴有恒的《山乡风云录》,于逢的《金沙洲》、华嘉的《冬去春来》、司马文森的《风雨桐江》等优秀作品。广东作家把艺术追求融汇到人们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共同事业中,把艺术才华融汇到创作精品力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
二是发挥“敢遣春温上笔端”的责任担当。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东作家表现了锐不可当的文学敏感和社会担当,顺应时代呼唤,勇闯文学禁区,创作了一批具有强烈社会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被认为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真实面对残酷命运,恢复了“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恢复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使文学更贴近人生和真实的生活。一些老作家重新焕发创作热情,在拨乱反正的新时期更加强烈地关注着社会人生,如欧阳山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第四卷《圣地》、第五卷《万年春》,秦牧的《愤怒的海》,陈残云的《热带惊涛录》,杜埃的《风雨太平洋》等。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广大作家施展聪明才智、实现艺术抱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钱石昌、欧伟雄长篇小说《商界》被誉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预言之作”。杨干华的《天堂众生录》、萧玉的《大风口》等从多个层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现实生活。一系列作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相互激荡的价值冲突面前,展示出作家认识世界、感知生活、表现时代的才情,成为真实形象地观照我国改革开放和南粤社会变革历史进程的文化载体。
三是形成“岭南犹似胜江南”的独特风格。上世纪90年代,广东作家们热情关注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和飞速发展,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洞悉各种新的激荡,表现新的追求,在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时更加丰富和多元。陈国凯长篇小说《大风起兮》以长江万里图式笔法描绘特区气象万千的建设画卷。刘斯奋老师的《白门柳》开创了长篇小说一个新的范式,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写作长篇历史小说,强调小说结构的逻辑性,并尝试探索“心态史写作”范式,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彭名燕的《世纪贵族》展现特区生活的新风貌新趋势,反映了新生事物对旧事物无情的淘汰。余松岩的《虹霓》直面珠三角改革新潮,塑造改革新人形象。进入21世纪以来,广东文学继续秉承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代表性作品在“改革文学”“都市文学”“打工文学”等方面依然引领潮流。何卓琼长篇小说《蓝蓝的大亚湾》是反映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建设的长篇小说,吕雷、赵洪的《大江沉重》堪称珠三角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的浓缩历史,预示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某些特色。这些作品善于将改革和历史与个人命运相结合,在不断创新的叙事模式下探究生活与人性变化的轨迹,不仅展现出了南方的生活风格,更锻造出了有别过往的艺术特质,拓展了小说创作的时代性、现实性、开放性、平民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学。以广东长篇小说创作实践的成果为例,可以折射出广东当代文学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走向开放、繁荣、多元的历史风貌。事实证明,进步的文学,总是能够自觉地从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传达时代精神的本质。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广东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共同组成了高度浓缩的、形象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史的文本见证。
二、当前广东长篇小说创作的基本状况与存在不足
现阶段,广东文学具有量大、面广、后劲足的特点。量大,即全省共有中国作协会员592人,省作协会员3911人,地级以上市作协、省作协各行业分会本级会员达10720人,县(区)文学组织本级会员达13089人。广东网络作家协会共有会员538人。若统计上广州、深圳等地网络写手,从事文学创作人数接近10万之众。面广,即全省共有地市作协及其分会28个、县(区)级文学组织162个,文学基础总体上十分厚实。后劲足,即广东文学新生代逐步成长起来。省作协会员中“70后”、“80后”、“90后”作家约占24%,广东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有三分之二以上为“70后”、“80后”作家。广东“70后”、“80后”和“90后”的青年作家总体规模、作品质量等在全国排位靠前。特别是“80后”、“90后”新锐作家群整体崛起,在全国文坛引人瞩目,未来的发展态势值得期待。
近年来,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广东作家善于着眼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从中提炼出深厚的有文化底蕴、有地方特色的创作主题,善于捕捉新事物,吸收新思想,努力反映新时代、表现新内容、塑造新形象、创造新形式,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文学作品源源涌现。入粤作家的外省经验和岭南文化的碰撞,还产生出文学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邓一光、杨争光、郭小东、肖建国、张欣、熊育群、庞贝、陈继明、王十月、魏微、吴君、马拉、徐东、盛慧、王威廉、王哲珠、陈再见等作家不断推出长篇小说新作,呈现出老中青作家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广东作家每年发表和出版的长篇小说超过一百部。广东注册的网络作者占全国总数的12%以上,网络长篇小说创作数量更是极为可观。
但是,正如中国作家协会铁凝主席所说:“南粤大地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座创作的富矿,不是被描写得过多,而是被表现得不够。”这种“表现得不够”反映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可以概况为“三少”:一是在全国叫得响、真正称得上精品佳作的长篇小说仍然较少。二是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现实题材力作仍然较少。三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市场叫好的作品仍然较少。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作家的思想高度、文化厚度、生活深度有待加强。当前文学创作主体的构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部分中青年作家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文学追求不再是“火炬和号角”,而是私人的写作,或者个性的宣泄,因而对“大时代”熟视无睹,沉湎于个人“小时代”,疏离现实,疏离大众。二是现实题材资源挖掘不够、生活体验浮光掠影。没有真正地沉潜到生活的深处,挖掘生活的富矿,只满足于一般性的采风、调研等活动,统筹规划不足,浅尝辄止,不接地气。有些生活体验以“流”代“源”,没有深入了解各行各业的新进展、新成就、新气象,制约了文学题材的拓展。三是艺术水准有待提高。既缺乏艺术上的抱负,更缺乏创作上的恒心,相当部分长篇小说未能生动反映伟大时代的深刻变化,更欠缺“粤人粤事粤味”,话语方式、创作手法较为陈旧,艺术探索创新不够。在改编为影视、话剧、音乐剧等延伸拓展、二度创作方面欠缺力度,作品知名度普遍不高,在社会大众中影响力较弱,导致文学的价值引领力不足。
三、推动新时代的“小说革新”
历史昭示着未来。广东文化先贤梁启超先生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有一个著名论断:“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强调了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其地位提高到经史、语录、律例之上,打破了千百年来鄙薄小说的传统偏见。由其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创作纳入社会改革的轨道,并为小说作出新的分类,为新小说的创作题材揭示了广泛而现实的内容范围。在新时代,如何投身伟大事业、汇入时代洪流,如何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如何用优秀的作品去反映人民创造历史的壮丽进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这些都是值得广大作家继续思考的重大课题。
今年5月以来,为全面、真实、客观掌握全省文学发展现状,研究推动开创新时代作协工作新局面的对策措施,省作协领导分别率领调研组深入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征集意见。我们了解到,几乎每一个市都有一批作家在潜心耕耘,酝酿、创作长篇小说,发展态势喜人。经过省作协文学院、创研部、组联部广泛征集,共计征集到189部重大现实与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选题。刚才签约的10位作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家热切期待不久的将来广东长篇小说迎来一个新的收获期。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评价一个时代文艺的历史贡献和发展水平,最关键也要看那个时代的作品是否真实深刻反映那个时代的变动。新时代呼唤广东再来一场新的“小说革新”,以长篇小说创作为突破口,催生新时代岭南文学代表作、精品力作、传世之作。
一是把握机遇,进行长篇小说高质量发展的革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关键时刻,总书记先后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广东提供了“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发展、大振兴、大壮举蕴含着源源不断的文学素材,也提供着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从2019年至2021年,我们将连续三年组织“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活动,安排15至30名重点作家到农村、社区、企业等蹲点深扎、挂职体验生活。“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作家要站在时代高处、观照当下,对社会实践有深刻体验,对日常生活有深切介入,对人民群众有深情厚意,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具有岭南特质、广东特色的生动素材,在实践中收获创作灵感。要紧紧把握建设“双区”利好叠加的重大战略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文艺规律为遵循,聚焦创作优秀作品这个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长篇小说的生命线,以文学的形式演绎伟大时代、反映多彩生活,讲好恢弘大气的国家故事、感人肺腑的社会故事、励志进取的百姓故事,充分挖掘和展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背后的精神意蕴,更好地为地区写史、为民族塑像、为人民立传。
二是锐意进取,进行长篇小说创新发展的革新。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只有保持发展的眼光和前进的姿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文学才能焕发蓬勃生机。没有新的生活洞见,没有新的人物创造,陈陈相因、老生常谈、司空见惯、乏善可陈的作品,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深刻变革的新时代,给长篇小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土壤、艺术源泉、发展动力。要使作品脱颖而出,就需要作家有独辟蹊径、开风气之先的勇气,敢于冲破旧模式的藩篱,大胆突破常规,勇于打破窠臼,发挥艺术个性,不断开掘和利用广东独特的文化资源,不断推出新的创意构思、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表现手法,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别具一格地抒情言志,别出心裁编排故事,别开生面地写景状物,别具匠心地塑造人物。要秉承岭南文化“敢为天下先”的特质,充分发扬文学民主和学术民主,鼓励作家进行大胆探索和创造,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创新中竞相展现,艺术灵感在创新中竞相进发,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学形态,带来了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充分把握这种新态势、大趋势,充分利用、充分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破传统范式、丰富文学样态,助推文学创作生产方式转变,拓宽文学传播渠道,提升文学创新空间。优秀创作成果除以书报刊形式发表出版外,还要通过手段创新,运用新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作品进行转换,不断扩大优秀长篇小说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是兼收并蓄,进行长篇小说融合发展的革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又要求“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文学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更不应孤芳自赏、自娱自乐,成为圈子的游戏。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塑造功能,已经成为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广东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和移民大省,处于中外文化的交汇点、撞击点、融合点,孕育了以开放、包容和创新为特色、独具一格的岭南文化,在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和开展对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广东文学走出去有近水楼台的优势。长期以来,广东文学与外国文学、海外文学、海外华文文学都有着深厚渊源。而国际视野、时代精神、民族传统、理想信念和现实主义,又恰是当代广东文学的一大创作优势。我们要牢牢把握建设大湾区、示范区的难得机遇和充分发挥海外华侨众多的资源优势,积极加强与世界文学尤其是海外华人文学的沟通联系交流,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文艺理论与作品,通过富有艺术创造性的长篇小说,全方位、大视野、多角度呈现南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标注广东文学水平的新高度,在独特的审美创造中形成独特的广东风格、广东流派,促进广东长篇小说的传播。要重视加大对广东作家作品译介力度,推动广东文学“走出去”,使更多的广东长篇小说进入国际出版市场,不断提升广东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苏联作家雷巴科夫指出,文学的义务就是回答时代“最艰难的问题”。这是文学的光荣与梦想。长篇小说是文学创作中的巅峰,最考作家的精气神。组织广东重大现实与历史题材创作扶持签约仪式暨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目的就在于凝心聚力、加温鼓劲,集思广益、共同研究以全新的理念、途径、政策和方法扶持优秀作家,以机制、项目、选题、活动等推动长篇小说创作。
当前,广东正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特区、湾区、示范区,高潮迭起,扶贫攻坚、乡村振兴、装备制造,好戏连台,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与瞬息万变的精彩现实,呼唤着广东作家,也考验着广东作家。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举,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广东作家,特别是长篇小说作家,要以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以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雄心壮志,呕心沥血、浓墨重彩地书写散发着泥土芬芳、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精益求精打造新时代岭南文学代表作,推动广东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实现广东文学事业异军突起、繁荣发展、走在前列!